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6699 wrote: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慧、明、清淨、遠離。


因為照見五蘊皆空?!
與生俱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十二因緣:1 .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1 .無明2.行3.識…. 過去世的事。
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 現在世的。名色是胎儿,六入是六根具足形成一個「人」的形。觸是出生六塵相接觸六根。受:苦、樂、憂、喜、捨五受。8.愛9.取:因”受的因” 造善與惡的業識,接受業識(10.有),就會11.生12.老死。十二因緣是苦的原因(集諦),苦的果報(苦諦) ,「無無明」是從煩惱得到解脫,「亦無無明盡」雖然從煩惱的生死、恐怖感以及壓迫感得到了解脫了,但是為了救度眾生,他還是在生死之中自由地出入,因為生死的苦報是由無明而來的;佛菩薩為了度眾生,他還是在生死之中幫助眾生。從十二因緣的生死苦海得到解脫,用十二因緣三世因果關係來行菩薩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我們人生的境界越高,人生就會美好、幸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什麼是修行?🙏
修行是心法,修行就是修心。
懂得調伏自己的心,就是修行。
修正自己錯誤思想與行為。
是改變自己,而不是去糾正改變他人。
修行人越是修行,對立相一定越來越少,
這是一個判斷標準,從來沒有例外。
真正實修者的修行人,
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也不會去批判他人,
會用心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因為他知道要修行的不是別人,
而是自己。懂得調伏自己的心。
若真拜佛,
不只是彎下身體,
而是放下 貢高我慢。
若真念佛,
不只是聲音數目,
而是對佛 信心 的顯露。
若真合掌,
不只是併攏雙手,
而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恭敬萬有。
放下分別執著,
才是真實修,就是真道心。
當你未修行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
當你學佛修行後,要看什麼都很順眼。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一切的根源都是自己,
好與壞,是與非,都是自己在分別執著。



出自南無大勢至菩薩FB社團文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lion6699 wrote:
弟子:求見佛祖佛祖:...(恕刪)
小強!你不能死啊!
死了一個你,還有千千萬萬個你!
萬壽無疆,比如來佛早生千百萬年,佛死了。你還沒死!強~^ - ^
喝咖啡吃牛排打電動 wrote:
小強!你不能死啊!死...(恕刪)
信小強者,得永生!
交恐龍妹,準絕種...
佛法在印度他們主要講「性」,是心產生的情況,心生的狀態叫做「性」,即心念。三十七道品裡所講的那就是「念」,四念處也是念,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都重視念的存在跟念的作用。佛性?人性?法性?自性?空性?他有生的狀態是動詞是你覺知的根本。假如只有名詞那你會變成空心自坐百不思量。中國的佛法裡直接就講「心」。心的定義它的縱深很長,很長,只要你的大腦再起作用就是你的心在起作用。注意力是心的最基本的定義。置心一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一個地方;包括你的心念、包括你的觀念、包括你的意識型態,通通都是心所指的;這個時候的心都是妄想心,不是真心。那麼從妄想心要走入真心,它必須經過訓練,把那些妄想的部份給刪掉,剩下來的你有一種叫作淨識,就意識。意識我們簡單分兩個部份,一個染識,一個淨識。識性當中有污染的,有清淨的,把污染的除掉,剩下來清淨的部份。所以這是你生命開始要轉化的起步。識性的作用就是你大腦的作用。從淨識開始你就進入修行的領域。發生了你的心念開始在淨化,是把意識慢慢的給淡化掉,變成不用意識,我們就發現心的作用跟大腦的作用,其實是不一樣的。那就用「心」,你要注意到這一點,它是不用大腦的那個部份,那就是用生命的部份。區分這兩種,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跟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從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上來說純粹是思惟模式;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裡頭,它包括了身口意就是思惟模式、語言模式跟行為模式三個部分。大腦裡面沒有實相,大腦裡面只有一個影像而已就是意識形態。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活下去,生命活下去叫作生活。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享受幸福、二十四小時當中享受時間越長,幸福度越高,反之,幸福度越低。人生他的目的就在於生命的存在,你是不是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現在佛法在這個地方指導我們,我們必須要怎麼做才能覺醒起來。佛法是生命覺醒的方法。佛教是生命覺醒的教育。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金剛經》講記【全集】聖嚴師父經典講座 提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緣自在,盡自己本分,量力而為
lion6699 wrote:
我們人生的境界越高,(恕刪)
.

與生俱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lion6699 wrote:
十二因緣:1 .無明2(恕刪)


.
與生俱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