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Lin wrote:
從出差到長住大陸也不...(恕刪)


閣下有看過中國漁民在爭議海域被逮的新聞嗎?常有阿,例子很多要聽也可以,上google找找就好,說真的對於中國的那一點事,幻想別太大,吹吹牛騙騙自己就好了,真拿出來?老實說沒好處,最近中國有則新聞你或許有興趣,我什麼都不說給張圖你參考一下..

我也常去,每次去都待不久倒是..

中國自己的新聞:中国船只驶近春晓已违反中日协议(關鍵字,來源東方早報,sina上也有)
再去參考,當年中國官方怎麼說

一些老中網民反應就奇怪了,老是說日本欺負人,兩國沒認可會有協議這回事?
看到有趣的地方?!釣魚台..

上次看到某大貼了,國仇家恨?!我笑了..




為什麼會被酸?因為不實的宣傳,所以被酸







little0323 wrote:
很多台灣人再說中國中...(恕刪)


照這樣的說法

人類跟本不應該出現在太空上...


煥仔LINE貼圖上架囉https://line.me/S/sticker/17182258

夜露死苦! wrote:
想在大陸發展,必須抱持著"大家都是兄第-同胞,互助互利,有錢大家賺" 善用潛規則....(這行規 大陸在地商人也逃不開)
只要你有本事,不發也難...


千里做官,只為吃穿
只要懂得門路(潛規則)
願意有賺大家分
把手握權力的地方領導打點好
在對岸人人都有發達的機會啦~
有人會瞧不起歐洲那些"小國家"嗎??
中國大歸大,台灣小歸小那又如何!?
至少中華民國(台灣)的護照比中國護照好用的多那就好^^

小弟會發這樣的文 , 其實是要讓大家在衝動之下
先自我努力充實一下 , 有實力才能大聲才能讓人低頭

我在大陸的天涯..等等的論壇也被黑過 , 那又如何
面對一堆不分事理的人不需要跟他們說理爭吵..沒意義
大陸地廣人多...什麼樣的人都有
面對大陸這些年的經濟起飛 , 我們關切注意
並自我反省能不能做的讓中國追不上,
但是多數的台灣人都會有一種自我優越感,
這樣會害死自己的....驕兵必敗

不管那些奮青如何酸還是攻擊...管他的
先讓台灣人自己團結衝上來.....不然
說真實的...台灣的優勢..快撐不過3年了

再這裡超過十年的台商都很清楚 , 優勢漸漸消失
現在只能看台灣自己夠不夠團結了....憂心

Roger-Lin wrote:
小弟會發這樣的文 ,...(恕刪)


其實每次網路上都這種說詞,老實說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或是說台灣該做些什麼

舉例子:老是有人提到台灣國防武器要自製,但是卻不知道因為很多因素台灣要做到100%完全自製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卻有變通的方法...

現在的問題是,不願意去想變通的方法,在鑽牛角尖,搞的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對於台灣自己內部的事情,我很少置喙,不在於團結在於方向,在於立場

還是看不懂?

再舉個例子:日本的潛艇10年一換(一年生產一艘),這需要大把的資金跟技術支撐,台灣有決心再這方面投資嗎?沒有信心?沒關係...那該怎麼變?合作生產?部分技術轉移?工業互惠?都好阿

老實說常喊口號無濟於事,還有我也覺得其實中國有些事情真的是看看就好,真的不要以為沒人去過中國,不是常說要有國際觀嗎?七月份的廣州日報(人民日報也有相關報導,不過數據不太一樣,有興趣你可以找找),就有專文談到中國的人才技術層面的東西,平均5個留洋的才回去1個,這些人就是中國口中的海歸,回中國後還不見得替中國的政府機關做事,我就認識一個在上海,自己做生意也有外國籍的這種人..很多事情已經不是人多好辦事的時代了,21世紀是人才的時代,不見得他們道德上多高等,但是這種選擇給你什麼看法?
總統先生 wrote:
其實每次網路上都這種...(恕刪)

你只看到了中國人才的流失,但你看到了中共當局對人才的重視、引進了嗎?
出去5個哪怕回來1個,只要起到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撒豆成兵,作用就不可忽視。

——————————
http://www.hudong.com/wiki/%E5%8D%83%E4%BA%BA%E8%AE%A1%E5%88%92
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制定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簡稱“千人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在未來的5到10年內為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一般應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原則上不超過55歲,引進後每年在國內工作一般不少於6個月,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國家急需緊缺的其它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根據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的不同特點,及不同事業平臺的具體需要,擬引進人才還應具備相應的其它條件。比如,創業人才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且其技術成果國際先進,能夠填補國內空白、具有市場潛力並進行產業化生產;有海外創業經驗或曾在國際知名企業擔任中高層管理職位3年以上,熟悉相關領域和國際規則,有經營管理能力;自有資金(含技術入股)或海外跟進的風險投資占創業投資的50%以上,等等。

除 “千人計劃”之外,國家鼓勵並支持各個層次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尚不符合“千人計劃”條件、但希望回國(來華)工作的,可以申請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其他部門和各省、區、市的人才引進項目。

————————————————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6-03/110177674.html
附錄:“千人計劃”2008年度首批入選者部分名單
清華大學:
施一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

宋永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

胡小平: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

王力軍:德國馬普學會光學所所長、愛蘭根大學教授

張奇偉: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教授

中國科技大學:
潘建偉: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所教授

趙政國: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羅毅:瑞典皇家工學院生物技術院教授

張振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美國田納西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

陸亞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泉城分校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RobertParker: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邵誌峰: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

倪軍: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吳賢銘先進制造技術中心主任

吳國雄:英國倫敦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

倪明選: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

浙江大學:
彭金榮:新加坡分子及細胞生物研究院功能基因組學實驗室主任

顧敏:澳大利亞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斯威本大學光電子學教授

鄒鴻生:美國肯塔基大學結構電子學實驗室主任

李爾平:新加坡國家高性能計算科學研究院電磁與電子研究室主任

華中科技大學:
王擎:美國克利夫蘭州立大學教授、克利夫蘭臨床醫院心血管遺傳中心主任

蔣慶: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曾任機械工程系系主任

李亮: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全球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

胡斌:引進前的職務待核實

華東師範大學:
劉明耀: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

張增輝:美國紐約大學教授

鄭偉安: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教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劉同先: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
蘇寶連:比利時那摩爾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鄭州研究院:
楊建紅: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能源系統分部研究員

創業人員:
吳洪流:北京凱悅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徐國洪:北京易路聯動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輝:北京創毅視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謝良誌:北京神州細胞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洪浩:凱萊英生命科學技術(天津)有限公司

寧若拉:科寧(天津)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劉佳炎:創斯達(南通)機電有限公司董事長

瞿曉鏵:蘇州CSI阿特斯公司總裁

胡祥:江蘇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健: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夏建統:杭州天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彥:寧波激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

盛司潼:深圳華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裁

徐希平:深圳奧薩醫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乃千:西安能訊微電子總裁

劉興勝: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研究員

周文益:西安華迅微電子總經理

樊延都:西安鳳城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沒有核彈、航母,你是破壞地區平衡的邪惡勢力;有了10個航母群、萬顆核彈,你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哇 有這麼少?
不過我現實中碰到的是每5個想要留下來的只有1個 Orz
之前畢業同學回中國是大多數(這裡面包括拿PR後再者或是不拿PR就走),
再來跑英國跑美國的, 只有一個跑去放羊的....我!
認識的大多都是浙江上海一帶的有錢人子弟,
留在國外, 還不如回去接管家業!

東方不敗的師父 - 西方失敗 wrote:
你只看到了中國人才的...(恕刪)


中國的確有在留住人才這方面努力,我不想評斷他的成效,有沒有效果只有中國自己知道
不過這也難怪,能提供給高等人才(高等人才到哪都是高等人才)相對的東西的,也只有西方
總統先生 wrote:
對於台灣自己內部的事情,我很少置喙,不在於團結在於方向,在於立場....
還有我也覺得其實中國有些事情真的是看看就好,真的不要以為沒人去過中國,不是常說要有國際觀嗎?


中國被打壓久了, 這些年壯大起來, 說話澎風唬爛的人超多. 反正唬爛不用錢, 真正交過手才知道有多痛.
當年美國佬打伊拉克, 伊拉克還不是吹很大~~~ 結果還不是被電假的.

台灣的問題在於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所以各立山頭. 結果呢? 執政的換一次, 政策就大改一次. 島內一直處於內耗的狀況. 在其位者, 都想說有的撈就撈. 反正我不撈, 別人也在撈. 不撈的是笨蛋. 會做事的都不知道跑那了...有頭腦會計劃的人永遠不在領導人的位子.....幾屆的領導人都是嘴砲一流的律師. 現在台灣經濟在亞洲都被擠到後面, 最低薪資比十年前還低....國內的經濟搞不起來, 只好製造個所謂的"假想敵"來讓國民的怒氣有個出口. 不要直接去電政府. 這十多年來的執政黨都在玩這種把戲. 我早看開了.


總統先生 wrote:
平均5個留洋的才回去1個,這些人就是中國口中的海歸........回中國後還不見得替中國的政府機關做事,我就認識一個在上海,自己做生意也有外國籍的這種人.


沒差啦, 送出去的人多, 就算回報率低, 總量說來還是可觀. 這些願意回來的人, 才真正願意為國家出力打拼.
就算是你講的回國後自己做生意, 那也是直接幫助了地方經濟. 何樂而不為.

劉肯尼 wrote:
不過我現實中碰到的是每5個想要留下來的只有1個 Orz

在澳洲紐西蘭的薪水可能不好, 生活也無聊. 回中國或是去香港比較合年輕人的胃口. 我認識的一個在紐西蘭拿到PR的女生還是回中國做事了. 原因是紐西蘭太無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