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in0423 wrote:
如果 淨土,金剛 同屬佛陀思想
那麼必能以金剛證淨土,或以淨土證金剛



印象中是可以的.

民國時代的 江味農居士 著有 金剛經講義,
他提倡 教宗般若,行在彌陀.

KCLin0423 wrote:
但是
如果 淨土,金剛 同屬佛陀思想
那麼必能以金剛證淨土,或以淨土證金剛
沒有一個自打嘴巴的思想,無法自圓其說,然後還到處傳教的吧!
這是肯定的

念佛法門,很多經典都有提到,連小乘阿含經都有提到,所以不用懷疑此法門

華嚴經,佛教大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總不能懷疑了吧?


遠的不說

我們回頭看看我們的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因金剛經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開悟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不容懷疑吧?

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總沒有文字或歷史考據的懷疑吧?

那看看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如何說念阿彌陀佛


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

「經文分明」這句話,意思是這已經很清楚,用不著再疑惑了。

師又說: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師又說: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

所以念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都經過六祖認證的,不要再懷疑了。



KCLin0423 wrote:
而研究佛學者,更要弄清楚,佛陀的中心思想是甚麼...(恕刪)


非常同意,所以前面建議可從佛法概論與佛教思想史先認識,對經文才能過濾不必要的執著與困惑,當時集結經典不是按照佛陀說法的次第與時間順序編排,而是以分類法來集結。佛陀的中心思想如何辨別相當重要,佛世後的修學者努力傳承與發展出判攝方法,也有許多供後世修學者參考的價值。
kegabu wrote:
這是肯定的念佛法門...(恕刪)


六組那段話大概是這樣
如果心淨,就是西方極樂

六祖還說 :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

全文還有
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所以。。。

KCLin0423 wrote:
六組那段話大概是這...(恕刪)


六祖是禪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修禪是不念阿彌陀佛的,而是參話頭起疑情等


但重點是六祖的開示

並不否認念佛,西方,彌陀之存在

「便睹彌陀。」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如剎那間」

即證明西方與彌陀之存在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也是淨土宗講法

禪宗明心見性大師去西方,剎那間就到

就剛好回答大大金剛vs淨土的疑問
kegabu wrote:

「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也是淨土宗講法

禪宗明心見性大師去西方,剎那間就到

就剛好回答大大金剛vs淨土的疑問
...(恕刪)


提出淨土法門的法師,也許有他的思想
但是
流傳到最後,民間變成 念 阿彌陀佛 往 西方極樂
(但念佛號就可以淨心,就可以往極樂? 六祖似乎有說了!)

問題在如何淨心

所以
我才一直強調,要互相辯證,要了解佛陀的初衷與中心思想
畢竟
後世加入的法門,思想,與民間只求靈驗的法門
容易更讓人落入(求極樂脫罪孽而念佛的)慾念之中。


kegabu wrote:
修禪是不念阿彌陀佛的,而是參話頭起疑情等


永明〈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KCLin0423 wrote:
提出淨土法門的法師...(恕刪)
淨空法師開示: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佛要怎麼念?

中國的文字,「念」不是口念,念是「今」、「心」,現前這一念心。

真正的念就是一念自性,這一念當中與佛相應,就是念佛。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念佛,心不到,形式念佛,那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
kegabu wrote:
淨空法師開示:「口...(恕刪)


是呀
所以。。。念佛號以求到達西方極樂 在佛學中應該不是適當的法門
到達西方極樂並不是念佛號的必要條件(念佛號並不保證能到西方極樂(能淨心))

syntech wrote:
永明〈四料簡〉:有...(恕刪)
經雲:

“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

又雲: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


正法時期,持戒得度

像法時期,禪定得度

現在末法時期,只能靠念佛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