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小的在94頁的貼文第一段 -->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是混沌混雜交錯),總是令信者或有意接觸探究者摸不著重點,多面向卻又總是回到空性之結,把宇宙萬物實體存在卻又視為無物,這麼高深的意境既實體又虛擬,因為終歸是錯覺,是內心擾動是私慾引動,奇怪的是萬物就在眼前,卻又要將其認為不存在?為何不認為是人自己的意識錯覺,認知失調有以致之?
============================================================================

這段貼文是否已經完整或接近的描述了佛教的宗教特徵?
個人以為,可能是佛教的教義有較多的邏輯缺陷所使然吧?某些人執空,某些人執有,但某些人卻兩者皆非(或皆是),信者如何分辨何者為真義?如果沒認識真義(也許不一定要認識嘛),如何信仰這個宗教?會不會錯信錯覺?





你對佛教的教義完全理解錯誤,真正貼近的佛法核心我前面已貼過中論文章如下:


中論 龍樹菩薩著

【觀法品第十八】
1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2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3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4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5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6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7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8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9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10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11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12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1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2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3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4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5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6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7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8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9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10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11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12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13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14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15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16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17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18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19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20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21 若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22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23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24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25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26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27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28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29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30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31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32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33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34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35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36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37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38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39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40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福智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迴向一切有情眾生,皆成菩提道。
--------------------------------------------------------------------



但對於佛法不了解的人,對於因果業有跟自性本空所述自然會不清楚,會覺得矛盾,因為這是最究竟的真理事實,

如果瞭解了也還不能成就,為什麼? 因為瞭解僅僅只是在道理與知識上的層面而已,

還未融入生命之中(親身體驗)有如如水入水。



所以佛法中提到解行並重,更要去修行(修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達到書中所述的境界(親身經驗),

然而在知識書本層面了知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談到修行



有跟空並不是對立面,世人的概念之中,有就不空、空就不有。

但是事實是:空才能有、有而能知空,進而了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這八不中道義。



講一個最簡單的譬喻,電視螢幕畫面上的車子與人, 有? 還是沒有?
離相,實在講你也離不了。
離相,實在講你也離不了。


净空老法師-{金剛經}中的[...,以音聲求我,...,不能見如來],楞住了不明白?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影片字幕:
問:這是深圳楊居士。前幾日我們深圳居士聽到師父在山東受了風寒,十分難受。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祈求師父上人法身永遠健康,無量壽,無量光,這是我們的期望。弟子在修行中就持一句佛號,一本《阿彌陀經》。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金剛經》中有一句,「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弟子學識淺薄,當時我楞住了,我想我們一心念佛就是為了見佛,那念佛不是以音聲求佛嗎?我不明白,求師父上人開示。

答:這個話剛才講過了,《金剛經》是禪宗修的,是性宗修的,不是淨土宗修的,你修淨土宗就是要見佛,修《金剛經》就是不能見佛。所以你要是修禪,你就修《金剛經》;你要修淨,你就修《彌陀經》、《無量壽經》,可不能看別的經。看別的經,你不能往生,那你是禪不禪,淨不淨,你自己毀滅自己,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教你的。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就好像我們藥鋪裡頭各種的藥,什麼樣的藥都有。你害的是哪種病,你用的藥用對了,吃了你病就好了,吃錯了就吃死了,這個要知道。法門可以救你,也可以叫你墮阿鼻地獄,可不能吃錯藥,不可以學錯法門。所以,學佛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好像是醫生、護士,照顧你的,否則的話你就亂吃藥。我們要想學《金剛經》上那些理論、那些境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這是有層次的。《金剛經》是為法身菩薩說的,那是離一切相;淨宗是著相修行的,所以它容易。離相,實在講你也離不了。
以前曾經聽過或看過一個譬喻

譬如說

我們講《中華民國總統好》我們沒有單指哪一個

然,念佛時,好像單指了某一個 ... ?

而,那單指的,是 總名號 ...

換個名詞 ... 總綱領.總原則

又,或者是說 ... 既然叫做 總名號,它其實是一個 ... 集合體

─ ─ ─

我剛剛想到的譬喻︰紅綠燈

我們可能會忘記去數說

啊,這根紅綠燈,3 個燈;那根紅綠燈,4 個燈;另外也有紅綠燈,5 個燈的

不管幾個燈的,我們是都稱作紅綠燈 ( 總名號 )

我們都已然內建〔紅燈停.綠燈行〕的【總綱領.總原則】

─ ─ ─

念佛 ( 總名號 ),內建,往生 【總綱領.總原則】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好吧,修淨念淨土,修禪念金剛
其實,只要是能使你身心安寧,念甚麼都 OK

但是,真理必須自洽,必能自證
我要問的是
如果淨土,金剛都不悖於佛陀思想
如以淨土證金剛,再以金剛證淨土
又如何?
(淨土應該非佛說,金剛經是比較"接近"佛說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佛理非真理
KCLin0423 wrote:
當時印度並沒有文字...(恕刪)


目前證實最早的梵文文本是約西元前16~11世紀的梨俱吠陀,悉達多太子出現的時期約西元前566~486年,當時文字是存在於印度的(經KCLin0423大指正為口傳非文字記載),當時不以文字記錄(宗教),是因認為聖人所說,文字難以完全表達其意,且文字雖具安定性,但缺點也在這裡,隨時間與環境的變異而可能給以新的解說,以中文來說,"風流"就是一個例子,過去是讚揚人有才華。

釋迦牟尼佛並非加入個人信仰,信仰隱含非理性的成分,但佛法是"從證出教"的,知行輾轉相依,不斷驗證而來,佛法所談的信,需建立在"正見"之上。印度自古有思考宇宙、生命、解脫的一流,這類思想與論議在當時特別發達,有些學說符合佛法之處,釋迦佛沒有排斥它,但不合理之處,釋迦佛則給予補充或新的解說,如輪迴說,但反對了種姓與一生族(死了就永滅)的說法。大乘後期,佛教受到環境壓迫,梵文學復興的影響,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教說,並把釋迦佛納入婆羅門教,佛教不甘示弱說群神都是佛的化身以反擊之,可見當時佛法的慧學(不共世間的特色)已非主流,過去釋迦佛所反對的也被吸收進來成為法門的一種,滿天群神,神佛不分,因為當時眾生需要,多神信仰的中國文化也常是如此,民間俗話說有拜有保庇。

念佛,需知道現在的念佛與佛世的念佛是否有什麼不同,一開始是以六念處堅定信心(為了一類的學佛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經中譬喻說如同戰鬥時陷入慌亂,突然看到所屬陣營的軍旗立起一樣,念,是"明記不忘",時時憶念佛的身行、慈悲、與智慧,學習並應用在生活中,如果與現在念佛有不同之處,那可能也是眾生需要了,不過我還是想說,對佛法的認識最好是整體的,然後再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修學,切勿讚自毀他,不同法門有不同眾生相應。
Peace & Love wrote:
目前證實最早的梵文文本是約西元前16~11世紀的梨俱吠陀
(恕刪)

wiki :
已證實的最早梵語文本是印度教的梨俱吠陀,定位在旁遮普地區,時間為公元前第二個千年的中後期。雖然找不到這麼早期的文本,但學者確信文本的口頭傳播是可靠的,並且認為這是對宗教傳承至關重要的儀式文獻

《梨俱吠陀》的成書時間大致是在公元前2000至1500年之間,由於本地印度人沒有慣用文字記述,《梨俱吠陀》實際上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後才有手稿

後來佛教又有三次的集合訟唱
這都顯示,至少在佛陀傳教時,印度並不用文字記載經文

就像您後文所說,佛教融入了當地的民俗信仰
但是
執著於神佛,是佛陀的初衷? 甚至佛陀會不會也認為,執著於神佛,反倒是"心外求法,人行邪道"

常常看到宮廟有拜觀音佛祖者,甚至未人算命改運,還叫人在家裡寫個佛以避邪
這樣,是不是也有違佛陀的初衷與思想?

如果有為佛陀的初衷與思想,那麼被拜是?? 展現神通的又是??



Peace & Love wrote:
目前證實最早的梵文文本是約西元前16~11世紀的梨俱吠陀

目前證實最早的梵文.不過我還是想說,對佛法的認識最好是整體的,然後再選擇自己相應的法門修學,切勿讚自毀他,不同法門有不同眾生相應。..(恕刪)


不是要 讚自毀他
不管信甚麼,能使你身心安寧就行

但是
如果 淨土,金剛 同屬佛陀思想
那麼必能以金剛證淨土,或以淨土證金剛

沒有一個自打嘴巴的思想,無法自圓其說,然後還到處傳教的吧!

延伸您的例子
中華民國國軍在與解放軍打仗時,突然看到一支軍隊,舉著青天白日旗,接觸之後發現,他們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


前面為什麼要說紅綠燈的譬喻呢 ?

因為我發現一件事

大家,並不會執著於 -- 唉? 剛過的那根紅綠燈

... 怎麼辦 ... 我沒數總共幾個燈耶

好吧,下一個看仔細一點 ... 是 4 個燈的紅綠燈

可是呢 ... 過了 N 個,3 個燈的紅綠燈 ...

可能就會忘記說 -- 疑? 經過的路上,我有沒有看到 5 個燈的紅綠燈?

不管有沒有,紅綠燈都過了啊

紅綠燈有沒有? 有啊有啊,過了啊過了啊

如果說〔紅綠燈〕"有"相

每一個,都是 3 個燈的 紅綠燈 ... 嗎 並不是耶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kegabu wrote: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恕刪)


推樓主這句話

以修行而言

修的是心、靈

在心靈的世界,是無法用物質或思考去測度的,也許就是不可思議吧?

只有自己知道?

為什麼金剛經常說?

無量無邊的功德

說是……,即非……,是名……

聽人說過

哲學是科學的科學

佛學是哲學的哲學

當然,就修行而言,又是不一樣的……

感謝水云大與小綠子大提示的佛經……
KCLin0423 wrote:
不是要 讚自毀他不...(恕刪)


我語意不清讓您誤解了,這部分不是說您啦...,是想說給學佛者聽,因為佛教的興衰與佛教徒對義理的理解程度有關,有些佛徒總覺得自己修學的法門最殊勝,輕視其他,所以才這樣說,讓您誤會真是抱歉!金剛經闡空,是直入深義,初學者容易霧沙沙,更可能出現"惡取空",淨土是依佛法行去能成就的莊嚴果報,以整體佛法來說當然有其關聯性。譬喻是言在此意在彼,主要意義正是您說的,藉此法能安住身心。感恩您!

小綠子0822大所引龍樹菩薩的中論內容已很清楚說明彼此的存在關係,佛法要濃縮的話就六個字:止惡、行善、淨心。這樣夠簡單了,但要如何淨心(重點與關鍵),這就是佛法所要解決的問題了,止惡行善還是共世間的(五乘共法),不是佛教專利。

感恩KCLin0423大大的指正,我對文本記載的理解有誤,非常感謝。
Peace & Love wrote:
我語意不清讓您誤解...(恕刪)


很抱歉,是我反應過度了

其實,我要說的是
不要執著於某些經文與鬼神之說
能夠身心安頓最為重要
(六祖壇經有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而研究佛學者,更要弄清楚,佛陀的中心思想是甚麼
畢竟
後世所傳達的教義,多有法師自行加入的思想,信仰,與法門
(搞不好紫衣神教的法門以後也會成為民俗佛教的顯學)

佛法要濃縮的話就六個字:止惡、行善、淨心。
個人很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