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綠檸檬愛玉籽 wrote:
未修不知所修事,吃飯...(恕刪)
佛陀在世時,應機說法。雖解脫一味,而重於「己利」之聲聞,重於「利他」之菩薩(如彌勒),發心與趣果有別,實開分宗之始。
佛法傳入中國,中國學者承受而修學之,發皇之,貫通之,各抒所得,師資授受而宗派漸以形成。其中或直承印度者,或完成通變於中國者。至隋唐時,中國佛教躋於無比之隆盛,而宗派亦於斯時造其極致。(《佛法是救世之光》p.115)
玄奘系的唯識學者,說明生死輪迴,是不說如來藏的,只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至於阿賴耶識性,因它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所以不去論說它與生死的關係。說明生死世間的一切,都在生滅相續的阿賴耶識中去解說,這是唯心大乘的一派。重視如來藏的學者,對現象界的說明,是推論到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的心源──如來藏,是現象界的根源。從這一意義來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心,雖本是不甚相同的,卻與阿賴耶識的變現一切有關,而形成不即不離的關係。(<<以佛法研究佛法>>p.354 ~ p.355)
有人因此而稱唯識為阿賴耶緣起,真常者為如來藏緣起。唯識宗對有為生滅與無為不生滅,分得最清楚;有漏無漏種子的現行,都在有為生滅法上說。中國的《起信論》與《楞嚴經》學者,天臺、賢首宗等,聽到有為與生滅,均認為是不圓滿的,不究竟的。
以中觀宗的見解來批評,唯識偏重於差別事相,多明俗諦;天臺、賢首偏重於平等本性,多明真諦。
(《中觀今論》p.196 ~ p.198)
何宗未修? 何宗又是愚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