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是在說什麼?

很感謝諸位愛好物理的網友們

在共同的主題上彼此腦力激盪

讓像我這樣的旁觀者也能有所收穫

只是顯然討論的過程不算愉快

實在不希望難得的科普文失了焦

所以轉錄一張論戰流程架構圖

盼先生們能從哲學性思維

檢視彼此討論過程中的癥結

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文人相輕,何苦哉?

Siedler wrote:
(恕刪)...p.s.:之前看漏一個問題需要回答的問題,補充回答。---它是使用高壓電隔空, 然後中間放置那個三角架, 即可升空是嗎? 答案:是的。
不是!
明明就沒隔空,影片中的老兄也說了那三角架有接細細的電線!
英語為母語之一的你,讓英語不是母語的我覺得自己英文很不錯的呢!

這基本原理本來就沒有很深澳,了解了NASA也不會請你去,
高壓電將空氣電離,離子被電場驅動後,反作用力產生抬升力,
就這麼簡單...

打模糊仗來自抬身價?免了吧...
瓷杯洗捨 wrote:
很感謝諸位愛好物理的...(恕刪)



玩沙的我, 插話一下

感謝各位先進前輩, 為了此篇文章, 提供自己的努力和知識

這些知識無論方向為何, 都提供了淺薄的我, 一個學習的地方.

給各位回應的大大, 一個

各加五分先!



另外, 瓷杯洗捨大提的建議也不錯, 參考一下.

不過, 也許科學就應是如此的脣槍舌戰, 才能探討出真相.



vwing wrote:
不是!
明明就沒隔空,影片中的老兄也說了那三角架有接細細的電線!
英語為母語之一的你,讓英語不是母語的我覺得自己英文很不錯的呢!


沒錯, 原影片中, 那個三角架的三個邊, 是否有接線, 可是我看不清楚.

另外提供這個網頁網頁, 講的東西, 可能差不多, 下方有個youtube的影片, 可以點選看一下, 還拍的蠻清楚,

那三條金屬線, 只是用膠帶固定在桌上的.

所以, 這樣算隔空嗎??


不知道這個影片的實驗, 跟我最先做的實驗, 是否相同.

如果是一樣的, 那有接金屬線跟沒接, 有差別嗎?



直接看影片可以點:

這裡!!!!!!!!!!!!!

zola wrote:
那三條金屬線, 只是用膠帶固定在桌上的.
所以, 這樣算隔空嗎??...(恕刪)


固定的線不算,
紅線與灰帶都需要接電線,所以不是隔空!

正負極反接應該也行,正離子負離子...效率問題而已...
怎麼作、原理如何,你給的那影片的作者的網站有詳細的說明:
http://rimstar.org/sdprop/lifter/lifter.htm

zola wrote:
玩沙的我, 插話一下...(恕刪)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LOGAaObsN4g

1分05秒
zola wrote:
沒錯, 原影片中, ...(恕刪)


我很有耐心的看完了目前整串

Siedler給我的映像就是傲慢無比 怎麼個傲慢法就不解釋了
當局者迷怎麼講都不會覺得自己傲慢
或許過幾年你回頭看看自己的回覆才會發覺自己當初怎麼會這麼傲慢愚蠢


我的看法是
Biefeld–Brown effect
雖然沒有正式的公認解說理論
但我認為只是反派的自尊不想承認對手的理論就像多數理論的誕生過程一樣
我是認為時間會證明對錯 個人看好離子風的解釋

任何物理學的""基礎""都是作用的""對象""

一樣東西可以在空氣下運作 在真空無法運作
等於這種現象一定跟空氣有關係
在眾多實驗中(你們自己都附一堆影片了應該不用再貼了吧)
也可以"有力"的發現這項裝置會漂浮的原因是某種類似風的流動造成的推力
在所有條件集合下 離子風的假設可以近乎完美解釋這點

目前的學術主流也逐漸偏向離子風的解釋
因為沒人能讓他在真空中飄浮
也沒有人能指出離子風模型的錯誤
除非Siedler能指出離子風模型的缺失
不然這串怎麼看都像是你模糊焦點 用一堆深澳名詞騙騙人 自抬身價而已
整串看下來還真沒看到你哪邊有解釋離子風模型哪裡有錯誤
如果是我眼睛小沒看到請指出
ytlin6688 wrote:
若我的說明有誤,還請...(恕刪)


我把整個 PDF 都看了一次,數學推導也慢慢看慢慢想,但說實在的,熱力學真的太弱,還是吞不入口。

除了熱力學那段花了太多時間咀嚼以外,另外也花了很多時間來回研究離子風那段。前面的說明和 28 樓的說法是對應的,花很多時間思考的是看裡面的公式推導,一直覺得少了什麼。

P.12 & P.13 公式推導和變數定義好像前後不一致。

1).q 是 I 對時間的積分,公式內卻沒有考慮時間,直接用 e = 1.6 x 10^(-19) 代入。

2).m 應該是 q 完全轉移成離子風的電荷時,可貢獻的氣體質量,不是單一離子重 w。

3).空氣離子重不是 9.1 x 10^(-31)。

1 & 2 可能是推導過程中被變形了,所以不必計較。事實上我用我自己的推演方式再推一遍,推出來還是和原來一樣的。

3 就比較奇怪,我不知道那個 9.1 x 10^(-31) 是哪來的,對照後面的銅離子推演,好像還是看不出線索,所以我後來套用自己的數字了。

但即便是把上面問題都修正或代上預設條件之後,計算出來的數值還是很小。

----------------------------------
令:
E 為系統的能量轉移量
q 為外部直流電源於每一秒內注入的電荷
I 為外部直流電源於每一秒內注入的電流
V 為外部直流電源提供的電壓
g 為重力加速度值
M 為輸出推力
施力大小 F 為常數值
單位粒子電荷 e 為 1.6 x 10^(-19) 庫倫
m 是 q 完全轉移成離子風的電荷時,可貢獻的氣體質量,為可轉移數量與離子重 w 的乘積。

E = 1/2 x m(v^2) = qV, v = (2qV/m)^(1/2) <==式一

Ft = mv, F = mv/t = mv x I/q, 將式一代入
F = m x (2qV/m)^(1/2) x I/q = (2mV/q)^(1/2) x I

可轉移電荷數量 X = q/e
氣體質量 m = X x w = wq/e

F = (2mV/q)^(1/2) x I = (2wV/e)^(1/2) x I

Mg = F = (2wV/e)^(1/2) x I
M = (2wV/e)^(1/2) x (I/g) <==式二

空氣中氧與氮比例約為 1:4,氧的原子量=16,氮的原子量=14,故平均空氣原子量=(16 + 4 x 14)/5 = 14.4 g/mole。

一個 mole 有 6 x 10^23 個原子,故平均空氣離子重 w 為 14.4 / (6 x 10^23) = 2.4 x 10^(-23) g/particle。

所以上式二的 w 應為 2.4 x 10^(-23) g/particle,但得記得換算為公斤。代入計算後可得:1.11780 x 10 ^(-2) gram。

雖然修正的計算結果比 PDF 的計算增加了一百多倍,不過還是太小,不足以撐起機體重量。

----------------------------------
推導是從能量守恆出發,看來很合理。我本來一直想不出來,推力怎麼會那麼弱。後來才想到,推算過程漏了一個東西---電位能。

從推導來看,它是從電能的 q 去推算平均將電荷分配給多少氣體離子,以數學來表示就是:可轉移電荷數量 X = q/e,所以得到 X 個離子的參與。

這 X 個離子的重量加總起來,取得整體質量:氣體質量 m = wq/e,再把諸多氣體離子的質量拿來套入動能公式。然後把動能和輸入電能拉個等號,就這麼推演起來。

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討論質量,沒有電位能的參與。

可是我們看,每一個被影響的離子,其實有兩部分的能量:動能(質量)和電位能(電荷)。電位能是不會轉換成質量的,上面的動能計算看不到電位能。

整個電能供應,最主要的還是讓每個離子產生電位能。每個離子都會帶有 e * V' 的電位能(V 頭上有一撇 Prime),e 是粒子帶的電荷,V'是和參考點的相對電位。

以庫倫定律來討論,這些離子的電荷會和其他電荷(位於離子和電極)產生作用力,隨著相對距離而變化,在電場中移動。在電位能轉成動能的過程中,電位也會跟著改變,e'V' 的乘積也會跟著改變。

但在整個推力的推算過程中,電位能根本就沒被考慮到。公式推導上僅計算了質量 m 參與的動能部分,最後的 v, F, M 當然也僅有 m 的貢獻,沒有考慮到吃掉大部分能量的電位能。用上面那個算法,當然就會得到「沒有足夠的氣體質量來產生足夠推動機體的反作用力」這個結果。

所以要把庫倫定律納進來,討論每個電荷在電極間移動時的電位能轉變為動能,連同吸或斥的反作用力部分。但我想睡覺了,明天還是得上班,有沒有人想幫忙算一下的?

以上反白內容有諸多錯誤,請各位無視。但內容不改,有興趣看看其中錯誤的人,請自行反白。

其他人請先勿幫忙揪錯,讓某網友專心處理。

因某些原因「暫時」不在此版貼修正內容,若有幸仍有人願針對此篇反白文進行討論,煩請轉私訊,謝謝。
--------------------------------------
PDF 的第二個理論:drift of charge carriers in an electric field,似乎就考慮到這部分了,連非對稱電極以及氣體離子的移動速度都考慮進去了,所以推算結果就有足夠推力了。

不過我覺得這個和離子風還是一樣的,離子風不也是帶電載子在電場中移動嗎?

--------------------------------------
本來今天請假在家是想好好休息,結果除了個人作息和家庭事務以外,我把其他時間都耗在這個討論串的筆仗和理論的思考上,完全沒休息到,想想真是不值得。

理性和感性互相衝突的時候,有時還是把持不住捍衛自己的那種衝動。結果就是偏離初衷,把計劃都打亂了。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連結中那個老外不是就說
這原理不是離子風,為了證明他還把極性反接,
說"如果是離子風,反接後應該要向下沉而非上浮,可見不是離子風"

我純粹看影片翻譯

上面提出辯論驗證的大大,您太認真了,01的名產就是30cm,圖,妹,品牌迷思(之前有人堅稱是"品牌迷失")加無數的口水
爆發戶 wrote:
連結中那個老外不是就說
這原理不是離子風,為了證明他還把極性反接,
說"如果是離子風,反接後應該要向下沉而非上浮,可見不是離子風"

所以我前面(28 樓)才說那個老外好像也沒搞懂,但 28 樓,以及前面網友貼的 PDF 連結,其實都有提到離子風和極性無關(independent of the DC voltage polarity),離子風的方向純粹是非對稱電極的構造所主宰(和電荷密度有關)。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瓷杯洗捨 wrote:
很感謝諸位愛好物理的網友們
在共同的主題上彼此腦力激盪
讓像我這樣的旁觀者也能有所收穫
只是顯然討論的過程不算愉快
實在不希望難得的科普文失了焦
所以轉錄一張論戰流程架構圖
盼先生們能從哲學性思維
檢視彼此討論過程中的癥結
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文人相輕,何苦哉?

感謝分享,收下詳讀中。

P.S.:為什麼發現留言者是正妹,要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知道要簽什麼的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