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cia_wang wrote:
聽你這麼說.你一定不是做生意的.現在做生意的一定牽扯到進出口
就算純做內銷.原料也一定牽扯到匯率的問題!!(台灣原物料短缺仰賴進口)
話再說回來.如果匯率到26的話?你知道企業要怎樣應變嗎?
32升值到26.共升了6元.是32的18.75%.是26的23%.
也就是說.升值前產品的獲利至少要有2成以上(管銷通膨都先不計算)
然後這樣的升值會吃掉你的所有利潤.重點是........現在的利潤.哪還有2成以上呢??
報價都沒2成利潤了!更別說這還是毛利.再扣掉管銷人事.公司成本.........
你叫"臺灣企業".怎麼應變呢??
...(恕刪)


我沒做過大生意..我只做過進出口而已...
以你這樣的算法台灣應該沒一家企業可以撐住....
你要拿什麼東西出口..電腦..電視..還是紡織產品...
台灣不是一個自產自銷的國家...至少百分之80以上仰賴進口..實際可能更高
進口原料如果你台幣幣值高..買的東西就便宜..
相對你賣的東西也會便宜..利潤是差不多的..
說這樣沒利潤..只是想壓低勞工價格..

這是相對的...台灣人工其實薪水很低的..很有競爭力


與其時間要推長...
長痛不如短痛.........



faro wrote:
我沒做過大生意..我...(恕刪)


所謂夏蟲不可與語冰,只有在01可以感受到.
其實我們的外銷產業,創造的就業人口數並不算很多。
那些都是跨國大公司,賺了錢,也只有一小部份能進到一般台灣老百姓的口袋。

我覺得政府應該精算一下,看哪些產業創造的就業人口比較多。
也算算台幣升和貶,哪一種對降低失業率比較有幫助。

Morpheus1979 wrote:
其實我們的外銷產業,...(恕刪)


只要大老闆不失業,政府就沒有失業率的壓力


faro wrote:
臺灣企業如果連這些都沒辦法應變的話....太沒競爭力了....
企業都用這樣恐嚇..早晚會被看破手腳...
之前台幣升到26..那時候還不是過的比現在好..

...(恕刪)


以小弟的拙見 這樣說法好像不正確

以前大部分是製造業, 現在是電子業 競爭大,毛利低到可憐,怎麼去承受10%的匯率兌損?

台幣升值 對於個人 就是出國玩便宜,買些進口的東西感覺便宜
不好的 就是投資國外基金的 都會有匯兌損失


alazif wrote:
只要大老闆不失業,政府就沒有失業率的壓力XD


可以讓總統失業

faro wrote:

Big-河馬 wrote:
所謂夏蟲不可遇語冰,只有在01可以感受到,...(恕刪)



請問你是想表達你成語很厲害嗎...
應該是夏蟲不可語冰...
表達出你高明的意見吧..放個屁就走人誰不會

請問你是想表達你成語...(恕刪)


哈哈~ 好尷尬的河馬,這下子糗了..噗!。
夏蟲不可語冰


夏天的蟲入秋就死了,不能與之談論冰雪的事情。語本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
冰者,篤於時也。比喻人見識短淺,不能與之談大道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
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語冰,我教你看看。

取自教育部網站

算錯了吧
26元的總成本比較低~怎麼賣一樣的價錢反而虧?

28.8W(總成本)
26.1W(總成本)
這兩個成本的份量應該是一樣的
假如都是十份
一份都賣三萬
全賣光就可以賣30萬

以32元來說
只能賺
30萬-28.8萬=1.2萬

以26元來說
可以賺
30萬-26.1萬=3.9萬

這樣有錯嗎?
為啥你這樣算?==>賣價 1Wx32=32W --->廠商收到的錢 ?不懂

Big-河馬 wrote:

(1)NT$ : USD 32:1
材料進口成本 0.45x32=14.4W
其他成本 14.4W
14.4+14.4=28.8W -->總成本
賣價 1Wx32=32W --->廠商收到的錢
32-28.8=3.2W ---->廠商賺的錢

(2)NT$ : USD 26:1
材料進口成本 0.45x26=11.7W
其他成本不變 14.4W
14.4+11.7=26.1W
賣價 1Wx26=26W--->廠商收到的錢
26.1-26=0.1 ----> 廠商賺的錢

維持多久時間? 1年...(恕刪)



faro wrote:
再01的各位友人支持...(恕刪)


FED現在一直瘋狂的在印鈔票

台幣對美金很有升值的潛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