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ybog wrote:
只要有人買,貸款的部(恕刪)


如同前文所述
房價高漲主因地價漲與利息低
營建成本只是次次因一樣

我不是唸商的
不太懂正式名詞怎麼說
大意如下

一件物品成本100萬
我只有20萬,跟銀行貸款80買下
賣出120萬
期間利息支出1萬

那銷貨毛利率是
120-100/100=20%

實際上我的獲利率是
20-1/20=95%

但如同很多上市電子公司毛三毛四
一年賺進一個資本額一樣
跟銀行借錢,發行債卷來賺錢
這是財務槓桿,跟毛利率沒關係吧
衣冠勤瘦陶仁燕 wrote:
那銷貨毛利率是
120-100/100=20%


(120-100)/120
衣冠勤瘦陶仁燕 wrote:
如同前文所述
房價高漲主因地價漲與利息低
營建成本只是次次因一樣

我不是唸商的
不太懂正式名詞怎麼說
大意如下

一件物品成本100萬
我只有20萬,跟銀行貸款80買下
賣出120萬
期間利息支出1萬

那銷貨毛利率是
120-100/100=20%

實際上我的獲利率是
20-1/20=95%

但如同很多上市電子公司毛三毛四
一年賺進一個資本額一樣
跟銀行借錢,發行債卷來賺錢
這是財務槓桿,跟毛利率沒關係吧


您說的財務槓桿其實是銷售周轉率/倍數的概念,因為每期都有銷售(且為正毛利),一年下來有12期,整個營業額/股本可能高達5倍(次)甚至10倍(次),雖然每期毛利率低(假設5%),但是周轉率/倍數達5或10,總毛利率達25%/50%,所以EPS賺超10元,超過一個股本.
營建案的管銷比例其實很低,主要還是土地與土木營造成本,這些算是銷貨成本(或製造成本),管銷費用佔比相對低很多.
通常,稅前利潤=銷貨收入-銷貨成本-營業費用(管銷研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因此,只要拉升收入,或降低成本與費用支出,利潤就增加.
建築公司合建案無土地成本,但地主可按談好的比例分配建造好的樓層坪數,所以建商的銷貨成本會比營造成本高出一倍(或按雙方等比例算),所以建商的銷貨(售屋)成本是營造成本的兩倍,但建商若未完銷,就有存貨(餘屋)的累積,影響建案利潤,此時,也許我們可以買餘屋(新成屋),應該可以有較預售屋低的價格(此時都是被挑剩的餘屋,照理也應該較便宜),但,也許房地產正在多頭上漲階段,新成屋可能比預售屋的價格更高.
guest2000 wrote:
您說的財務槓桿其實是(恕刪)


我前一段時間看一間房子

權狀 61P,兩車位 (24P),土地持份商三 8.1P

商三市價 300 萬/P,建造成本算 12 萬

這樣就要 300 * 8.1 + 85 * 12 = 3450 萬了

賣價也在 3800 ~ 4000 萬

其實沒什麼空間可以砍價

台北還有很多地方土地 1P 超過五百萬的

那個隨便一坪都超過 100 萬
guest2000 wrote:
小的前文已經講過多次...(恕刪)
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去買便宜的蘋果手機呦
NICK小朋友 wrote:
東森...(恕刪)


哇居然上新聞了


幸好我的臉被馬賽克了,看來我還是低調點
免得走在路上被認出來

01白虎哥 wrote:
哇居然上新聞了幸好我(恕刪)


會看到白虎哥被蓋布袋嗎
這已是第幾次白虎哥的文
被記者看上了?

01白虎哥 wrote:
哇居然上新聞了幸好我(恕刪)
celene95831 wrote:
這已是第幾次白虎哥的...(恕刪)


為什麼記者們都不抄五廢王的文章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