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到後頭網友查到的解釋,
很快就全部想起來了,
畢竟也是受過考試荼毒的

說實在,上國文課本來就是上一些比較難的東西,
即使困難的東西學了個三五成,
對於未來應用跟理解上的幫助,
也比只學些簡單的要強得多...
這就是cychang1969所提到:
「取法乎上,則得乎中;取法乎中,則得乎下。」的道理。
國文/國語課不教文言文,不考翻譯,
不教修辭,不教作文,
不背國學常識,
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讀讀白話文文章嗎?
那種事平常自己看書就要去吸收了,
怎麼還等老師教?
有人說考試領導教學,
的確如此,
不過如果不考試,
要如何評測學習效果?
如果有辦法先把這一點解決了,
再來談教不教修辭、文言文,
也許會好一點。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Joseph. wrote:
""""考試領導教學...(恕刪)
如果這是高中課程的話,
勢必會變成考題(段考、聯考等),
且即使聯考不出,現行制度中,
推薦甄試的名額以敝校來說,
是以前四個學期成績平均、排名,
來決定報名階段,可能差個0.1、0.2分,
就得到下個階段去了(且一個科系只有2-3個名額),
這時候學壓力豈不是更大?
國中時,這東西本來就會再深入介紹過一次,
國小先大致摸清楚了,國中會有餘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或加強其他內容)吧!
由於國小、國中屬於國民義務教育階段,
即使是原先成績不夠好也不會影響到升學(升高中時在校操性分數是少數參酌原學校成績的),
我是認為,
有能力、有機會多學些就多學些,
少些比較,增進自己能力重要些,
至於國小國中成績,參考自己學習狀況而已,
何必讓孩子壓力如此大?

劣者剛好在中學任教國文,目前也在研究所進修。
「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是我常常告誡學生的一句話!

考試領導教學--這我相當不以為然!
但是教育其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於學生。
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注意不要抹煞了他們對於國文的熱愛,某位網兄說的很好--國文不是指教授名詞、修辭法、字音字形、、、、
但是,正如同任何的語言一般,都應該是先會使用,才去解構、分析文字。這與文字形成和六書結構的關係一模一樣。
我以前在嘉中學習英文時,一大堆的英文文法也是弄得我七暈八素,直到換了一位游老師教我們開始演唱披頭四的歌曲後,才讓我逐漸領會到--語言並非文法文字的堆積,而是雙方溝通的基本元素。
所以,我認為可能要看家同老師說這話的情境以及前言後語,而不要斷章取義,否則又會陷入另一種文字陷阱。
而我在諸位網友討論過程中,想提出另一思考層面:雖說目前制度如此,但是,不可否認的,有許多教授中文的媒介者,其實本身如果都不瞭解文法的情況下,只會囫圇吞棗的照本宣科,難保不會再發生以上這些狀況。
其實,我一開始剛剛任教時也是如此,學生不懂時,能呼弄就輕輕帶過,可能自己也是造成現在狀況的做俑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