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小的在94頁的貼文第一段 -->
佛教說得太深奧(也是混沌混雜交錯),總是令信者或有意接觸探究者摸不著重點,多面向卻又總是回到空性之結,把宇宙萬物實體存在卻又視為無物,這麼高深的意境既實體又虛擬,因為終歸是錯覺,是內心擾動是私慾引動,奇怪的是萬物就在眼前,卻又要將其認為不存在?為何不認為是人自己的意識錯覺,認知失調有以致之?
============================================================================
這段貼文是否已經完整或接近的描述了佛教的宗教特徵?
個人以為,可能是佛教的教義有較多的邏輯缺陷所使然吧?某些人執空,某些人執有,但某些人卻兩者皆非(或皆是),信者如何分辨何者為真義?如果沒認識真義(也許不一定要認識嘛),如何信仰這個宗教?會不會錯信錯覺?
你對佛教的教義完全理解錯誤,真正貼近的佛法核心我前面已貼過中論文章如下:
中論 龍樹菩薩著
【觀法品第十八】
1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2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3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4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5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6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7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8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9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10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11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12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1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2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3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4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5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6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7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8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9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10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11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12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13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14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15 汝今自有過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16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17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18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19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20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21 若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22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23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24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25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26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27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28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29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30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31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32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33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34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35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36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37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38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39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40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南無阿彌陀佛 願一切福智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迴向一切有情眾生,皆成菩提道。
--------------------------------------------------------------------
但對於佛法不了解的人,對於因果業有跟自性本空所述自然會不清楚,會覺得矛盾,因為這是最究竟的真理事實,
如果瞭解了也還不能成就,為什麼? 因為瞭解僅僅只是在道理與知識上的層面而已,
還未融入生命之中(親身體驗)有如如水入水。
所以佛法中提到解行並重,更要去修行(修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達到書中所述的境界(親身經驗),
然而在知識書本層面了知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談到修行
有跟空並不是對立面,世人的概念之中,有就不空、空就不有。
但是事實是:空才能有、有而能知空,進而了知: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這八不中道義。
講一個最簡單的譬喻,電視螢幕畫面上的車子與人, 有? 還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