就算把對岸當敵人也必須多了解敵人
讀史方輿紀要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8%AE%80%E5%8F%B2%E6%96%B9%E8%BC%BF%E7%B4%80%E8%A6%81
當年日本入侵中國就用力讀用力註解
如果不多了解敵人
怎麼搞?
這棟古文的討論跑到這邊有點歪了,
變成在討論古文實用性與否...
跟西方的拉丁文的課題類似,
拉丁文雖已被公認是「死語」,但是喜愛跟研習它的人仍然很多。
(有趣的是拉丁文的字母雖然不變,但發音卻可以各自表述,
也就是用義大利語發音或用西班牙語發音)
現代歐美人不會整篇用拉丁文寫作,但文章中若引用一兩句,
不僅有畫龍點睛之效,而且說多潮有多潮...
(同樣一句成語,英文遜 =.=...拉丁文..酷!)
更別說歐美多少學府的校訓是用拉丁文了...

這情況是不是跟我們的文言文很像?
即使我再怎麼喜愛文言文,現在也不會寫篇文言文式的文章或書信,
第一、我寫不出來。
第二、沒讀者或潛在讀者可以分享。

古文在我們生活中已經精鍊成一種文化符號,
當我們用一句成語「一鼓作氣」...
普通的學生可以純粹當成語來用...
更用功的學生卻知道它來自左傳「曹劌論戰」,
裡面講了春秋時代...齊魯相爭的歷史故事...

所以「古文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歷經兩千五百多年都還存在的東西,短短幾年的紛擾根本無關痛癢!

古人就只有國文一科要學,
對古人而言,比如清朝人或者明朝人,春秋、左傳...
這些典籍也算是「文言文」(遇到艱深之處,他們也需要注釋的)
他們平日也是講白話...就跟白話小說裡面差不多
只是他們接觸文言文的機會多,自然古文造詣比今人好!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殿試答卷。
這字體堪比印刷體!你能想像在考試時用毛筆寫出這麼工整的字嗎?
但古人(也沒多古,清末的人)辦到了!

而且文言文拿來「嘴砲」也很有趣!
分享一個跟大老闆嘴砲後還贏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

話說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滅掉韓魏兩國後,
志得意滿,把腦筋動到另一個小國安陵國身上,
於是一紙拆遷公文就直接LINE 給安陵君,叫他滾蛋。
好心說要補償安陵君另一塊地(估計也不是啥好地)。
於是安陵君只好派唐雎出使秦國說情。

一開始秦王跩得很,說你這芝麻綠豆鼻屎大的小國,
發文叫你拆遷是給你面子...不然去看韓魏兩國的下場。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給你臉不要臉,是看不起老大是吧?
果然被唐雎不識相的頂回去,於是秦王就怒了!
嗆聲說:「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靠北!你看秦王多會嗆!

嘴砲唐不干示弱,回嗆說:「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頓時臉上三條線,這是共三小??
就回說你不過就是隻魯蛇嗎?我還怕你勒,
就只會「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嘴砲唐回說「非也!非也!」您說的是「魯蛇之怒」
我要說的是「士之怒」...(唐OS:誰在跟你魯蛇啊?)
下面列舉三個暗殺事件:
1.專諸之刺王僚,
2.聶政之刺韓傀,
3.要離之刺慶忌,

講完這三件,唐雎接著說「您再這麼吱吱歪歪,馬上第四個受害者就要出現!」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遇到這種不要命的流氓,馬上小娘娘起來...
(賣安捏啦...有話好好講)
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
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於是嘴砲逆襲成功。

prettyday_45 wrote:
挺劍而起..(恕刪)


這哪是嘴砲~你太瞧得起嘴砲酸民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