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bug wrote:當然是百搭的「一枝紅杏出牆來」比如:日暮鄉關何處是,一枝紅杏出牆來舉頭望明月,紅杏出牆來曾經滄海難為水,一枝紅杏出牆來黃沙百戰穿金甲,一枝紅杏出牆來白毛浮綠水,紅杏出牆來下面請自己發揮... 改用“就地掩埋免後患”也挺百搭的.....日暮鄉關何處是,就地掩埋免後患舉頭望明月,掩埋免後患曾經滄海難為水,就地掩埋免後患黃沙百戰穿金甲,就地掩埋免後患白毛浮綠水,掩埋免後患
短歌行 曹操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當以慷 憂司南忘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青青子矜 攸攸我心 但為君顧 沉吟至今嗷嗷鹿鳴 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越陌度阡 罔用相隨 契闊談宴 心念舊恩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札 無枝可棲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我背出來了....
anto168lai wrot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蘇軾超讚的用唱的更有味道 這首也很美,和"獨上西樓"(李煜|相見歡)一樣,都是鄧麗君原唱。
正經地回覆: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腦袋裡先浮現的,是辛棄疾有名的"破陣子"......前陣子很認真地尋找完整版本又不含註解的稼軒集,未果。清朝的納蘭容若先前挺喜歡的,因為那些經典作,但略讀過飲水詞之後就平淡了,他的作品調性重覆太頻繁,而且老是傷春悲秋的。特別喜歡詞的,可以考慮翻翻朱彝尊編的詞綜。
一首詩能予讀者產生美感或快感的主要來源有四,除了語義內含、結構形式、文字意象三者外,音韻格律也是一大要素漢語諸方言中,台語(閩南話)是最具音樂性的語言,比華語(北京話)有四倍多的單音節語音,因此也就比華語更富於聲音之美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490華語只能體驗古詩3/4的美。不去追求古詩的完整美,卻在3/4的殘缺中自我陶醉,算不算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