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您好,

把您的兩個問題重述如下:
「怎麼分別判斷這個信仰或善知識,是正信?是正法?」
如何判斷?
「很多人都有很多煩惱或難題無法解決而求助信仰、善知識、甚至善友、心理醫師、算命的、宮廟」如何判斷?

上次針對第一個問題摘要了些文章。這次本想自己寫些文字,覺得困難重重,還是直接引述某位老師的文字比較好:

『一、前言
「佛法難聞,中土難生,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要想學佛,其實是很困難的。個人學佛多年,除了感慨「隔陰之迷」使人忘失自己面目,也感慨可以幫助找回自己的善知識畢竟不多。個人也常碰到初學佛者最大的問題,便是「誰是我的善知識?」有些高僧、大德、法師、上師常是初學佛者談論的對象,從修行法門,奇蹟感應法力神通,言行舉止,門下徒眾,法脈傳承,皆是做為「善知識的參考指標」,深怕修錯路,學佛不成反學魔,或蹉跎光陰,不得成就。
如何才能分辨善知識呢?這真是個兩難的問題。真能分辨的時候,要等自己成就,才能清楚何人是否真的是善知識。但大部分在未成就前,皆因無「擇法眼」,很難分辨,只能憑一些資訊(有時還是錯的),來作判斷。現在大部分人或以有名氣,或有法力,或有苦行定力等作判斷依據,不然只好人云亦云。或者也知道善知識應以「修心」為主,福慧雙修,但在此末法時期,卻碰不到心儀的善知識。要遇到自己的善知識,除了自己的器量要俱足,也需因緣福報。
每個人皆有自己認定的善知識。個人僅將學佛心得,野人獻曝,以供來者參考。
二、善知識的特質
一個少有「我執」,著重「修心」,兼「修法」利生,慈悲渡眾的學佛者,基本上我們可以稱為「善知識」。尤其強調「修心」,不妄起邪念,寧可棄「法」求「心」,也不「貪法」。所謂修佛法,是修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而不是一般所謂修法修神通。所有的修法,都是為眾生而修,絕不是為自己私利。
善知識也「明因果」,強調了因果,反而不能接近算命卜卦,風水地理,叫人趨吉避凶。更進一步,還要有出離三界纏縛的空慧。在人世間的善知識,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也與常人一樣吃飯睡覺,也有喜怒哀樂,也禮佛拜佛,學佛修行。但與常人最大差別,或許不是生活經驗的豐富,不是神通法力的高強,而是「心的慈悲和智慧」。因慈悲,便能恆益眾生,因智慧,便能引領眾生。
三、能親近的善知識
每一位學佛者,在漫漫修行路上,各階段皆有各階段的善知識。初學佛者,需要能引領入佛門的善知識;行菩薩道者也需修菩薩道的善知識。善知識能帶引學佛者接近正法,遠離惡法。
能親近的善知識,類型粗分為五:
1.初級善知識(入門善知識):引導初入佛門,教導初學佛者三皈依,守五戒,認識佛菩薩,念佛禮佛,問訊頂禮等。很多人學佛,都是從親戚朋友介紹開始學佛,這些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必須心存感激。
2.戒律善知識:以戒為師,持戒清淨,著重佛門大小戒律,如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菩薩戒,沙彌戒,比丘戒等。並且修苦行,像過午不食,在人格上值得後學欽佩。
3.經論善知識:以經典為主,擅於講經說法,著重於讀經,深入三藏(經,律,論),其佛學造詣之廣博,值得尊敬與學習。如有「三藏法師」之稱謂(精通經律論之法師),配合修證來講經說法,才能講到深妙。
4.修法善知識:以持咒修法為主,著重於持咒儀軌,深入陀羅尼門,其神通感應,用於救人,的確相當靈驗。在佛門內,不少人持「大悲咒」而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靈感事蹟,不勝枚舉。這種善知識,爭議性較大,端視其為人處世和人格而定。
5.福慧善知識:以福慧雙修為主,著重人天福報的累積,也重視佛法智慧的開啟。強調入世出世皆要圓滿。此類善知識多從事菩薩道的事業,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隨緣度生。大至一國之君,小至販夫走卒乞丐,或出家,或居士,皆可能是菩薩道的行者,通常終其一生,默默服務奉獻,無怨無悔;或有因緣,也會出來弘法利生。
筆者個人覺得每種善知識都很好,因時因地適應不同根器的需要,不需評論高低,加以軒輊。說不定每種善知識,都是菩薩羅漢再來示現,只是眾生眼拙識不得,這種菩薩羅漢示現的善知識,絕不會自稱自己是佛菩薩羅漢,一旦洩漏,不是往生,就是裝瘋賣傻,像豐干和尚,寒山拾得一般。(由此可知,現在世上自稱「菩薩轉世」的,難道你不覺得有問題?)
每一位精進的修行者,總是努力上求佛法,才能下化眾生,渡一切苦厄,並不太強調來歷,或是修行上種種瑞相。「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也不會太在意世間名聞利養,能自自在在,無所掛礙。
四、善知識對學佛者的重要性
學佛者在修行路上,除了發菩提心外,最重要的便是佛菩薩的皈依和善知識的協助引領。佛菩薩是永生永世的依止明燈,善知識帶領學佛者找回皈依的佛菩薩。(皈依三寶佛法僧的意義,應是「僧」帶領我們「皈依」,而非「皈依僧」,所以真正皈依一次便可,或自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也算皈依佛菩薩,即是佛門弟子。) 善知識的重要性,主要有二:
1.修行上的指導,其本身必定實證實修:若只看經典修行,在深層的潛意識障礙和習氣,會把佛法的真諦扭曲,最後還可能固執己見,落入所知障,文字障裏。
2.修行成就的鑑定:學佛者在未成就前,要經由善知識的驗證,以免魔障侵入而不自覺。修行中有種種幻象,常造成學佛者自以為修成,就是菩薩,墮入魔知魔見,學佛者怎可不小心!如同指導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對主題若無專長,指導出的論文深度實在有限。若無實證實修,恐會落入「以盲導盲」的悲慘結果,這是一般要渡眾生的學佛者的通病。
很多人在多讀幾部佛經後,就開始「引經據典」指導別人學佛,不然就靠點小神通,替人「指點迷津」,被天魔外道所攝而不自知。楞嚴經上已清楚說明末法時代,天魔會趁修行人有所貪求,心有障礙,「飛精附人,口說經法」。楞嚴經上如何覺知魔事,應是所有學佛者必須加以注意的。
好的善知識還會引介更適合學佛者的善知識。如文殊師利菩薩啟發善財童子發菩提心,並介紹善知識,才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什麼文殊菩薩不自己指導善財童子呢?我覺得這是文殊菩薩高明之處,讓善財童子找到自己真正因緣。一位學佛者會不會遇到自己的善知識?實在是「因」而已,過去生曾結善緣,今生遇到會倍覺親切,修行更能契合。
五、善知識的迷思
現今有許多修行人的行為令筆者大惑不解。佛法雖有八萬四仟法門,以適應不同根器,但底下這些行徑,實在值得學佛者深思一番。
1、神通法力強是善知識嗎?
對於正常人而言,「神通」的確讓人著迷。擁有神通,便能感應常人所不知的境界,於是鬼神也來通,天魔也來通。有時宣稱他即是佛菩薩再來,神通廣大,有求必應,求事業有事業,求錢財有錢財,求法有法。
佛法以「修心」為主,而此類修行者心有習氣,若有神通,正好表現出「大習氣」。諸如探人底細隱私;求指點以賺錢;到其他道場比法;暗施邪術害人;要求法者的供養愈多愈好;傲慢心強看不起其他學佛者;不明因果,強以神通介入因果等。這些行徑,您覺得像正信的學佛者嗎?
這些有神通法力的修行者,仗著法力,為所欲為,相信自有因果報應。
如果不小心求過這類修行者,得到好處,必須在佛菩薩前懺悔,因正知見不足而走進外道;要更發菩提心,以求修行路上有善知識的因緣。
2、能通靈的是善知識?
通靈人士常能感應人道以外的眾生,故也略知輪迴之苦,眾生之苦,也知道「因果」,但是對於佛法的修心開悟,明心現性,可能毫無所知。通靈的確有能力解決一些事,故我們應心存尊重,尊重祂們為苦難眾生解決困難煩惱,但不能以此為學佛榜樣,更不能去學所謂的「啟靈」,把自己的慧命出借。
不過,因為六道眾生都有行菩薩道的菩薩行者在渡生,只是不同於人道的方式而已,所以也不要嚴重排斥。學佛者並不能自詡為最高等,便排斥其他信仰,應以謙卑的態度,學習佛法,也要以更大的慈悲心包容其他眾生。
3、善知識看風水地理算命,使人趨吉避凶?
的確有很多人遇到過「佛道雙修的修行人」。不僅注重風水,還兼八字算命,遇有凶險時,叫人出國旅遊,或貼符咒等(甚至強調一貼見效)。強調「趨吉避凶」,這種修行人的信徒還真不少,反正信徒能保平安就好了。這裏值得我們深思,佛教講「各人因果各人了」,避開凶險,不就逃避因果嗎?如果您的親人被殺害,凶手逃避因果,您覺得有天理嗎?學佛者對於「保平安」的觀念,可能要修正,否則和民間信仰就沒差別了。
4、領天命的善知識?
有些修行者,宣稱自己是領了「天命」,眾生趨之若騖。佛法說「眾生皆有佛性」,修行者如實修行,發菩提心,必蒙佛菩薩慈悲加持,以救度眾生,只要心的「證量」夠,也就有資格弘法利生。為什麼要「領天命」?「天命」來自天道,天道亦在六道輪迴之內。在無盡的時空中,有很多佛國淨土,有很多佛菩薩都在弘法渡生,從未聽說要「領天命」,這實在是學佛者要深思。(大概領了天命後就「高人一等」吧!)修行人形形色色,怎麼決定,就看您怎麼對您的法身慧命的要求了,沒有人可以替您決定。若非善知識,就當遠離。
六、「居士佛法」更需善知識

居士有入世間的事業,家庭,社會等關係,又要修行出離世間,這兩者如何取得均衡呢?「世間事用世間法,出世間事用出世間法」。這裡的世間事要圓滿,有賴「人間教育」。健全人格的形成,進退應對的禮節,道德文化的涵養,藝術氣質的薰陶,都是「世間法」的範圍,有賴個人充實,才有更多渡生的工具。而修行部分,居士非出家眾,不能離群索居,戒律不多(一般為五戒,當然不起邪念的「菩提心戒」更好),佛經看的也有限,在這樣情況下,「出世間法」更有賴於善知識的指導。「居士佛法」之典範有如維摩詰居士,勝曼夫人,福慧並重,更重視去除「貪瞋癡慢疑」的心地修持。
最後筆者謹以最誠之心,頂禮世間所有的善知識,因為有這些善知識,佛法才得以續存,讓末法時期學佛的我們,能有機會找回自己的真面目。』










guest2000 wrote: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恕刪)


有網友寫到"個人對於佛教的態度是把它當成一種生活哲學",小的蠻贊同這看法,小的也讀過釋證嚴的一本書,看完的心得是她是在講待人接物處事的道理,似乎不是在講佛教,所以把佛教當生活哲學,應該是很貼切.
KCLin0423 wrote:
勸你念 阿彌陀佛 你就可以到西方極樂,那就是在引起你的慾念,所以不是正信
guest2000 wrote:
佛教中的觀世音已經很清楚的告知,這個世界是存在的,它有它的聲音,有它的形體,有它的不足,有它的苦痛,所以要聞聲救苦,但又要聞聲又要空性本無物,這是何等理論或說法才能有如此超越或跳Tone?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類似的

也是佛教既說有也說空的主因


佛教說有也說空,不執有也不執空,是空有不二

KCLin0423大大執著空,認為有違背空,所以說念佛非正信

guest2000大大執著有,無法理解空性,所以才認為跳Tone


我們一般人修行,無法從無為法起修,因為你任何起心動念都乖離了

不是金剛經說錯,而是我們很難用金剛經說的空無起修

所以從有起修不是錯

我們萬念紛飛,貪執心重,不讓心有個落點是很難修的來的


淨土念佛法門,或基督信主法門是一樣的

萬念用一念替代,一心念佛或全心全意愛主,這就是一念

你能修到一念就成功了,就脫離輪迴了

道生一,一是最接近道了

最後那一念,見佛或見主後再說,已非輪迴中事了

你不能一念,整天念空性,也沒用,照樣輪迴去,不如人家傻傻念佛或全心愛主
kegabu wrote: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KCLin0423大大執著空,認為有違背空,所以說念佛非正信.(恕刪)



萬事不可起於慾念,包括超脫輪迴
萬事起於本性,就是空

所謂的空,是一種傳達的意念(不然要怎樣告訴你,釋迦佛尼也沒辦法吧)
等你唸佛號念到無所謂倫不輪迴。(為期待脫於輪迴,輪迴就會存在。而期待起於差別)
你就會知道我再說甚麼,你也不需要念佛號
(所以沒有輪迴也沒有佛號,就是本性,就像雲會在天,水會在瓶)
萬事皆起於你的心(差別心),菩薩觀音都無法渡你的

BTW
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差別(物理上稱對稱性破壞)
例如,電荷有正負,磁場有兩極,那麼就產生了差別
有差別就能測量,就表示存在
如果電荷無正負,磁場無兩極,那麼就無所謂電荷無所謂磁場





kegabu wrote: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恕刪)


小的在94頁的貼文第一段 -->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是混沌混雜交錯),總是令信者或有意接觸探究者摸不著重點,多面向卻又總是回到空性之結,把宇宙萬物實體存在卻又視為無物,這麼高深的意境既實體又虛擬,因為終歸是錯覺,是內心擾動是私慾引動,奇怪的是萬物就在眼前,卻又要將其認為不存在?為何不認為是人自己的意識錯覺,認知失調有以致之?
============================================================================

這段貼文是否已經完整或接近的描述了佛教的宗教特徵?
個人以為,可能是佛教的教義有較多的邏輯缺陷所使然吧?某些人執空,某些人執有,但某些人卻兩者皆非(或皆是),信者如何分辨何者為真義?如果沒認識真義(也許不一定要認識嘛),如何信仰這個宗教?會不會錯信錯覺?
guest2000 wrote:
小的在94頁的貼文..佛教的教義有較多的邏輯缺陷所使然吧.(恕刪)


真理必須能自我驗證,也就是自洽
邏輯存在缺陷,必不是真理

前面就說過
佛教產生時期,印度並沒有文字,而以傳訟方式傳教(所以要做功課念經)
期間難免混入法師個人思想與民俗信仰
(甚至是釋迦摩尼本人的民俗信仰,甚至是為了傳教方便自己加進去的,所以佛教接受了古印度神祉)
所以,當邏輯有所牴觸,必須要能分辨,這個邏輯是不是釋迦佛尼的中心哲學

guest2000 wrote:
抱歉,聖經裡沒有'...(恕刪)


世間一切應觀其緣起,跪拜禮是文化差異,如此而已。古印度禮敬聖人其中一種方式是在聖人前跪地以雙手碰觸聖人雙足,將額頭輕碰觸聖人雙足,表示聖人的可貴,還有加上右遶三圈的,為的是表示自己的敬重與虔誠求法,當時印度修行風氣極盛,修行者普遍受到貴族與人民敬仰。中國有三跪九叩首,跪拜禮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不論是嫁娶,拜師求藝,敬奉父母,面見皇族...等。泰國、韓國等國家,跪拜禮也是重要禮節之一。

由此可知,跪拜禮不一定是將對方當成神來膜拜;此外,通常神代表永生不死,人是會死去的,許多信徒知道自己禮敬的是人,不是神。以佛教信眾來說,有些佛教徒是把自己敬仰的師父當成菩薩再來,菩薩,當然也是由人而成,有些佛教徒原本就有事神習慣,對佛法理解有限(如guest2000大總以為佛教無視世間,不知道佛法的空有在解釋什麼,也不知道眾生平等在佛法中的意義)。眾生平等,是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具備因緣條件即可,是本質平等,不是形式平等,依此邏輯,讓動物們睡床上,吃人類的食物,穿人類的衣服,讓牠們使用手機,看電影電視才是平等了,這跟佛法的眾生平等有什麼關係?把自己認為的套用在他人身上,那只是滿足自我的假平等。

問題不在跪拜,是心態問題,文化差異,只要不損害他人,其實沒什麼可批判,但我覺得佛教徒不應在熙來人往的地方行跪拜禮,反而容易引起他人反感。一神教最大的問題就是排他性極強,以自己的觀點套在其他人身上,尊己抑他,讚自毀他,甚至把其他宗教信仰當邪教邪靈般(如搗毀其他宗教神像等行為),當然問題重重!不是自己覺得如何,其他宗教或民族就該如何才合自己的理,應客觀觀察,才不易流於主觀。

無形膜拜更甚有形膜拜,投書台灣教會公報進行反思的陳牧師,態度令人敬佩,這才是真修行人:https://tcnn.org.tw/archives/32919

guest2000 wrote:
個人以為,可能是佛教的教義有較多的邏輯缺陷所使然吧?



我比較傾向學習的順序不完整.

如果按照佛陀講學的順序,
先從 阿含 了解為人處世的態度,
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
再學習 般若 時,談空談有,
就不會因為不了解這些基本概念,導致學習上的誤解.

所以前面有人說,先讀"認識佛教".

跳過"認識佛教",
直接就要讀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直接就要讀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彷彿只學加減法,就想跳級讀高等微積分一樣.

syntech wrote:
跳過"認識佛教",
直接就要讀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直接就要讀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彷彿只學加減法,就想跳級讀高等微積分一樣.



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初學者,
對「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很難懂的,
應該先從基礎的學起,否則真的就像對幼稚園學生說高等微積分一樣。
syntech wrote:
我比較傾向學習的順序不完整.

如果按照佛陀講學的順序,
先從 阿含 了解為人處世的態度,
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
再學習 般若 時,談空談有,
就不會因為不了解這些基本概念,導致學習上的誤解.

所以前面有人說,先讀"認識佛教".

跳過"認識佛教",
直接就要讀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直接就要讀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彷彿只學加減法,就想跳級讀高等微積分一樣.

我第一本打開的

確實是 〔佛門必備課誦本〕

〔佛門必備課誦本〕裡,第一個選經名來讀的

確實是《佛說阿彌陀經》

經裡面我選 18 個字的話 ...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依照以前的說法是說,經文字不能更動

不然的話 ... 3x3x3 ...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
已生淨.今生淨.當生淨
已淨生.今淨生.當淨生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