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n1927 wrote:
其實只要是正信的信...(恕刪)


個人認為
正信,
不起於外物,不起於慾念,不起於偏好
即是正信
所謂雲在青天水在瓶
起於本性而已

例如,
勸你念 阿彌陀佛 你就可以到西方極樂,那就是在引起你的慾念,所以不是正信
利用神蹟讓你健康(如果有的話),贏得你的信仰,那也是在引發你的慾念,所以不是正信

正信,只是起於你的本心,本性,就像,雲在青天,他不為什麼,那只是他的本性

起於本心,本性,就能做到不二,無差別心(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爲桀亡,也是天地基於本性的運作)
能夠不二,就不會引發偏好,慾念,就不會陷入貪嗔癡,就不會有人生八苦的問題
(引發人生八苦的"行為"必定存在,但所謂的苦決定於你的慾念)

但是,做到不二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你超多八苦
不二,是起於本性,不是起於想要超脫八苦,超脫八苦只是結果
如果有超脫八苦之欲,那麼就會起欲念,就做不到不二

所以,《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KCLin0423 wrote:
個人認為正信,不起...(恕刪)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是混沌混雜交錯),總是令信者或有意接觸探究者摸不著重點,多面向卻又總是回到空性之結,把宇宙萬物實體存在卻又視為無物,這麼高深的意境既實體又虛擬,因為終歸是錯覺,是內心擾動是私慾引動,奇怪的是萬物就在眼前,卻又要將其認為不存在?為何不認為是人自己的意識錯覺,認知失調有以致之?

小的某方面認同佛教對於人的欲念所引起的各種愁煩與苦果的說法,因為新約聖經雅各書也有一段話"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創世紀寫到的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就是因為園中的果子都吃了,只剩那顆禁果還未吃過,因為貪物欲口欲,把神的交代(嚴厲的交代,吃了就會死)不當一回事(跨越善惡的那道紅線),所以被趕出永生樂園,但基督教的基礎就是宇宙萬物由神所造,但佛教卻在沒去面對存在的天地萬物,就要超越跳脫物質,進入無我無物的境界,小的難以領會理解.

佛教中的觀世音已經很清楚的告知,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有它的聲音,有它的形體,有它的不足,有它的苦痛,所以要聞聲救苦,但又要聞聲又要空性本無物,這是何等理論或說法才能有如此超越或跳Tone?很多出家僧尼被信眾膜拜如佛,被高呼如至尊,這有無違背佛教教義?基督教信者會尊敬神職聖工人員,但不會把他(她)當成神,因為他(她)們都只是神的僕人(為神作工),無論佛教基督教徒,人都有一死,但甚麼是你的信仰?終究還是要回到理性思維,我思故我在,沒有思維就沒有自我,但如何讓自我理解領會解釋人存在與死亡的過程或意義,宗教與哲學乃成為解說提供的最終管道來源.
guest2000 wrote: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很多出家僧尼被信眾膜拜如佛,被高呼如至尊,這有無違背佛教教義?(恕刪)


應作如是觀!

guest2000 wrote:
佛教中的觀世音已經很清楚的告知,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有它的聲音,有它的形體,有它的不足,有它的苦痛,所以要聞聲救苦,但又要聞聲又要空性本無物,這是何等理論或說法才能有如此超越或跳Tone?(恕刪)


所謂佛在靈山勿遠求,人人有座靈山塔
其實,觀音就是你自己
根本就沒甚麼跳 tone 的問題


另外
我也不認為佛教教義,經典都要一股腦認同
因為
佛教興起大約在西周,至少在戰國之前
當時印度並沒有文字
所有佛教的教義宣揚都是以傳頌的方式
想想
在有文字的時代,佛教的信仰都能有不同教派而有不同詮釋
在無文字的期間難免加上民俗與個人的信仰
我認為佛教的滿天神佛就是這樣被加進去的
(也可能是釋迦牟尼自己的信仰,或者是為了傳教方便直接把古印度神祉加進去
你也可以認為,各種神祇是對應於心理與精神的具象化,以便讓人去了解這樣的一個精神
所以,佛在你心中,觀音就是你自己,除了自己的覺悟,所有的神佛都無法渡你)

個人對於佛教的態度是把它當成一種生活哲學
有共鳴認同者就取之
覺得根本與佛教則學思想相悖者就棄之




kegabu wrote:
宗教開放了,不辜負01...(恕刪)


只要有心 , 人人都可以是佛


文言文、古文深奧難懂,以動畫來解說佛經,對現代人來說比較容易契入,再回頭看佛經,就容易多了...

覺察、反省、懺悔、虔誠、恭敬、禮敬、感恩、精進……等等…

感謝各位大大回復~


人人都具有與佛無二的佛性 ,

以解脫的層面看 ,人人都是佛 。

但因為業力、習氣、染污 ,要精進修習

才能出離塵染,登上佛位 ,證諸佛果 ,了證空性

自度度人 !


先下手圍牆 wrote:
只要有心 , 人人都...(恕刪)
水云 wrote:
所以今天選讀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藏十二部,每天一經?研究佛學?抑或學佛?

人生短促,選擇一門深入,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及一句佛號。




《佛說阿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於此經三次勸願世人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足見佛度世之悲心…

第一次勸願..「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第二次勸願..「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次勸願..「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信:深信
願:切願
行:篤行-->執持名號
vu84vu wrote:
...(恕刪)...
《佛說阿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於此經三次勸願世人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足見佛度世之悲心…

第一次勸願..「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第二次勸願..「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三次勸願..「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信:深信
願:切願
行:篤行-->執持名號

其實「應當發願」是《篤行》

其實「應當發願」可以 彰顯、表徵 ... 信

其實〔應當發的願〕,是願意再去尋找一次

【悉達多先生,無論如何,都想成功】的那顆初心

或者也可以說是再去尋找一次《法藏先生,無論如何,都想成功》的那顆初心

跟著這一樣的初心,我們也有的話

發一樣的願.付出一樣的努力.成就一樣的成功

當下生淨土.當生淨土.淨土當生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