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三國迷,所崇拜的內容,真的和史實出入頗大。
光草船借箭這檔子事,是孫權無心搞出來的,被三國志平話拿去給阿亮用。之後演義照COPY
還有斬華雄這件事,是孫堅幹的也變成是關佬幹的。(回來酒還是溫的!...那時有保溫杯嗎?)
還有空城計,原型也是張遼幹的,三國演義又拿給阿亮用
還有不說前、不說後,漢制武器之中,也沒有關刀這種武器。所以研判,當時的關佬只是拿一般的長刀而已。
(更沒有丈八蛇矛跟方天畫戟、雌雄雙劍)
看完演義再玩過光榮作品的三國相關,真的被洗腦的十分徹底。
然後偶然看到正史相關作品時,真的十分驚訝,也十分有趣。
就像金庸寫的書一樣,看過的都說,太極拳是張三丰所創,這不是事實呀。
curtis0820 wrote:
還有空城計,原型也是張遼幹的,三國演義又拿給阿亮用
空城計其實大多人認為是趙雲喔...
雲別傳:
“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鬥且卻,公軍散,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其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墜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另一個是文聘
魏略:
“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兩則裴松之都有引至三國志
不過雲別傳常有漏洞, 考證的公信力較受人質疑.
老關的話, 到底是用槍類武器還是刀類尚有爭議
雖然沒有青龍偃月刀
當時類似朴刀的大刀還是有的, 但是跟"長刀"可是不一樣的東西...我想這才是您指的吧
球德洛 wrote:
好有guts,敢跟BOSS對嗆,越來越欣賞岳飛了
那算什麼? 該崇拜的在這裡吧?

球德洛 wrote:
好有guts,敢跟B...(恕刪)
沒辦法
連朱熹都說岳飛個性驕縱不懂得內斂
岳飛個性剛強,忠憤激烈,不容易與人合作,這一點也讓他樹敵頗多。
而他的言行與主子趙構的利益是有衝突的
基本上應該這樣說
秦檜雖然為了自己立場是推波助瀾
但基本上下了決心要殺岳飛的還是趙構
這一點就算秦要改變心意
"可能"也無法阻止吧~
岳飛(公元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出身貧苦農民之家。聯金滅遼時應募從軍,曾在張所部任統制,並與王彥一起抗金。後隨宗澤守東京,任都統。宗澤死後,他投身張浚部,並逐漸成為南宋重要的抗金將領,立下赫赫戰功。建炎四年,收復建康(今江蘇南京);紹興四年,大敗劉豫齊軍,收復襄陽等六郡,封清遠軍節度使,後封為武昌開國侯,聯絡兩河義軍,部署北伐。紹興八年底,他反對高宗與秦檜的議和,並上表提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紹興十年,郾城一戰,大敗兀術統率的金兵主力,收復穎昌、鄭州、洛陽等重鎮。在抗擊金兵的戰鬥中,岳飛率領的“岳家軍”常常以一當十,勇往直前,聲威大震,甚至金軍中都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悲嘆。可是,就在收復中原即將實現的大好形勢下,宋高宗趙構卻連發十二道金牌,下令收兵。岳飛揮淚含恨退兵,不久以“莫須有”的罪名和他的兒子岳雲及部將張憲被毒死於“風波亭”。
直到孝宗即位,冤案平反,岳飛墓才遷至景色秀麗的棲霞嶺下。岳飛墓前,鑄有兩個跪著的鐵人,即當時南宋的宰相秦檜夫婦。幾百年來,到此悼念岳飛的人們都要唾罵奸臣秦檜。岳飛為秦檜所害,這似乎已成為不容置疑的鐵案。
但是,事實上殺害岳飛的元凶並不是秦檜,秦檜只不過是這個元凶手下的一個鷹犬!
第一,秦檜沒有殺岳飛的權力。有人指出,當時秦檜雖然很受高宗的信任,但還沒到擺布高宗地步,因此也不能為所欲為地恣意鏟除異己。紹興九年,秦檜正積極對金議和,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書反對,並請求皇帝“斬秦檜之頭掛諸街衢”。秦檜對此人恨之入骨,但也不敢任意殺害他。由此可知,對戰功赫赫的岳飛,他更不可能擅自處置了。
第二年,金兵違背和議,一舉攻占了河南地區,秦檜惶惶不可終日,深怕高宗因此遷怒於自己的議和政策,他此時惶恐不安,正是自保不足的時候,因此,他沒膽子背著高宗殺害岳飛。需要說明的是,岳飛的獄案又稱作“詔獄”,程序嚴密,外人無法插手。這樣,即便秦檜權力再大,公開“矯詔”殺人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二,秦檜及刑部主審岳飛一案,曾上書定岳飛、張憲死罪,但並沒有定岳雲死罪。可上書趙構後,岳雲也沒能幸免於難。由此可見生殺大權還是在高宗之手。
第三,秦檜死後,趙構為秦檜制造的許多冤假錯案平了反,但惟獨對岳飛一案不肯昭雪。而且對許多大臣申請為岳飛平反的奏折不予理睬。
這一切都足以證明,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元凶。
趙構出於什麼原因要害死自己倚為軍事支柱的岳飛呢?而且宋太祖趙匡胤曾傳下秘密誓約,規定後世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在北宋歷朝,這條誓約執行得非常嚴格,趙構為何敢違約破例?這在認為趙構是殺害岳飛元凶的學者中存在著爭議。
有的學者認為“帝之忌兄,而不欲其歸”。高宗眼見岳飛一心要“迎二聖”,而徽、欽兩帝一旦回來,自己的皇位就不保了。他害怕中原光復,因而殺了岳飛。
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並不是“迎二聖”。趙構殺岳飛,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難制,危及自己的統治,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岳飛個性剛強,“忠憤激烈,議論不挫於人”,不容易與人合作,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他上書奏請高宗立儲:“乞皇子出閣,以定臣心。”
同年,他又因守母喪,未經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職,把兵權交給張憲。這兩件事犯了高宗的大忌。再加上高宗曾在金營作人質,又有從揚州南渡等驚險經歷,對金兵始終心存恐懼。對戰爭前景,他既怕全勝,又怕大敗。勝則怕武將兵多,功高而權重,敗則怕欲為臨安布衣而不能。他想當個安安穩穩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
所以,秦檜利用岳飛部下的告密來證明岳飛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趙構害怕岳飛立蓋世之功、挾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飛又是反對和議最強烈的主戰派,故而下令殺了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