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前輩又亂說了喔,
我是說佛教徒討論,
佛教徒討論世尊說的大乘經典,
老前輩要亂說成是佛教徒討論出來的,
老毛病又犯了喔。
我覺得是人格嚴重扭曲喔。
不要再對我這樣,我會不客氣喔。
我覺得你是惡意抹黑扭曲我說的話喔,
最好不要繼續對我惡意抹黑扭曲喔。
弊宿經》(巴利文:Payasi Sutta),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的長部第二十三部經

該經講述,佛陀弟子鳩摩羅迦葉在喬薩羅國是舍婆林時,弊宿王不信來世、再生與善惡果報。他慕名前來與鳩摩羅迦葉辯論。鳩摩羅迦葉以種種比喻來回答弊宿王的質問。弊宿王問,為何他作惡或行善的親朋好友都沒有如約從地獄天國向他報告消息?鳩摩羅迦葉回答道,正如刑吏不會准許死刑犯回家,地獄看守亦不會准許惡人回人間;而升入天國的善人不願再返污穢的人間,猶如落入糞坑被救出的人不願再墜糞坑。如果善人進入仞利天,壽命為一千年,而那裡一日一夜等於人家一百年。即使他們停留數日後回來報告,凡人的壽命也不足等待。弊宿王繼續表示其不信有仞利天,亦不信長壽。迦葉回答道,正如人有生而眼盲,他們看不到黑白,所以日月星河等,自然不會承認了。弊宿王最後嘆服,皈依三寶,成為優婆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弊宿经
布吒婆樓經》(巴利文:Potthapada Suttam),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經》中的長部第九部經。
佛陀在舍衛城給孤獨園時,有一位造訪末梨園,其中聚集以布吒婆樓為首的遊方僧。其向佛陀提出「想滅」問題,佛陀解釋通過戒定慧可達到此境界。後布吒婆樓問到靈魂、生命與身體的關係。佛陀告訴其說,這些問題並無意義,並無助於離欲、滅寂與涅槃,並以四諦做解釋。布吒婆樓聽後表示嘆服,並皈依三寶,成為優婆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布吒婆楼经
梵摩那(另一奉仕於佛之比丘),在佛前執扇扇佛,佛陀却令他離開。阿難因之而默然私自思念:「這位梵摩那,他是常在佛陀身邊供給佛陀所需,並不嫌煩,一直尊敬佛陀。現在值佛末後,也就是佛陀最後之時(臨終時),急須其在佛前看顧。而佛陀却令他閃開,必定有甚麼原因?」於是就將其意請教佛陀。佛陀說:「此拘尸城外十二由旬(一由句約為三、四裡),均為諸大神天(有大威神力之神)所居,諸大神天都嫌這位比丘立在佛前。因為現在為佛將入滅度,是最後之時,天神門都渴望最後得以奉覲佛陀。而這位比丘,因有大威德,暎蔽光明,使天神門,不得親近禮拜佛陀我。因此,我才叫他避開!」阿難趁機請教佛陀,有關於這位比丘過去所修所積之德業。佛陀說:「在九十一劫的久遠之前,毘婆尸佛(過去七佛之第一)在世時,這位比丘曾以歡喜心手執草炬照亮其塔。因此勝因,現在的威光,上徹二十八天,是諸天神之光所不能及!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曾對十二大臣記說(預言),說他們命終之後,能得不還果(三果羅漢),五十餘人能得一來果(二果),五百人能得預流果(初果)。對於十六大國的民眾之命終後,會如何,都預言不遺,唯獨對於摩竭陀國中的一些人,並不蒙受記別(不另預言)。阿難乃替他們向佛請願。佛陀後人那伽城乞食,在一樹下冥想其事時,有位鬼神-闍尼沙,出現於佛前,自我介紹他曾為國王,後為優婆塞,深信佛陀、供養佛陀,專心念佛陀,命終後轉生為毘沙門天(多聞天)的太子,名叫闍尼沙。佛陀說此事給阿難知道,而記那位鬼神已得須陀洹果(初果)。其次是以闍尼沙神所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的,大意是:梵童子對於忉利諸天(三十三天,第二層天),以大梵天王之化身自居,現身於虛空中,而記別佛的弟子,及摩竭陀國的優婆塞等人。又說佛之善能分別解說四念處(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七定具(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四神足(集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精進斷行具神足、我定斷行具神足)。同時說明由於修四神足之故,自己得以變化三十三身。最後就佛之最正覺之授與,而開三徑路(為達喜樂,而開三種路徑,譯文詳)。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syntech wrote:
古人說,修白骨觀及不...(恕刪)


不淨觀不能亂修,佛陀時代,有好幾十位比丘,修不淨觀自殺,詳請看雜阿含經
竹本口木子
在梵文中,śubhā為潔淨或美好之意,加上否定詞頭a-,形成aśubhā,意為不潔淨、不美好,含有厭惡之意。以不淨的身體作為觀想對象,在心中以意念形成影像(想),將思想集中於這個影像之上(繫念),進行禪修,以進入三摩地中,這種修行法稱為不淨觀[1]。在不淨觀的過程裏,需要產生厭惡的心理(作意),以對治對於身體的貪欲,所以這種修行法,又被稱為厭作意[2],或厭惡作意。

不淨觀並不是由佛教發明,而是源於印度沙門傳統[3]。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教授了許多種不同的禪修方法,不淨觀是其中之一,被認為特別可以對治五蓋中的貪欲[4][5],也有助於七覺分的修行[6]。僧團中因修行不淨觀,產生了不良影響,造成自殺等事件,釋迦牟尼改而教授了安那般那念[7],並於不殺生戒中禁止自殺、勸死、讚死[8]。
不淨觀仍然受到僧團的重視,被認為是二甘露門之一[9],也被列入五停心觀。有鑑於其缺點,對於修行不淨觀的方法,也作了修正,如先修行安那般那念,再修行不淨觀[10];界分別觀也採用相同的觀想方式,但不強調厭惡作意;在白骨觀中,最後階段,由不淨觀轉為淨觀。
當觀少女身背後,臭氣顯露九孔門,如骯髒器難填滿,皮飾遮掩亦不淨。——龍樹菩薩《親友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6%B7%A8%E8%A7%80
真的有這種事。
因儒童的故事:結婚當天卻出家

佛世時,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許多婆羅門參加婚禮。早晨太陽還沒有升起時,佛對阿難說:「現在你隨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時,那些婆羅門遠遠見佛來了,就說:「今天是因儒童結婚的日子,瞿曇他來干什麼呢?」

佛陀以天耳遠遠聽到後,便對阿難說:「你去婆羅門那裡,對他們說:‘三界大師,吉祥中最,汝不欲見,吉事豈成?’」

阿難將佛的話轉告婆羅門,又說:「因儒童今天決定要隨佛出家,看你們誰有辦法障礙此事。」

那些婆羅門聽了,拍掌大笑說:「瞿曇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結婚,怎麼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羅門說:「瞿曇的預言很靈,這是有可能的。」

這些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這麼多,大家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麼辦法讓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陽出來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陽,他立即上房禮拜太陽,磕了幾個頭之後,只見從太陽那邊來了一個人,穿著鹿皮衣,身上掛著金繩子,手裡拿著金手杖,從空中飄然而落。因儒童趕緊擺好座位,請他入座,這些婆羅門看了,驚訝地說: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參加他的婚禮。

因儒童以為來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頭。

大梵天王說:「今天你辦什麼大事,聲音這麼雜,這麼熱鬧?」

因儒童臉便紅了起來,他說:「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事,我今天結婚。」

大梵天王說:「原來是結婚,那你怎麼操辦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預備了三萬兩黃金,其中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另外一萬兩準備送給這些婆羅門,剩下的一萬兩要送給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說:「你請婆羅門吃飯,又送他們黃金,還是有功德。你送給未婚妻一萬兩黃金,是要買她嗎?」

因儒童想了一下說:「是這個意思。」

大梵天王又問:「用這麼多錢買未婚妻,她能值那麼多錢嗎?」

因儒童這時沉默不語。

大梵天王說:「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錢?」

因儒童說:「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指甲值多少錢?」

「這也不值錢。」

「她剪下來的頭髮值多少錢?」

「也不值錢。」

「如果她出汗,這汗能值多少錢?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血淋淋的心臟值多少錢?」這樣說了三十六種不淨物,越說越污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這裡時,因儒童就沒有貪慾了。

因儒童在迦葉佛時代曾出家做過比丘,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對界差別觀修了一萬年。因為過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經大梵天王一問,他往昔熏習界差別觀的善根立即現行,當下就消除了貪慾。

他再仔細看大梵天王,發現原來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佛坐在那裡,身放大光明,並且為他宣說苦集滅道四諦,因儒童當即證得三果阿那含。

這公案也啟發我們,如果對某人的身體生起貪慾,可以反問自己:我是愛他的頭髮?還是愛他的牙齒?愛他的血肉?我愛他的五臟六腑嗎?愛他的骨架嗎?愛他的屎尿嗎?這樣觀清楚身體各個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壓住貪心。

或者想:她的秀髮,一絲絲放在可口的飯菜中,自己願不願意吃;拔下她潔白的牙齒,放入茶杯中,自己願不願喝這杯茶;血淋淋的心臟掏出來,自己願不願用手接觸;皮膚撕下來掛在牆上,願不願用眼睛看;大小腸掏出來,願不願用鼻子嗅。這樣思惟也會有幫助。

故事出自《大毗婆沙論》
http://www.fodizi.net/fojiaogushi/21413.html
學佛人解冤釋結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不可以結怨!結怨,生生世世都是麻煩。在許多國家地區,有很多人被『無形』附身,精神萎靡不振,不能工作、不能讀書,受一種無形的控制。無形的,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冤親債主。凡是來纏身的『無形』,多半都是餓鬼道,很多很多! 為什麼會是惹鬼上身?要說冤親債主,這個業因我們每個人都有。我這一生沒有得罪人,你前生曾經得罪過人,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這個冤家債主不知道有多少!

  為什麼你現在這個冤親債主沒找到身?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你正在走運,你的運氣很好,你的光明遍照,他不敢接近。另外一個原因,沒有緣,就是沒有機會。你這個人很善良,心地很正直,這些人靠不了邊。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冤親債主在你的周邊等待機會,這是肯定的。你什麼時候有一念不善的話,他就來了。

  我們修行,有好多人障礙,好多事情阻撓,這是外面來的力量。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障礙?冤親債主。冤親債主不是一世結的,生生世世。我們的天眼沒有開,若是開了天眼的話,就知道冤親債主是一群一群、一隊一隊,人數之多,幾乎沒法子計算。 菩提道為什麼這麼艱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礙?你要是明白了,就知道是冤親債主在作祟、在障礙。

  冤親債主不希望我們成就,他們總希望報復;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冤親債主怎麼結下來的?殺生、吃肉,從這個地方結下很深的怨恨。我們凡夫疏忽了,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的冤親債主太多,你應該要受報!所以自己要認真修行,要忍辱,要能夠讓人,不要動意氣,這非常地重要!

  我們這個世間,惡友是沒辦法避免的,就是『怨憎會』,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這個很麻煩!他總是障礙你,障礙你學佛、障礙你念佛,甚至他障礙你往生,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當你往生那一剎那,你這些冤親債主統統來了。這個哭一把,那個流眼淚,好了,把你一擾亂,阿彌陀佛也氣跑掉了,你這一次往生的機會就失掉,這不得了! 這些惡友是誰?可能就是你自己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

  實在講,多數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被冤親債主害了。本來都是可以去的,臨終又哭又鬧,把他搞得一塌糊塗,心搞亂掉了,結果去不了。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真的是你想修行想走,硬是把你拉回來,這個太可怕了!非常非常可怕!

  臨命終時,神志一定要清楚。千萬不要在這一生當中把福享盡,到臨命終時候沒福,那個麻煩就大,冤親債主統統來了。

  你看到的,都是陰間的妖魔鬼怪的境界。你感到恐怖、害怕、憂慮,那三善道就沒分。無量劫來我們跟許許多多眾生結了冤仇,這些冤親債主常常圍繞著我們,設許多陷阱來陷害我們。 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福』就變成禍害了。 我們想想無量劫到今生,我們造了多少業?生生世世跟這些眾生結了多少怨?這些冤家債主時時刻刻在那裡等機會要來報復你,這就產生修行人的魔障。

  我們修行,要把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他能真得利益,可以放你一馬,不找你麻煩。

  人,如果能想到這一生當中的冤親債主,想到過去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知道修行就是還債,修行就是解冤釋結,就會認真地修行了。我們拜佛、誦經、念佛,都應當回向給冤親債主。我們每天誦經、念佛、拜佛,都回向給冤親債主;他接受了,這個怨就化解了。

  我們真正這樣做法,將功德回向給一切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就變成我們的護法神;不但不為難,還保護你,這是消冤業的好方法。

  還有怨恨很深的,他還不服氣、還不接受,偶爾也會碰到;碰到了我們歡歡喜喜接受,帳就了了、就結了。下一次再碰到,就是好朋友,就是同參道友。

  我們都曉得,我們有很多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常常來找麻煩,這是因果報應!

  知道因果可怕,你才真正不敢造惡業,不但不敢害人,動物都不能害。為什麼?冤冤相報。我們害了他的命的要償命,欠人家錢要還錢,這些冤親債主生生世世不曉得有多少,只要有機會碰到,總是來找麻煩。人臨命終時,冤親債主變成你家親眷屬來誘惑你,來把你帶去,帶去之後來報復你,《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怨怎麼樣能把它解開?這個結如何把它化掉?首先要度化一切冤親債主;這樣子冤親債主就不再跟你為難;不但不障礙你,反而來幫助你。

  我們要常存此心,這個心要真實,才能感動這些冤親債主,才能夠避免一切冤害。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3953&page=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