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9821 wrote:
過程。每個人沒成佛前...(恕刪)


每個人成佛前都有貪嗔癡
也要接受是人檢驗與批評

但是
不能批評比丘?
穿個袈裟,修個法門,口念咒語 就不能批評?!(跟黨政收據的意思一樣嗎?)
無法認同這是一個良善的宗教
他跟西方中古時代的天賦神權宗教壟斷政治而控制社會的在精神上是一樣的(跟某些政黨也是一樣的)
KCLin0423 wrote:
每個人成佛前都有貪嗔...(恕刪)


任何極權組織其實都是無法忍受任何批評的,不是只有中古時期,現代也是這樣。搞民主的宗教早就四分五裂了。
法無定法,唯心是問。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


這樓一路討論下來,讓人深深體會到聖嚴法師講的:
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最好是看得到因果再說。
看不到因果,就像網路說的,說對了,沒任何好處,說錯了,沒福報時就知道了。


因果報應不虛!

現實生活中,人們因為看到一些善良的好人遇到很多坎坷、苦難、早逝,而一些作惡之人卻榮華富貴、長壽,所以懷疑善惡有報的因果。下面這則流傳於民間的關於包拯的故事,可以讓人了解萬事有因果,眼見不一定是事實。

相傳,宋朝某地有一個少年父母雙亡,身有殘疾,乞討為生,但他心地善良,經常喜歡幫助別人。

當地一條湍急的河上沒有橋十分危險,每當河床漲水時便無法通行,苦壞了當地父老。少年見此情景,想建石橋,便天天撿石頭,不管旁人的嘲笑,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石頭堆成了小山。大家深受感動,一齊動手建造石橋。

在一次鑿石時這個少年被崩瞎了雙眼,人們慨嘆老天不公。但少年卻沒有絲毫怨言,依然盡己所能幫助他人。橋剛剛建好,大家正在慶祝時,這少年竟被天雷擊中身亡。包拯聽說此事,義憤填膺,在少年的輓聯上寫下「寧為惡,勿為善」。

不久,宋朝皇帝太子降生,啼哭不止,眾太醫也無從醫治,束手無策。於是讓包拯想辦法,包拯見嬰兒肌膚如雪,嫩白的小手上隱隱幾個字,仔細分辨,竟是自己寫給少年的字,大吃一驚,慌忙去擦,字跡瞬間消失,嬰兒見了包拯就不再啼哭了。

之後包拯通過游夢仙枕明了了少年的因緣,原來少年上世做惡多端,罪業甚大,償還那一世罪惡需三世惡報才能還清。原來安排,第一世以殘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雙眼瞎了卻殘生;第三世遭雷擊暴屍荒野。

那孩子第一世轉生窮困殘疾,但痛改前非,只想為別人做好事。於是,就讓他一世還兩世的業,讓他崩瞎了雙眼。可孩子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的為別人做好事。第三世的業力也拿過來一世還,所以雷擊斃命。最後三世應該受的苦在一世就償還乾淨,來世安排他托生帝王之家,榮華富貴,享用不盡。通過此事,也是點化包拯,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因果報應不差分毫。

人生在世,誰能超越這因果報應之外?但是命運可以選擇,有了正確的選擇之後,順天而行就可以得到改變。果隨因變,兌現昭然。

有人說:某某行惡,反而發家致富;某家仁善好施,出現事業蹇滯,是何道理?這種情況時有所見。何也?作惡發家,只因祖宗積有善德,德澤濃厚,陰在子孫,故而享福。為善之家,如果祖有業緣,在目前雖然不順,可是惡報還完,定然發福。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6&ID=64725&page=1

沒有修到空性前,起心動念都是業。
心懷怨恨,沒辦法理性討論。不用再引我的文,
不回你是因為我的福報轉不動你的業力。
你的嗔心,也沒辦法毀滅這裡人的佛性。
要討論,我有附網址,引網址就好。

另外那個著魔的老前輩,我也不會回他的文。
觀念不同,可以討論。
無心討論,只是戰文,我沒什麼意願。
min9821 wrote:
最好是看得到因果再說...(恕刪)


善意的批評可以讓他人進步,犧牲了自己的福報又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犧牲自己的福報來成全他人是很偉大的行為。

把自己的福報看太重反而顯得有些自私了。
tennebrae wrote:
善意的批評可以讓他人..把自己的福報看太重反而顯得有些自私了。 .(恕刪)


其實
很多人講愛,講布施
心裡都是愛自己,布施自己,出發點都是自己的利益與欲求
犧牲自己的福報,當然是必須的,佈施就是拿自己福報出去,不過當福報轉不動業力,就白費了,如果還讓人誤會,造了業,對別人也不好。

很多人剛開始佈施,都是為自己,先以欲勾牽,佈施多了,福報多了,業力少了,境界提高了,心態就不同了,學佛不是聖人才可以學佛,沒成佛才是更要學習。
與其擔心我消損福報,倒不如擔心我引述的是否如法?
不好意思,我不是說你。
各位.. 弱弱的問一下~~

假如福報.. 是換得下一世 有錢有勢的人, 大家覺得有意義嗎??
或是 生到 天上 享福....

要是我..
福報是 可以遇見[佛], 且相信, 且受到[佛]的幫忙... 才是真福報!!
... 我覺得其他都是假

很多輪迴案例: 都是變成親子女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