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光復後是六年國教,後來老蔣在1968年突然改成九年國教,
匆忙改的結果除了造成四不像的制度外,也只是把升學壓力遞延到高中職
(那時公立高中學費便宜很多,但量少,很多人擠破頭,錄取率非常低,
考上好的高中不外乎想要考好的大學,但那時大學公私立加起來錄取率也才20%初頭)
總歸一句在我那年代,台灣的'菁英教育'可是可以與新加坡比擬的
我這人對於過往一味強調升學主義不是很贊同,好像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只有拿到好的文憑才是王道一樣,偏偏那時升學率又低,
沒考到好學校便要承受他人異樣眼光,挫折感重,加上當時又處於叛逆期,
被否定的感覺可以說很差.
現在的小孩當然也要面臨升學考試,但跟我那年代比,競爭壓力已經沒那麼大,
公立高中錄取率增加一倍多,私立學校有些也轉型有成,技職被重視下,
連大安高工的分數都能排到所有高中職的中前段了,
學生時期被否定感不會像我們那時那麼大,只是比較現實的就是出社會後的問題了
arlo1011 wrote:
現在的小孩當然也要面臨升學考試,但跟我那年代比,競爭壓力已經沒那麼大,
公立高中錄取率增加一倍多,私立學校有些也轉型有成,技職被重視下,
我不覺得如此,現在小孩競爭壓力更大
"公立"高中,這兩個字只是個對學生、對小孩的安慰劑
從以前到現在, 建中北一附中成功中山 一樣是前三志願
名校就是名校,很難改變... 學生一樣有拼上建中北一附中的壓力
大學也一樣,一堆大學有啥用,大企業要用的永遠是台清交政成優先 台科北科補餘額 其他就.....
出社會後,面對的是國際人才的競爭.. 比六十多年次的這代嚴重許多
六十多年次這代,如果學經歷不錯,二十多三十歲時去中國、東南亞常常是月薪七八萬起、沒幾年就跳到十多萬;去歐美日,十多萬到二十多萬.. 早點去,趕快佔好職缺、遇到國際/中國/東南亞一些企業崛起,也有很多跳槽機會
我前公司一樣的職缺,現在只願意花四五萬就找個台清交政成的過去.. 現在年輕人也願意過去
一代比一代機會更少、來自上級的壓力更大.. 實際案例
五十多年次那輪,我以前主管
三十歲時有機會拿著老闆大筆資金在台灣、海外建廠,跟老闆一起打拼,全公司只有三千人
拼一下,35歲,當了事業群副總
六十多年次那輪,我
三十歲時有機會被老闆囑咐去管好海外廠,跟副總、總經理一起打拼,全公司有一萬人
拼一下,40歲,事業群副總
同儕競爭對手已經很多是海外留學回來的菁英,在海外也包括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優秀人才競爭
七十多年次那輪,我帶的那群人
二十幾三十歲時.. 嗯,同學,你還年輕.. 好好學,跟你的課長一起打拼,全公司有一萬五千人
當副總?別鬧了,上面人那樣多.. 台清交留美留英一大堆.. 別鬧了
八十多年次那輪,三十歲時 ?....
REALPOWER wrote:
五十多年次那輪,我以前主管
三十歲時有機會拿著老闆大筆資金在台灣、海外建廠,跟老闆一起打拼,全公司只有三千人
拼一下,35歲,當了事業群副總
六十多年次那輪,我
三十歲時有機會被老闆囑咐去管好海外廠,跟副總、總經理一起打拼,全公司有一萬人
拼一下,40歲,事業群副總
同儕競爭對手已經很多是海外留學回來的菁英,在海外也包括來自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優秀人才競爭
七十多年次那輪,我帶的那群人
二十幾三十歲時.. 嗯,同學,你還年輕.. 好好學,跟你的課長一起打拼,全公司有一萬五千人
當副總?別鬧了,上面人那樣多.. 台清交留美留英一大堆.. 別鬧了
你們公司副總是從三千位增加到一萬人嗎?
還是大家輪著當副總?
能在不惑之年爬到這位置請問有幾人?
面對壞事的態度,決定了你心情的高度;
做人的態度,決定了你名聲的高度;
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你成就的高度。
G-PLUS wrote:
你們公司副總是從三千位增加到一萬人嗎?
還是大家輪著當副總?
能在不惑之年爬到這位置請問有幾人?
當然是看自己、看機會、看老闆
你覺得一萬人的跨國集團公司應該有幾位副總?數十位
應該反過來說,我前公司的副總不少是在四十歲上下(30位以上)..未滿四十就開始當的更是好幾位
集團資深副總裁也才五十多歲.. 在公司快三十年了
我是未滿三十接分公司,佔協理缺,
三十出頭想離職,總裁訪談問我要什麼,我說我要一年內跳上副總(立過大功,比較搖擺 XD)
總裁說,一切順利的話,三十五歲時給你.. 今年先送你去哈佛鍍金(一個月的集中營)..
我淡淡的回,不要,我在你公司目標就是當35-40歲當總經理,你不給我我就去當老闆了 掰~ XD
當年我同事,還真的是哈佛的...我離職後沒多久也離職 36歲那年當那斯達克上市公司副總裁..
當老人把缺佔了......後進的要生也很難了...
機會只會越少,除非公司或業界猛暴性發展,不然頗難..
我高中也是第一志願,大學國立,同學有一半來自全省的第一志願高中(建中最多人),可是我的成就反而不如我老婆,她念高工,大學夜間部,她現在的薪水是我的兩倍多。還隱約記得我國文140,數學105,英文90,社會與理化各約120。
所以我家的教育心得就是,高中大學念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態,未來出社會還有40年要打拼,念書只有20年,所以眼光要看在那40年才對。
話說回來,台灣真的就是3年級生是苦的過來,種了很多樹苗給下一年代乘涼,4年級生是真的有實力,但現在也是享受開花結果的年代,而五年級生承襲四年級的光環,沒甚麼苦到,現在也結實累累了。6年級生從小就在富裕的年代長大,但出社會時除了努力再努力外,可能也無法達到4/5年級的位置,之後就不用說了,我常跟我兒子說,現在要競爭的人絕對不是台灣人,而是對岸的人,甚至有可能是非洲人,語言能力如不加強,就算空有技術,有可能只能默默窩在台灣一個角落。
"NIKON D200"+"12-24 F4"+"24-70 F2.8"+ "50mm F1.8"+"70-300G VR" +SB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