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開的搞笑地產公司 五都法拍屋 9月爆量-歪樓篇

Sinfield wrote:
用傅立葉轉換就可以看(恕刪)

不用轉換不是更快?.....就像程式字串辨別一開頭就知道
朋友辦公室上星期剛叫人來裝了個電子門鎖,設了個臨時碼供一定時間的人進出使用,而我剛好是第一個使用的人,我跟他說了一句話......這鎖的密碼辨識有漏洞.......因為我最後多加了一碼還是讓我開門.......代表程式沒有進行更嚴謹的長度辨別......或是密碼長度少於多少碼之內沒有自動加碼......專業就是軟硬體整合的他馬上去試......笑說啥產品一到你手就破功
A博 wrote:
不用轉換不是更快?....(恕刪)


音訊的訊號處理的基本功⋯
A博 wrote:
不用轉換不是更快?....(恕刪)


其實我玩過麥克風與喇叭
麥克風是承接我以前在美國的一個小分項計劃所以懂一些

什麼看SPL sound pressure level曲線, 分析結構對frequency response的影響

有手提箱型的無響室可以測

高音與低音難兼顧其實就是membrane 對音壓產生的振動響應不同

低音振膜要剛性大,高音就上不去response差
高音的共振頻高低音sound pressure要大振幅很困難
如果玩純學術
就有人在邊界條件動腦筋⋯

喇叭我玩過紙喇叭
也是以前我美國老板的沿續
跟台灣以前花博的紙喇吧原理不同
花博的紙喇叭是孔洞駐極體
我們是高電壓電子植入式駐極體
我在台灣找到全國產的設備可以做出與美國相同的產品
花博那派的工廠我很熟
不過倒了

紙喇叭高音可以但低音做不下去
最大的缺點是成本高
我製造的紙喇叭與工廠技術交流過

其實剛開發真的願景很好
連賓士都想在車頂蓬裝大面積的紙喇叭
不過就是成本與量產問題而無法商業化

Benq有一個量產的產品整合一個低音喇叭上市
不過賣的貴聲音也沒有很驚豔
該產品經理曾跟我聊過
我有買一個來玩
大概賣的差後續就沒了~

手機用的麥克風與喇叭量最大
一年十幾億個的量
微機電元件整合類比數位晶片這樣花上億美金研發一個才賣一塊多美金
因為量大攤的了研發經費⋯
不要小看手機用的小東西
那可是背後一堆博士燒大錢的研發成果⋯

在美國一個夠格的類比晶片設計師
年薪15萬還找不到人
這還是15年前的價碼⋯
每天選擇什麼都會永遠的失去這一天 所以不需要在爛人與爛事上浪費一秒鐘~
A博 wrote:
不算是現場樂隊配合演出,因此這軟體是讓你擁有live band


說到Live band的臨場感,想起Pawnshop當鋪爵士專輯,那是多少錄音師奉為典範的境界?
即便錄音師擁有多少專業理論及經驗,但優質錄音的古典樂/爵士樂依然是可遇不可求.

近來Apple推出的Spatial Audio技術,在模擬聲音的空間感之餘,甚至加入體感動作偵測,達到頭轉音場不轉的更真實體驗.這技術在未來的影音元宇宙世界實在是很有潛力.

不過,目前我還是專心聽2聲道就好.原因不明,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腦補出來的音場空間感覺還是比各種多聲道科技模擬出來音場更為自然?

======
經過一天一夜的硬碟即刻救援行動,檔案目前救回來1/3.....
原本昨晚開始讀取速只有可憐的720KB/sec,連1MB/s都不到,有時甚至是0.幾乎可以宣告所有音檔全數陣亡....當時各種悔不當初的跑馬燈念頭不斷閃現於腦海中.
目前讀取速還是很不穩定,但已經比昨晚開始時好多了.但願可以讓我撐到完全備份出來.
======
亮哥+ wrote:
說到Live band(恕刪)

多年前最後一次聽到有關錄音的方式是採樂器旁各自單獨收音,還有最佳聆聽位置收音,然後將各自的音源以最佳聆聽位置為組成標準,這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不過以上只能說製作理論的合乎邏輯,但播放出來當然不保證,因為每個人的播放系統品質不一,若要站在忠實還原任一人的設備都能達到相同聆聽標準時,應該有個設備放在現在的聆聽位置作為現場收音,再與最佳聆聽位置音檔作分析比較,然後將差異性傳回播放系統軟體做播放修正,一直重覆到現場收音結果與錄音檔案完全相符合,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還原空間感,不過為了達到此功能,還是要以全新的錄音編碼方式製作音源檔,甚至播放軟體也要一併更新設計才對

以上只能說是盡量在邏輯性合理與科技理論上可達成,至於做出來的成品可以打幾分?找幾個交響樂團的不同樂手來評分就知道,能夠得到合格分數就算不得了成就,因為這些人對於樂器聲敏感度非常高,是可以聽出該樂器所發出的音階是否正確,因此錄音編檔一定要採用樂譜編碼加入校正,玩樂器的人都會有個調音器,以此調出基準音的正確性,不同粗細的弦發出相同的音階時會有共振音效,雖然同音階但不同音色

亮哥檔案這麼費心收集音檔怎麼不弄個NAS沒多少錢啊?找台不要錢的老桌機再找張千元NAS卡就行了
A博 wrote:
亮哥檔案這麼費心收集音檔怎麼不弄個NAS沒多少錢啊?找台不要錢的老桌機再找張千元NAS卡就行了


NAS在作業系統正常時,組成RAID是有較好保護性,但我以前吃到NAS的虧,正是連作業系統都自己重置,根本無法重建資料,而原先NAS的RAID硬碟拔到插電腦當然也是無法識別.所以後來我變成一顆顆手動備份派.WINDOWS一定讀得到.同時二顆都壞的機率微乎甚微.

昨晚問題碟再度出現讀取速變零的狀況.
關機先睡覺,今早連讀都不能讀.
死馬當活馬醫,自動修復ING之中.....如果還不行可能真的掛了.
亮哥+ wrote:
NAS在作業系統正常時,組成RAID是有較好保護性,但我以前吃到NAS的虧,正是連作業系統都自己重置,根本無法重建資料,而原先NAS的RAID硬碟拔到插電腦當然也是無法識別

亮哥是選錯RAID模式?沒有選擇完全複製而是分開存放讀取?
如果是選擇將硬碟切隔成C跟D時,另外一顆硬碟切割成F跟G
然後將作業系統放在C,資料放在D,RAID會將F跟G同步C跟D,硬碟管理裡只會看見C跟D,兩顆一模一樣
當電腦硬體壞掉時,拔任一顆放在一模一樣電腦硬體時可以完整開機
連作業系統一起同步的缺點是當其一硬碟在開機碟有固障時無法開機,此時可以用拔掉其中一顆硬碟的方式重開機來找出故障碟(或在BIOS選擇開機硬碟),然後再放上顆新硬碟後會自動全複製(RAID CARD需支援熱插拔,無此功能支援的可於開機時進入RAID程式,重新進行備份碟複製後正常開機)
以上屬於電腦所做的工作很重要,無論電腦硬體或硬碟故障均須快速可以恢復運作的方式,只要多準備台主機跟硬碟即可

如果屬於資料重要性大於作業系統,那麼RAID只存放資料會更安全,作業系統多準備顆剛灌好乾淨的硬碟存放著即可

網路上找的
RAID 0
https://www.manualslib.com/manual/135645/Promise-Technology-Fasttrak-Tx2200.html?page=100#manual
RAID 1
https://www.manualslib.com/manual/135645/Promise-Technology-Fasttrak-Tx2200.html?page=101#manual

資料保護性跟資料安全性在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考量,封閉系統使用者的資料是存在為最重要,以資料可移至其他系統繼續使用為主
A博 wrote:
亮哥是選錯RAID模(恕刪)

謝謝A大花時間解說,RAID保護資料觀念我也是略知一二,所以公司電腦的系統碟及資料碟也是分開來的.而資料碟目前是跑RAID 1.做法和A大所說完全一致.

至於上一篇說的不相信NAS,主因是NAS跑的不是Windows系統.正確來說,是我經過那次經驗後,再也不相信非WINDOWS的廉價NAS.
Windows系統有個好處,BIOS開RAID功能,進入作業系統把RAID軟體介面設定好,就沒事了.有事也立即看得到那裡有事.
但當初組的NAS跑RAID 5,然後某一天這台(不是跑WINDOWS)NAS就直接把5顆碟碟,從BIOS層面就認定為是5顆全新空白碟.進入設定的作業系統也是彷如什麼都不曾存在,一張白紙一般.完全抓不到我過去組的RAID5資料系統.正常有問題應該會提示吧?結果什麼都沒有也不知原因就直接全部RESET.
所以後來家用資料,我才一率手動多備份幾顆以防萬一.
手動備份也有個好處,RAID是刪檔就真的刪了,手動備份不同碟時,有時刪了檔案那天反悔時,另一顆還找得到.

====更新====
上一篇電腦完全認不得硬碟,跑CHKDSK讓電腦修復修復硬碟
後續情況.....
CHKDSK修復完成,電腦認得硬碟了,但資料夾也不見了.
然後重設硬碟權限,終於可以看見資料夾了,但資料夾下一切空空如也
但奇怪是,硬碟容量明明有被佔用,可見資料應該還是在.
開啟被隱藏的作業系統保護資料夾為可見模式
終於看到大魔王資料夾"found.000"裡頭一堆以CHK為名的資料夾,其下可見原檔案
現在只能勉強看看備份多少算多少了.
好加在昨天已經先把最重要的古典樂資料夾備份出來,目前剩下未備份主要是比較不重要的華語歌.
我已經有準備斷捨離這顆硬碟的覺悟了.
============
亮哥+ wrote:

但當初組的NAS跑RAID 5

RAID的選擇真的是故障時才知頭痛,資料存取的快速性跟備份安全性在此嶄露無遺
RAID 1在雙重比對下不能正常運作時可以確認其一有故障,此時應該一定還有顆好的,立即處理更換故障碟即可,至於選擇其他分散儲存的方式就風險很高,因為需要進行換算,不過亮哥不該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還是可以建立RAID 1後再手動備份一組

我之前也是因為出任務才接觸到RAID......雙硬體再加雙架構再加上雙RAID做多重的資料備份......那東西已是美國骨董......我還得要自己網路上找資料啃了一大本書才學會
才幾星期沒去衡陽路一帶,今晚去吃飯時發現又拆掉一大排房子中,另外博愛路也有房子外牆掛起了即將都更,西門町在這波疫情中又被打下蕭條,很多老房子都待租中,30年來太多商圈興起,東區,信義計畫區,新板特區,林口,青埔.......人潮已經不用非來西門町不可了,人口開始進入了負成長......未來這麼多商圈還能繼續生存

捷運線上的老房子其實真的應該要都更蓋大樓,地利交通之便應該要放寬開發,不然花那麼多稅金蓋的交通運輸建設怎麼能好好發揮效應

我也該先詢價廠商做這種布條懸掛要花多少錢?多久會做好?要先提早訂貨才行

嘟嘟房真的很遜,中山堂地下停車場經營權居然被搶走......本來我都停免費的......現在居然要花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3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