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個人的觀點主要是從...(恕刪)
每個人對佛法與佛教的知、解、行都不盡相同,知見本身有其缺陷,它經常是片面的,主觀的,這受限於環境與個人持什麼角度去理解,站在基督教立場解讀佛教教義,或站在佛教立場解讀基督教教義,矛盾與困惑是免不了的,易流為為爭論而爭論。
在談論”邏輯性”的問題前,我想先提,三藏十二部有其重要性,佛法內涵與法門都在其中,是所有佛教徒所依止,透過法,才能從入道經修持而證道、得道,佛世以後到以文字開始記錄佛法直到現在,依三藏十二部教說而能修證的佛教徒很多!如一句阿彌陀佛就足夠,釋迦牟尼佛應從頭到尾只說”阿彌陀佛”,法門有種種(“本來是佛”說也是在流傳中演化而來),適用自己的不一定適用他人,”創造淨土”本是佛法的內容之一,人心淨化了,社會與世界自然就能淨化,彼此間環環相扣。念佛的真義與來源,龍樹菩薩對易行道與難行道的見解應該探究(龍樹菩薩不是將其看作各自獨立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可見佛法重在淨化自心,進而影響口說與身行,人身短暫,更應及時修正自己,能做多少是多少,絕不會白費。另外,佛教教難的原因,與當時佛徒的高深玄妙和對教義理解的空疏貧乏有相當的關連,輕視或無視三藏十二部,只重一經一論一咒的佛教徒,該不會是要打倒教主?
回到Guest2000大大的討論,神說自己創造萬物,沒有詳述創造的細節以驗證,請問邏輯性如何成立?邏輯需要被驗證,神造萬物與全知全能說,我有些質疑:
神造萬物,誰造了神?
如果神並非被創造,神如何認定自己是唯一真神?
為何創造了能生慾望的禁果,而非能生一切善的淨果?
為何創造了魔來擾亂世間,卻又無法收回?
為何不能預知或阻止亞當與夏娃偷嚐禁果?
如果說人不能知神,那一切就是不明不白,不明不白卻具邏輯性,請恕我不能接受。
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歷史人物?有許多相關考古可證明,但這不是重點,他用自己的體悟與身行得到究竟解脫的成果,這是”唯證能知”,他與眾生分享這些過程,為的是希望眾生能得到永恆安樂,這是他宣講佛法與建立僧團最主要的目的,我這樣說部分佛教徒可能不同意,但釋迦牟尼佛是藉印度當時已普遍存在的一些說法而淨化它,談世界是依印度的地理環境說,教說中的”涅槃”、"三十二相”、”地水火風”也不是佛教專用的名詞,印度古老的四吠陀中就有了,佛陀沿用並提升與淨化它,這是善巧方便。
問題可分兩方面:
說明宇宙與萬物生成能否能讓自己得到解脫?
佛法有沒有提到相關內容?
如前說,釋迦牟尼佛是為了讓眾生知道究竟安樂的方法,不是要說明世間所有,如果要說明,那問題都來了,除了宇宙,還有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數學、物理...等問題,能不能說的完?知道這些是否我們就此不再有許多煩惱?不再去造能感生死的煩惱業?經典中有一個譬喻,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不趕緊將傷口切開吸出毒液會很快死亡,中毒箭的人不讓人救,卻堅持先分析這隻箭是如何做成?毒是什麼毒?還沒分析完就死了,請問對自己有什麼幫助?
佛法中提到”業緣所感”,世間與動物和植物的生成,可以從五蘊六處六界去理解,世間萬物,佛法以因緣統攝之,有因有緣世間成,有因有緣世間滅,有足夠的條件世間就會生成(物質、空間、溫濕度...等),有足夠的條件世間就會毀滅,生死流轉與還滅也一樣,關於生死流轉佛法探究的其實相當多。世界如何來?或許可以這樣思考,佛教常說地獄,在人間有類似例子(但還不是真正地獄),本來一個國家相當安定與富足,但種種條件慢慢變化,成了殺戮戰場,人民吃不飽穿不暖,不知道明天是否還能活著,親人生離死別,仇恨不斷蔓延,從安樂國度變成人間煉獄,安樂國度的條件不具足了,人間煉獄的條件成熟了,那麼,請問誰造就了人間煉獄?這絕非單一因素可為,而是環環相扣的變化。
佛法說的空與有是什麼?簡單說是”緣起有”與”自性空”,兩者是同時發生,佛法不認為有不變的自性存在,沒有生的自性,沒有滅的自性,有生的自性就不會有滅,有滅的自性就不會有生,生滅是相對存在,萬物都一樣,只要有一種不變的自性,就會有許多問題,善永遠是善,惡永遠是惡,沒有變化的可能,正因沒有自性,才能依緣而變化,有種種可塑性,因為空才能有,反過來說,如果是種種條件聚集才能存在,那就不是永恆不變,不是自己可以主宰與控制的,這是佛陀所證得的緣起無我,龍樹菩薩說的緣起性空。
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我以為,站在特定立場來看其他,矛盾與不合理是必然的,用佛教的看法看佛教,用基督教的看法看基督教,不預設立場,才能好好探究,即使是佛教也一樣,用中觀立場讀唯識相關經典,用唯識立場讀中觀經典,經常是問題多多,如果這個宗教能讓自己少一點煩惱,多一分安樂自在,那就對自己適用。
Guest2000大大觀察的正確,佛法在流傳中隨著環境變化而多少變化,為了利益眾生不得不有些許的適應,但大原則不變,佛法從整體與發展歷史看才不會被前後矛盾的教說所困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