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內科塞車:提高捷運發車頻率、大佳公園停車接駁&擁擠稅


從規格上看,的確Innovia APM 300相當省電,只要現有文湖線列車三分之一用電。假設開開停停耗電為兩倍,也只要現有文湖線列車六成用電,即Innovia APM 300六車廂用電與現有文湖線列車四車廂用電相當。


看來折疊座椅是標準作法。


也許是很省電,375V還可運作,目前文湖線是450V就停。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Ik9bQaQxNHQJ:www2.dorts.gov.tw/tech/techjour/tcj40/4004.pdf+&cd=3&hl=zh-TW&ct=clnk&gl=tw&lr=lang_ja%7Clang_zh-TW
內湖線的月台旅客候車區長83公尺,夠13.7*6用。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60602000012KK01616
木柵線則為70公尺,不太夠用。


文湖線的BT370當時購買101組(對)的價格是144.3億元。如果新購51對,可能要70多億元,組成17列六車廂列車。修一下中山國中、南京復興,區間車跑南港展覽館和南京復興之間。
不若將現有車廂座位改裝為活動摺疊椅
於尖峰時段將座位收起, 只留少數座位

另外委以國內企業開發新型省電快捷車廂,
建議將活動門加寬, 以方便上下車
膠輪煞車系統改善,
空調導入負離子除臭
車廂內外裝設監視系統
車體玻璃貼隔熱紙
車體使用複合材料
車廂內導入高傳真音響與電視
通訊系統捨棄2.4GHz頻段改採868或433MHz低頻段,來避開衰減與干擾
動力系統針對台灣的短站距重新設計

五年前的舊聞,不過狀況好像還是差不多。重點還是文湖線的運量實在太小。
內科地區員工上班時間約有82%集中在上午9時,尖峰特性相當明顯。

文湖線通車2年 內科通勤族不捧場
更新日期:2011/07/04 04:11

〔自由時報記者劉榮/台北報導〕台北捷運文湖線通車屆滿二週年,號稱有十萬
上班族的內湖科學園區,正常上下班日,交通瓶頸依舊,台北捷運公司統計,位
於內科出入口的西湖及港墘兩個站,平均一年來,上午七點到十點出站運量加總
,只有七千二百人,不到內湖工作人口的十分之一,內科上班通勤族,對文湖線
相當不捧場。

jerry1103 wrote:
五年前的舊聞,不過...(恕刪)


自由時報當年的新聞做法就很奇怪了....


你在水庫管路上接了一條小水管,監測水管的流量,發現只有大水管的1%,所以認為水流不往小水管流....
問題是,小水管流量就是這麼大,你要如何讓他可以超過輸送超過流量上限的水量?


jerry1103 wrote:
從規格上看,的確Innovia...(恕刪)


民權路口和大直那邊有兩個轉彎,

六節車廂轉不轉得過去會是個問題。


====================================
to 樓下

我是聽當年參加木柵線的朋友講的,

當初2節變4節其實不只加掛上去那麼簡單,

還牽涉到監控、動力、加減速等等,

而且Innovia 300的寬度較目前運行的Innovia256 和 VAL256寬,

小轉彎可能影響不大,

但大直、民權路口還有科技大樓那邊那幾個轉彎幅度可不小~

亞利安星人 wrote:
民權路口和大直那邊...(恕刪)


其實....

能不能轉過去,跟單一車廂大小比較有關係....

跟總長度,比較沒關係....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要怎麼解決交通擁擠問題?大陸某間企業正在研發「立體快巴」(Transit Elevated Bus),上面能乘載1200多人,底下完全中空,還跨越兩個車道,轎車能通行。雖然距離真正上路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天馬行空的未來創意,已經引起國際注意。
「立體快巴」在最近舉行的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亮相,雖然是縮小模型,但看起來立體快巴似乎是在固定鐵軌上行駛,鐵軌安裝在道路上。開發這個立體快巴的幕後公司叫做「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認為這樣的設計可以提高道路空間的利用率,而且如果與地鐵相比,它的造價只有1/5,施工時間也較短,估計一年就能完工。
根據官方資料,立體快巴寬7.8公尺,長32公尺,總高4.6公尺,下層高2.2公尺;在安全上,如果有過高的車靠近會有報警提示,還有限高裝備,避免車輛闖入,遇到緊急情況也有逃生裝置。
巴鐵指出,按照計劃,今年下半年,立體快巴將會在秦皇島市試運營。其實2010年時,立體快巴就亮相過,但當時北京政府有所考慮,並未接受。

原文網址: 「立體快巴」酷爆了! 上層載客下層中空讓車過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526/705092.htm#ixzz49kqLGeQY




亞利安星人 wrote:
Innovia 300的寬度較目前運行的Innovia256 和 VAL256寬...


標準品是不太可能直接用的,根本開不進月台。把月台削掉,舊的列車間隙又太大。如果要添購一定是客製品。
JasonQ wrote:
小水管流量就是這麼大...(恕刪)


小水管這個比喻實在太好了。不過小水管其實有兩條,從南港展覽館來的那條並沒有被充分利用,所以小弟的方案中,一直強調這點。

另一方面,小弟只摘了第一段,無怪兄台會誤解,全文如下:

〔記者劉榮/台北報導〕台北捷運文湖線通車屆滿二週年,號稱有十萬上班族的內湖科學園區,正常上下班日,交通瓶頸依舊,台北捷運公司統計,位於內科出入口的西湖及港墘兩個站,平均一年來,上午七點到十點出站運量加總,只有七千二百人,不到內湖工作人口的十分之一,內科上班通勤族,對文湖線相當不捧場。
路線繞行 影響搭乘
台北市交通局長林志盈表示,文湖線通車初期,確實因為系統穩定度問題,「讓通勤族信心度受影響」,但隨著系統回歸常態,近二年的搭乘人數,有明顯成長,但文湖線路線,先天設計時,確有繞行的問題,也多少影響乘客搭乘意願。
台北市議員陳義洲表示,文湖線採中運量設計,但從原木柵線的中山國中站轉進大直、內湖方向,光是列車路線繞進松山機場站,至少要多花六分鐘,相當不合理,通車以來,前往松山機場的旅客,搭乘文湖線的比例少之又少,換言之,通勤乘客等於白搭一段路,「文湖線應該繼續維持六四折」。
內科周邊 塞車嚴重
陳義洲說,交通局原寄望文湖線可紓解內科交通問題,但平時上班日尖峰時段,內科周邊從堤頂大道、瑞光路或更往南的舊宗路,塞車狀況比較文湖線通車前「有過之無不及,捷運並沒有改善內科交通」。
根據北捷公司統計,以西湖及港墘兩個站為例,通車第一年兩個站上午尖峰時間的平均出站人數大約是四千六百人左右,但從去年七月開始到今年六月底,數字成長到七千二百人,北捷公司認為,文湖線擺脫頻頻當機不穩定期後,搭乘人數會持續上升。
台北捷運公司總經理譚國光表示,內湖科學園區的交通選擇性太多了,四通八達,開車族進入市區有復北地下道及環東大道,不像淡水沿線只有捷運可進市區,未來會與交通局檢討,園區內接駁公車是否增加,提高民眾搭乘意願。
jerry1103 wrote:
小水管這個比喻實在太...(恕刪)


板南線南港展覽館方向來的旅客, 主要是來自南港, 汐止地區的旅客。

因為:
1. 昆陽站可以轉乘公車, 可以更快進入內科。
2. 忠孝復興以西的旅客會優先選擇在此轉搭文湖線, 因為繞行到南港展覽館太遠了, 時間和車資都不划算。

也因此, 人數有限。沒有水, 你要如何期待小水管發揮作用?

文湖線算是自北市郊區進入市中心的路線, 本來就應該在周邊較大的車站設立停車場, 鼓勵開車旅客在此轉換為大眾運輸系統。
只不過, 柯市府唯利是圖, 沒有認真思考身為市府官員的主要工作並不是賺錢, 而是要有效的花錢來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
內湖站潤泰共構宅就是一例, 若是早點驗收啟用, 可以提供轉乘停車位使用。
南港展覽館附近也有許多可以規劃的巴士轉運站, 利用接駁巴士將交通較不方便的新北市民接駁到南港展覽館站。
也可以針對周邊空地規劃轉乘捷運的優惠停車方案, 鼓勵上班通勤駕駛將車輛停放在此區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