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n36 wrote:我不要~我會輸!!!...(恕刪) 我之前常跑工地(監工),不過不是建築工地就是了通常阿比準備個一瓶就可以了倒是槟榔要準備一人一包倒是真的台語嘛!我上來北部工作後退步很多想當初都可以看電視即時翻譯給我外婆聽說
橫材舉入灶(成語:橫柴入灶)「橫柴入灶」是一句閩南語諺語。早年尚未發明瓦斯爐前,人們烹調需在灶中生火,燃料則為木柴,因為灶門小、內爐大,放柴入灶必須直入,橫放肯定進不了灶。因此,用來形容「明知行不通卻蠻幹」,或是引申為「強辭奪理」的情境,十分精妙。 「灶」跟「柴」都是具體可見的事物,再怎麼不知變通的人,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橫柴硬擠入灶。然而,在工作領域上,面臨的問題(灶)有時較為複雜,不易一次就用對方法(柴)。如果持續用錯的方法,卻未能意識到要「及時改變」,不就是不知不覺中陷入「橫柴入灶」的狀況而不自知嗎?資料來源:聯強EMBA竹戈到菜刀(竹竿裝菜刀)有兩種解釋:1.其意為在惡劣的環境下不容許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只好就近選材讓工具升級,湊合著用。因為確實有發生把菜刀裝在竹竿前拿來打架抗爭的例子,所以這邊衍生成為"跟對手拚命的意思"。2.菜刀本來是應該塞進實木(柄),現在拿來裝在竹竿(柄)上,在工地比較常用這種說法,就是隨便亂拼亂湊。舉例:前總統陳水扁傍晚在移審庭表示,特偵組起訴他侵占機密外交款,金額與匯款時間都不對,「竹竿裝菜刀」。他並說,總統馬英九也不會知道夫人周美青匯款給女兒的細節。透早唸經 暗時摸奶簡單的說就是假道學。欠咖另一個解釋:缺人像是打牌"欠咖"。不過類似這些都是日常用語,在工地很多專業術語都還是由日文演變而來,而日文很多也是外來語,只是日本人的發音......像是"空氣壓縮機",英文Air Compressor,日文:エアー・コンプレッサー,而コンプレッサー(請這樣念ko n pu rre sa a),所以在工地就簡稱:康卜咧剎(壓縮機)。所以想混得長久的話,最好有機會去學點日文,現在很多重大工程都有日商合作,像是之前火力發電廠要蓋訓練所(模擬器)也是日本工程師。捷運(機場捷運CU02A標)也是日商奧村組營造台灣分公司(朋友在那工作)與榮民工程公司合作的,其他還有很多案例。當然多學點台語跟工人溝通會比較好,要是能再學會日文,以後換工作或是轉職,會有更多機會。
badboype wrote:片積細粒控哇嚇...(恕刪) 片積=老虎鉗細粒控=silicone...這是英文!!!但是中文稱為"矽膠"哇嚇=螺絲墊片(圈),但是通常螺絲業都稱為"華司"(我的ID就是一種帶"華司"螺絲,米色則是螺絲的顏色,以前公司內部型號被我拿來當ID用...現在離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