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煮開水喝,就已殺生無數了,別老是想這些,佛陀說,各有各的業,就是這個意思,都不殺生,你還能活嗎?
何謂有情眾生?
連結說明

節錄自《禪與悟》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佛教把一切有生命意義的,稱為有情眾生。植物、礦物稱為無情眾生。所謂情,是指對生命的執著。我們可以把生命的執著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有細胞和神經;
第二,有細胞、神經再加有記憶;
第三,有細胞、神經、記憶再加思想的能力。

如果僅有細胞及細胞所構成的纖維組織,包括單細胞的生物和植物,它們雖有生命現象但無生命的執著,所以叫無情眾生。必須有神經組織才知道痛,有記憶才知道怕痛,有思想才知道痛可能避免且希望能夠避免。因此,有了神經組織之後,才對生命產生執著,而執著的程度有深有淺。人類對生命的執著最深,因其具備思想的能力;其次是高等動物,如象、狗、馬,以及猴、鸚鵡等等,都有若干程度的記憶能力;再其次是低等動物,牠們有神經的作用,因此稱為有情.
【轉貼】念佛便知自己業障的輕重!

一、重業障:

  1.念佛時,越念越累,越煩,越緊張,越懷疑,越恐怖,越念氣越短促,氣不能調順。

  2.越念腦子越亂妄念紛飛,無法調伏,有時胡想到天外,清醒時己過了很久。

  3.念佛時胡想一通,佛號成了順口溜,或者趕著時間念,敷衍了事。

  4.打不起精神念佛,犯昏沉、掉舉的毛病。

  5.根本不想念佛,拖一次、算一次,有時連〔正念〕都不起,只起邪念。

  6.念佛念經時,產生懷疑的思想,或相反的思想。

  7.念佛念經時,受到旁人的阻撓,譏笑,毀謗。

  8. 常生惡夢。

  9.臨命終時,魔來附身,或見己亡親友來迎,胡言亂語失去正念,或暈迷不醒,正念全失。

  二、輕業障:

  1.雖知念佛重要,但懶於念佛,心定不下來,打不起精神。

  2.念佛時,佛號一跑掉,能立刻察覺拉回來。

  3.念時可以抑制妄想,越念妄想越小,頭腦越清楚。

  三、微業障:

  1.念佛不易生病,防止災厄,魔魅,及一切不吉祥之事。

  2.念時心平氣和,心胸自然開闊,包容一切,不起分別心。

  3.修行中會有瑞應,好夢。

  4.修行中會逐漸降伏 貪、瞋、癡、慢、疑、五毒。

  四、極微業:〔仍有無明,塵沙二惑〕

  1.金剛持念時,返聞自性,能聽到內有佛號,清清楚楚,字字分明。

  2.念佛時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絲毫妄念不起。

  3.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時,與別人說話或工作時佛號仍能綿綿不斷。

  如果有人發願學佛修行時,許多煩惱事都來了,甚至事業不順利了,身體也生病了,在誦經、念佛、打坐時,心頭煩惱不安,渹湧而起,不得安寧,須知此是多生冤家相尋,怕你跑了〔逃出三界外〕討不回舊債,所以千方百計找麻煩,要你退道心;一退道心,似乎道心一退,萬事又太平了,冤鬼陰謀得逞,可是你又得回到六道中去輪回了,如果你努力精進,道行日深,甚至出家,冤鬼們更不會放松,他們會用酒色財氣、葷腥、享樂、貪、瞋、癡等邪惡來引誘,使破戒、墮落。

  可知修行是有許多業障的,大小多少端視個人多生多劫以來所積累的業種而定,須知修行本來就是法力與業力的較量;法力降伏了業力,修行一帆風順;業力勝過法力障礙就多。

  行者必須戒慎恐懼,精進不己,始得有成,至於業輕的人,一旦皈依三寶,以佛力加被故,受戒修行一切順利,家宅安寧,事業宏展,如果精進用功,必有感應道交,祥瑞呈現,這是多生多劫福慧只修得來的結果。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4762&page=1

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明天是釋迦牟尼佛殊勝功德日,
請多多念佛供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記得您是持金剛經。

矛與盾 當時是我國二國文的課文。國文老師是我的級任導師。

當時她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商人要如何販賣?

我當時心想,如果我是商人就推薦矛與盾同時買下就好了。

—————————
金剛經=矛

心經=盾

——————————
滿天佛菩薩。

乘願再來。
是說我持金剛經嗎?
我只能背到16品,
而且現在也是持咒為主.
小笨賢 wrote:
何謂有情眾生?連結說...(恕刪)


這是標準的現代說法, 事實上, 植物也知道痛, 冷熱....這也是身心作用的一種, 所以植物亦是有情!! 再者, 難道有情還有分高低貧賤? 不會叫痛的有情, 我們就可以殺死它們? 如生水裏的鞭毛蟲, 藍綠藻, 大腸桿菌...我們是在用人類的觀點在看世界呀, 這不是佛法!! 一方面擴大有情的範圍, 一方面又說任何有情都不能殺...最後一定會走入死胡同的, 這就是漢教未來要解答的一個問題!!
依道場所修者,名順中易行。從客中而修者,名逆中易行。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妙叶禪師,元末明初人,精研天臺教理,專修念佛三昧,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共計二十二篇。明末蕅益大師曾刻印此書,以廣流傳,並收入大師選定的《淨土十要》一書中。蕅祖讚歎此書為「除惑前茅,生西左券。」是破除疑惑的領頭先鋒,往生西方的保證。其中《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第十四篇〈別明客途所修三昧〉,開示在旅途及工作時如何修行?

佛事世事不相妨礙

問:我聽說心無二用,做得一件事,就失去另一件事,在外奔波作客時,如何能同時修學佛法?

答:您怎麼沒聽過「籠中鳥」的比喻,籠子只能繫縛鳥身,不能繫縛籠鳥求出的心。事情只能拘束身體,不能拘束「願生極樂」的志向。此心,不妨礙眼睛看、耳朵聽、身體動、心理想,心的應用無有窮盡,哪裏僅止於二件事?心的運用既然沒有窮盡,你就應當在作客奔波時,一心持誦《阿彌陀經》,或《觀無量壽經》上三品,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誦持《往生咒》三遍、七遍或一百多遍,又稱念佛號三、五百至一千聲或不計數目,作為進入禮懺前的佛事準備,回向後才依慈雲懺主的懺儀,禮拜、懺悔、旋繞、觀佛白毫等。

誦經念佛的聲音,可隨個人和外境的好惡而有輕重,但「出聲」與「默念」須各半,要厚重和雅而沉穩,使兩邊的人隱隱聽得到。切記不可和別人多說話。在工作之前,可先在佛前點一炷香,如果不能,只要隨手拿起一樣東西代替香,運心觀想就可以了。

其餘時間,應獨坐獨行,遠離喧鬧雜亂、聚眾閒談、戲弄取笑、歌唱吟詠、以及作文寫字等使人忘失正念的事情。以上是初日分(注)的佛事,日中分、日後分與夜三分的佛事也是這樣,這是六時修行法。

夜裡用功異於白天

夜裡,外境靜寂,人心安定,正好用功,當與白天不同才是。修行人既然認為生死是重要大事,怎可懈怠懶惰而恣意睡眠?縱然遭遇極冷酷熱,切記不要脫下衣服,法衣、念珠宜放在近處,手巾、淨水不離座位附近,其他需要用的物品,都應預先準備。

此外,應該觀察旁人信根的深厚或淺薄,不要擾惱他人,令人厭煩。在沒有妨礙人的情況下,誦經念佛微微發出聲音,像琴瑟一樣細膩而沉穩厚重,宏大而不柔弱,使天神歡喜降臨保護,鬼道及畜生聽到都得到解脫,如此功德則更加深厚。

如果在船上,或在別人家卑下的角落,應審慎觀察環境和旁人,一心精進。委婉善用各種恰當的方法,竭盡心力,用功修行。切記不可在此過程中,舉發別人的過錯,彰顯別人的罪惡。也不可極盡討好別人,或破壞別人的好事。縱然時間地點都方便,或許有其他人、事妨礙,應另選僻靜的地方,面向西方端坐,合掌放置胸前,出聲或默念。

閒暇時異於作客時

這在旅行或作客途中所用的修行法,是出於不得已的方法。有空閒的時候,不可採用此法,以致懈怠。也不可只在工作時行這種禮,其他空閒時反而白白浪費。對於信心淺薄的人,不可一上來就勸他學此法。對於已深信的人,當用隱密的方式啟發,讓他自願修習。更不可以把教化他人的功勞歸於自己,要如春天化育萬物而不見功績。

在清淨莊嚴的道場修行,是在順境中念佛的易行道。作客中修行,是在逆境中念佛的易行道。若以「逆中易行」與「順中易行」兩相比較,有如天懸地隔,「逆中易行」的功德顯而易見。所以蕅益大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云:《念佛直指》所示的「涉事兼修」方法,病中也可比照運用,必定能夠消滅惡障,增長善根。因為這種在客旅途中所修的三昧,稱作「非行非坐三昧」,境界甚深,功能廣大,合佛妙心。


【註】六時:佛法分晝三時,夜三時,合一日夜為六時。

   晨朝,早上六點至十點;

   日中,早上十點至下午二點;

   日沒,下午二點至六點。為晝三時。

   初夜,晚上六點至十點;

   中夜,晚上十點至清晨二點;

   後夜,清晨二點至六點。為夜三時。

【圖說】在船上或卑陋處,應觀察環境和旁人,善用方法,竭盡心力,用功修行。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4714&page=1
今天是小神通月。釋迦牟尼佛殊勝功德日,
請多多念佛供水。
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修習地藏法門卻無法再深入。。。

占察善惡業報經

—————————

No. 839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堅淨信,從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諮請世尊,願垂聽許。」

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便可說之。」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瞋、嫉妬、我慢。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爾時眾生覩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尠。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化示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如是眾生可愍可救。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於何乘,速獲不退。」

佛告堅淨信言:「善哉!善哉!快問斯事,深適我意。今此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彼當為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成汝所願。」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演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開士!如我所問:『惡世眾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如來今者,為欲令汝說是方便。宜當知時,哀愍為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以不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於三乘中,皆無定向。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增長憂慮,或疑或悔,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眾事牽纏,所作不定,思想擾亂,廢修道業。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如是諦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決了。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所觀之事,無不誠諦。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

「善男子!欲學木輪相者,先當刻木如小指許,使長短減於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餘向兩頭斜漸去之。仰手傍擲,令使易轉,因是義故,說名為輪。又依此相,能破壞眾生邪見疑網,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其輪相者,有三種差別。何等為三?一者,輪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其輪有十。二者,輪相能示宿世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其輪有三。三者,輪相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別,其輪有六。

「若欲觀宿世所作善惡業差別者,當刻木為十輪。依此十輪,書記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輪,於一面記。次以十惡書對十善,令使相當,亦各記在一面。言十善者,則為一切眾善根本,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言十惡者,亦為一切眾惡根本,能攝一切諸餘惡法。

「若欲占此輪相者,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諮受正法。』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志不退轉。』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

「修供養者,仰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願令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當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又應別復係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

「次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如是稱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唯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作此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於淨物上而傍擲之。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

「應知占其輪相者,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諦觀思驗。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如是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如佛世尊餘處廣說。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名為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

「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復樂受世間果報,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所有不現者,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眾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餘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善男子!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當復刻木為三輪,以身口意各主一輪,書字記之。又於輪正中,一面書一畫,令麁長使徹畔。次第二面書一畫,令細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畫,令其麁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細淺。當知善業莊嚴猶如畫飾,惡業衰害猶如損刻。其畫長大者,顯示積善來久,行業猛利,所作增上。其畫細短者,顯示積善來近,始習基鈍,所作微薄。其刻麁深者,顯示習惡來久,所作增上,餘殃亦厚。其刻細淺者,顯示退善來近,始習惡法,所作之業,未至增上。或雖起重惡,已曾改悔,此謂小惡。

「善男子!若占初輪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別,而不能知積習久近、所作之業強弱大小,是故須占第二輪相。若占第二輪相者,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若屬身者,擲身輪相;若屬口者,擲口輪相;若屬意者,擲意輪相。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應當隨業主念,一一善惡,依所屬輪,別擲占之。

「復次,若占初輪相中,唯得身之善,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謂無至心,不得相應,名虛謬也。又復不相應者,謂占初輪相中,得不殺業,及得偷盜業,意先主觀不殺業,而於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名不相應。

「復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不樂殺業,無造殺罪,但意主殺業,而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謂名不相應。自餘口意中業不相應義,亦如是應知。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善男子!欲修懺悔法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莊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繒幡蓋,求集香華,以修供養。澡沐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於晝日分,在此室內,三時稱名。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隨十方面,一一總歸,擬心遍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次復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又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法藏,次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賢聖,然後更別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

「如是禮已,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

「『唯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懺悔,不復更造。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一闡提罪。』

「復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唯空寂。願我及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次應復發勸請之願:『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

「次當復發隨喜之願:『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妬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次當復發迴向之願:『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如是發迴向願已,復往餘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我之名號。當減省睡眠,若惛蓋多者,應於道場室中旋遶誦念。

「次至夜分時,若有燈燭光明事者,亦應三時恭敬供養,悔過發願。若不能辦光明事者,應當直在餘靜室中,一心誦念。日日如是行懺悔法,勿令懈廢。若人宿世遠有善基,暫時遇惡因緣而造惡法,罪障輕微,其心猛利,意力強者,經七日後,即得清淨,除諸障礙。如是眾生等,業有厚薄,諸根利鈍,差別無量。或經二七日後而得清淨;或經三七日,乃至或經七七日後而得清淨。若過去、現在俱有增上種種重罪者,或經百日而得清淨;或經二百日,乃至或經千日而得清淨。若極鈍根,罪障最重者,但當能發勇猛之心,不顧惜身命想,常勤稱念,晝夜旋遶,減省睡眠,禮懺發願,樂修供養,不懈不廢,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進,於千日中必獲清淨。

「善男子!若欲知得清淨相者,從始修行過七日後,應當日日於晨朝旦,以第二輪相具安手中,頻三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如是未來諸眾生等,能修行懺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或有眾生得三業純善時,不即更得諸餘好相。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若人未得三業善相,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則為虛妄誑惑詐偽,非善相也。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隱,離諸疑怖。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復令彼自憶宿命所逕之事、所作善惡。或復隨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彼人即時於所向乘,得決定信,或漸證獲沙門道果。

「復次,彼諸眾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令彼眾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天魔波旬不來破壞,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所有五蓋展轉輕微,堪能修習諸禪智慧。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恒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

「復次,未來之世,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若彼眾生欲習摩訶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復次,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其未出家者,應當剃髮,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為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法。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觀察修行,慇懃供養佛法僧寶。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毘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及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尼。若彼眾生,雖學懺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相,不名得戒。」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當復刻木為六輪。於此六輪,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書三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若未來世佛諸弟子,於三世中所受果報,欲決疑意者,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占計合數,依數觀之,以定善惡。

「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何等為一百八十九種?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現當證。三者,求中乘得不退。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禪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十者,求上乘未住信。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十三者,所觀人為善友。十四者,隨所聞是正信。十五者,所觀人為惡友。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十九者,所觀義不錯謬。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錯謬。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二十五者,有所證為正實。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三十者,所能說邪智辯。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應先習觀智道。三十三者,應先習禪定道。三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三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三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三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三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三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四十三者,求出家當得去。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五十三者,觀學問多所達。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六十三者,求無恨得歡喜。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六十六者,所思人得會見。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復會。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六十九者,所憎惡得離之。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和集。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和集。七十三者,所請喚不得來。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七十九者,所望見得覩之。八十者,所求覓得見之。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八十三者,觀所疑即為實。八十四者,觀所疑為不實。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八十七者,求供具當得獲。八十八者,求資生得如意。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一百者,觀所失永不得。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難。一百三者,求離病得除愈。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礙。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礙。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為魔網。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一百一十三者,所向處自獲利。一百一十四者,所遊路無惱害。一百一十五者,所遊路有惱害。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饑饉起。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多疾疫。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豐樂。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將破。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一百二十三者,觀所避得度難。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眾安隱。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難。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眾不安,一百二十八者,閑靜處無諸難。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一百三十者,觀怪異有損害。一百三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一百三十二者,觀所夢無損害。一百三十三者,觀所夢有所損。一百三十四者,觀所夢精進安。一百三十五者,觀所夢為吉利。一百三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一百三十七者,觀障亂漸得離。一百三十八者,觀障亂不能離。一百三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一百四十三者,觀所難精進脫。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一百四十五者,觀所患大不調。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療治。一百四十九者,觀所患難療治。一百五十者,觀所患精進差。一百五十一者,觀所患久長苦。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一百五十三者,所向醫堪能治。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療是對治。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當得力。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療非對治。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一百六十二者,從畜生道中來。一百六十三者,從餓鬼道中來。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一百七十二者,捨身已入地獄。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已作畜生。一百七十四者,捨身已作餓鬼。一百七十五者,捨身已作阿修羅。一百七十六者,捨身已生人道。一百七十七者,捨身已為人王。一百七十八者,捨身已生天道。一百七十九者,捨身已為天王。一百八十者,捨身已聞深法。一百八十一者,捨身已得出家。一百八十二者,捨身已值聖僧。一百八十三者,捨身已生兜率天。一百八十四者,捨身已生淨佛國。一百八十五者,捨身已尋見佛。一百八十六者,捨身已住下乘。一百八十七者,捨身已住中乘。一百八十八者,捨身已獲果證。一百八十九者,捨身已住上乘。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如此占法,隨心所觀主念之事,若數合與意相當者,無有乖錯。若其所擲所合之數,與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為虛謬。其有三擲而皆無所現者,此人則名已得無所得也。

「復次,善男子!若自發意,觀於他人所受果報,事亦同爾。若有他人不能自占,而來求請欲使占者,應當籌量觀察自心,不貪世間,內意清淨,然後乃可如上,歸敬修行供養,至心發願而為占察。不應貪求世間名利,如行師道,以自妨亂。又若內心不清淨者,設令占察而不相當,但為虛謬耳。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一切所占,不獲吉善,所求不得,種種憂慮,逼惱怖懼時,應當晝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所占則吉,所求皆獲,現離衰惱。」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

————————————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麁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佛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係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諸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之位,成就信忍故。入堅法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於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怖怯生死,退墮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一者,攝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堅固相。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轉求進趣相。六者,漸得調順,稱心喜樂,除疑信解,自安慰相。七者,剋獲勝進,意所專者,少分相應,覺知利益相。八者,轉修增明,所習堅固,得勝功德,對治成就相;九者,隨心有所念作,外現功德,如意相應,不錯不謬相。十者,若更異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隨心,超越自在相。是名十種次第相門,攝修禪定之業。」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云何巧說深法,能令眾生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於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為善安慰說者。云何安慰?所謂鈍根小心眾生,聞無上道最勝最妙,意雖貪樂,發心願向。而復思念求無上道者,要須積功廣極,難行苦行,自度度他,劫數長遠,於生死中久受勤苦,方乃得獲。以是之故,心生怯弱。我即為說真實之義,所謂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為說十八空等,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又復為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乾闥婆城,如空谷響,如陽焰,如泡,如露,如燈,如目[目*壹],如夢,如電,如雲。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復有眾生,不解如來言說旨意故而生怯弱。當知如來言說旨意者,所謂如來見彼一實境界故,究竟得離生老病死眾惡之法,證彼法身常恒清涼不變異等無量功德聚。復能了了見一切眾生身中,皆有如是真實微妙清淨功德,而為無明闇染之所覆障,長夜恒受生老病死無量眾苦。如來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眾生離於眾苦,同獲法身第一義樂。而彼法身,是無分別離念之法。唯有能滅虛妄識想不起念著,乃所應得。但一切眾生,常樂分別取著諸法,以顛倒妄想故而受生死。

「是故如來為欲令彼離於分別執著想故,說一切世間法,畢竟體空無所有。乃至一切出世間法,亦畢竟體空無所有。若廣說者,如十八空。如是顯示一切諸法,皆不離菩提體。菩提體者,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有無俱,非一、非異、非非一、非非異、非一異俱。乃至畢竟無有一相而可得者,以離一切相故。離一切相者,所謂不可依言說取。以菩提法中,無有受言說者,及無能言說者故。又不可依心念知。以菩提法中,無有能取、可取,無自無他,離分別想故。若有分別想者,則為虛偽,不名相應。

「如是等說,鈍根眾生不能解者,謂無上道如來法身但唯空法,一向畢竟而無所有,其心怯弱,畏墮無所得中。或生斷滅想,作增減見,轉起誹謗,自輕輕他。我即為說如來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實體,具足無量清淨功業。從無始世來,自然圓滿,非修非作。乃至一切眾生身中,亦皆具足,不變不異,無增無減。如是等說,能除怯弱,是名安慰。

「又復,愚癡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淨果報。如此等說,令離怯弱,是為安慰。而我所說甚深之義,真實相應,無有諸過,以離相違說故。云何知離相違相?所謂如來法身中,雖復無有言說境界,離心想念,非空非不空。乃至無一切相,不可依言說示,而據世諦幻化因緣假名法中,相待相對,則可方便顯示而說。以彼法身性實無分別,離自相、離他相,無空、無不空,乃至遠離一切諸相故,說彼法體為畢竟空無所有。以離心分別,想念則盡,無一相而能自見自知為有,是故空義決定真實,相應不謬。

「復次,即彼空義中,以離分別妄想心念故,則盡畢竟無有一相而可空者,以唯有真實故,即為不空。所謂離識想故,無有一切虛偽之相,畢竟常恒,不變不異,以更無一相可壞可滅,離增減故。又彼無分別實體之處,從無始世來,具無量功德自然之業,成就相應,不離不脫故,說為不空。如是實體功德之聚,一切眾生雖復有之,但為無明曀覆障故而不知見,不能剋獲功德利益,與無莫異,說名未有。以不知見彼法體故,所有功德利益之業,非彼眾生所能受用,不名屬彼。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對治諸障,見彼法身,然後剋獲功德利益,是故說修一切善法,生如來色身、智身。

「善男子!如我所說甚深之義,決定真實,離相違過,當如是知。」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如此等殊勝方便深要法門時,有十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堅信位。復有九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一切大眾各以天香花供養於佛,及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汝等各各應當受持此法門,隨所住處,廣令流布。所以者何?如此法門,甚為難值,能大利益。若人得聞彼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及信其所說者,當知是人速能得離一切所有諸障礙事,疾至無上道。」

於是大眾皆同發言:「我當受持,流布世間,不敢令忘。」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六根聚修多羅中,名何法門?此法真要,我當受持,令未來世普皆得聞。」

佛告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言:「此法門名為『占察善惡業報』;亦名『消除諸障增長淨信』;亦名『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顯出甚深究竟實義』;亦名『善安慰說令離怯弱速入堅信決定法門』。依如是名義,汝當受持。」

佛說此法門名已,一切眾會,悉皆歡喜,信受奉行。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