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n4434 wrote:
我们要仔细思考一下,...(恕刪)


用您比較能接受的雜阿含經

(三〇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时,有阿支罗迦叶为营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阇崛山,遥见世尊,见已,诣佛所,白佛言:“瞿昙,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否?”

佛告迦叶:“今非论时,我今入城乞食,来还则是其时,当为汝说。”第二亦如是说。

第三复问:“瞿昙,何为我作留难?瞿昙,云何有异?我今欲有所问,为我解说。”

佛告阿支罗迦叶:“随汝所问。”

阿支罗迦叶白佛言:“云何,瞿昙,苦自作耶?”

佛告迦叶:“苦自作者,此是无记。”

迦叶复问:“云何,瞿昙,苦他作耶?”

佛告迦叶:“苦他作者,此亦无记。”

迦叶复问:“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叶:“苦自他作,此亦无记。”

迦叶复问:“云何,瞿昙,苦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佛告迦叶:“苦非自非他,此亦无记。”

迦叶复问:“云何无因作者?瞿昙,所问苦自作耶?答言无记;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无因作耶?答言无记,今无此苦耶?”

佛告迦叶:“非无此苦,然有此苦。”

迦叶白佛言:“善哉!瞿昙,说有此苦,为我说法,令我知苦见苦。”

佛告迦叶:“若受即自受者,我应说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则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复与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说;若不因自他,无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说。离此诸边,说其中道,如来说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于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牸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

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于法,已般涅槃。汝等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受第一记。
身口意三業隨身轉,很自然的就會自我約束。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釋迦牟尼佛回答: 「(恕刪)

我沒生氣,
大乘佛法中,
他們也應該不算是惡人,
十方諸佛同一法身,
眾生相只是宇宙意識功能的顯現,
以漢教的因果論,
誹謗佛法以後的果報事十分可怕的,
我是不希望他們以後受到那樣的果報,
一再公開表示不要理會我。
我也不會去設任何人黑名單,
也不會在意對我個人的人身攻擊。
沒必要。
對所有眾生都每日修法回相早日成佛,
對k大父親也是每日修法回相,
早日放下我執,不要讓k大那麼困擾。
每日修法回相4434大早日成佛。
怎麼會生氣,
只是不忍他們以後所受的果報而已。
最後也只能希望他們是再來人,
以後身處境界中不動心。
別人怎麼想,隨他們去吧。
阿彌陀佛
又來了,惡人? 心中三毒不除,做什麼都無濟於事。
88young77 wrote:
用您比較能接受的雜阿...(恕刪)


無明是苦的根源,您知道何謂"無明"嗎?
傳喜法師:量子糾纏:文殊菩薩為什麼拿著寶劍?
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

文殊菩薩拿著寶劍,不是砍別人,是砍自己,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 文殊菩薩發菩提心,跟眾生連成一體地修,你們的業力到我這裡來,我的功德給你們,就這樣修自己,這就叫量子糾纏原理。⠀

文殊菩薩以前在雷音王佛前發過大願:如果我以後還有瞋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而不能成道。 因為文殊菩薩自己沒有瞋心,所以瞋心再大的人,只要跟文殊菩薩一結到緣,瞋心就會消失,甚至會轉惡為善,最後發出菩提之心、成佛之心。⠀

文殊菩薩的威德力這麼大,如果你真正感受得到,你頭頂上是暖暖的,就像戴著五佛冠一樣罩著你。 你會覺得身上每個細胞都是暖暖的,充滿光明,我們變得光明了,這世界也會光明,就進入了量子糾纏的狀態。⠀

佛菩薩都坐在你頭頂上,這就是正覺的狀態。 我們保持這種正覺,善加護念,就與文殊菩薩相應。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全部迴光返照,變成生命的莊嚴;全部變成智慧的資糧,轉煩惱為菩提。⠀

皈依三寶,產生量子糾纏⠀

我們受三皈依,跟佛之間的關係就連上了,就產生了量子糾纏。 雖然我們還不圓滿,還是凡人,但是佛福慧圓滿,佛來到人間,把他的福報和智慧都帶來了。 我們做佛弟子就沾佛光了,生命就會融入佛圓滿的大海裡面。⠀

我們在佛前受了五戒,把行持五戒的功德再供養給佛,然後把這個影響力迴向給家人,家人命運就會轉變。 你改變了自己,親人也會改變;你修了福德,就能把福德拷貝給他們。 因為你跟他有緣,是同一個基因。 這用量子糾纏理論是可以解釋的。⠀

阿彌陀佛時空無量,我們皈依三寶,跟三寶結了量子糾纏關係,這個關係就是超越時空的。 當我們以圓滿的三寶為對境,把身口意所修的善供養佛,去實踐佛陀教法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跟佛的生命連在一起,這叫“南無佛”。⠀

“南無琉璃光王消災延壽藥師佛”,我們念藥師佛名號的時候,就跟藥師佛建立了量子糾纏關係。 佛的功德就能化消我們的罪障,開發我們的智慧,就能利樂現世的福祿壽禧。 佛的德在我們生命裡起作用,然後我們再把功德迴向給父母孩子,他們身體就會好,就會福報增加、災難消除。⠀

“南無”能相應,剎那生極樂⠀

佛教裡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就是來跟我們結量子糾纏的緣。 這當中怎麼產生糾纏? 緣最重要。 我們皈依成為佛弟子,就跟三寶發生了糾纏,就是一種心靈契約,生命之間就已經有緣分了。⠀

我們自己造不出一個佛國,但是我們相信有佛,願意去佛國,那就變得很簡單了。 這個道理其實很偉大,唯佛與佛才能說清楚。 佛法的理論實際上很深,但我們用起來卻很實用。⠀

阿彌陀佛已經發出了四十八大願,這些系統已經成立了。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功德巍巍,不僅無量光無量壽,而且是無量的威德、慈悲和福聚。 極樂世界是現成的,我們只要“南無”,只要相應就行了。⠀

從經典物理學來看,我們跟極樂世界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遠。 但在量子的時空觀裡,我們跟阿彌陀佛建立了量子糾纏關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就是跟佛接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 池”。⠀

——摘自傳喜法師開示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5436&page=1
中阿含經
六十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敘述摩竭陀國頻鞞娑邏王聞佛的聲名,而往詣佛所。看見佛的身邊,有極受人崇敬的鬱毘邏迦葉也在座,疑二人之師徒的關係(不知何人為師)。佛陀乃教迦葉說明其皈依佛的因緣。王始知道佛陀的威德為如此。佛陀並說五陰之生滅無常法,王聞後,即得清淨的法眼(看透真理的眼光),終於皈依佛而為優婆塞

摩竭陀王頻鞞娑邏遙見世尊在林樹間,非常的端正姝好,有如眾星當中之月亮,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並沒有半點的蔽礙。已成就調御,而息心靜默。王看見此奇相後,就下其所乘之車。
世尊就告訴迦葉說:「迦葉!你現在應該現如意足(神通),使此會的人們,都能得到信樂。」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就以如其像定,而作如意足(神通妙用),便在坐處隱沒,從東方出來,飛騰在虛空,現出四種的威儀,第一為行,第二為住,第三為坐,第四為臥(在空中行住坐臥都自由自在)。又次,入於火定(火光三昧)。尊者鬱毘羅迦葉進入火定後,身中便放出種種的火焰。所謂青、黃、赤、白等色,其中也有水精色。下身放出火。上身放出水;上身出火,而下身則出水。像如是的在於南、西、北方出現,都飛騰於虛空,在空中現出四種威儀,所謂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又次,又入於火定(指在南西北方)。尊者鬱毘羅迦葉入火定後,身中便出種種的火焰,青、黃、赤、白色,其中也有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現如意足後,就為佛作禮,白佛而說:「世尊!佛陀您是我的師父,我是佛的弟子,佛陀您具有了一切智,我並沒有一切智。」

世尊告訴他說:「如是!迦葉!如是!迦葉!我有一切智,你沒有一切智。」

那時,尊者鬱毘羅迦葉,由於自己之故,而說頌說:

昔無所知時 為解脫事火 雖老猶生盲 邪不見真際

我今見上跡 無上龍所說 無為盡脫苦 見已生死盡

世尊知道諸位摩竭陀人之心之所念,便為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說法,勸發其渴仰心,成就其歡喜。用無量的方便為他說法,去勸發其渴仰,成就其歡喜後,就如諸佛之法。首先說端正法,使聽到的人都歡悅。所謂說施、說戒、說生天之法,毀呰欲貪就是災患,生死為之垢穢,稱歎無欲就是妙道的品類,是白淨之法。

世尊為那位大王說這些法後,世尊已知道他已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已經有能、有力堪以納受正法。所謂如諸佛所說的正要,世尊就為他而說苦、集、滅、道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中阿含經
天使經第七(初一口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以淨天眼,能隨眾生所作的善惡業,而知此眾生之生時、死時,乃至升天、墮地獄。如眾生於人間多造惡業,不畏後世罪,死後生在閻王的境界受苦,閻王就用生、老、病、死、治罪之五事,也就是名叫五天使來詰責罪人。後又敘受苦的眾生入東西南北四門大地獄,往來於峰嚴、糞屎、鐵鍱林、鐵劍樹林、灰河等處,受算不盡的歲月的苦痛。
四柱有四門 壁方十二楞 以鐵為垣牆 其上鐵覆蓋

地獄內鐵地 熾燃鐵火布 深無量由延 乃至地底住

極惡不可受 火色難可視 見已身毛竪 恐懼怖甚苦

彼墮生地獄 腳上頭在下 誹謗諸聖人 調御善清善

(地獄有四柱,有四個大門。壁的地方有十二楞,用鐵作為垣牆,其上面用鐵覆蓋著。)

(地獄之內的地面都是鐵造的,都以熾燃的鐵火布在那裡。其深為算不盡的由延〔由旬〕,乃至透盡在地底。)

(是極惡的地方,是不可以忍受之處,全體都是炎火之色,是難以看視的。如見到了,則身毛會倒竪,會恐懼怖畏,甚為苦惱!)

(那位罪人墮落而生在於地獄。當趣生時,腳向上,頭朝下面而落下的。這是因為誹謗諸聖人,也就是誹罵善於調御的清淨的善人,才會墮入地獄的!)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中阿含經卷第十四
六十七、大天捺林經第三(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彌薩羅的大天捺林中,為阿難說佛的本生譚。佛昔日經八萬四千代為轉輪王,都因見頭生白自發而出家,而學仙人修梵行,居於大天捺林中。最後之王名為尼彌,乃廣行善戒,受三十三天所讚歎,並被帝釋天請至天上。佛陀並囑阿難,應轉相繼法,不可使佛種斷絕。

六十八、大善見王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欲在拘尸城之婆羅雙樹間入於涅槃。阿難不知佛陀選此偏僻的小城入滅的原因。佛乃為說過去世之拘尸城之故事,所謂城主大善見王,為佛的前生。曾依法治國,愍念眾生,及於昆蟲,都修淨妙之行,而斷離一切欲,而得四禪,住於四無量心,命終之後,往生於梵天。以拘尸城為如來因緣之地,在此曾六次為轉輪王而捨身,現在為第七次,因此之故,如來之身,乃選擇此地,為最後的身。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中阿含經卷第十六
七十一、蜱肆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鳩摩羅迦葉答蜱肆王所問,為有關於有後世與否的問題。王雖一一舉出反證,但迦葉乃巧妙的舉喻以服他,王雖服他之說,然而又恐人聞後對他輕視,故仍堅執己見。迦葉又用種種的醫喻,勸王捨棄邪見等惡法,以免受無量的惡果。王終於信服而皈依三寶。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七十三、天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他未成正覺之前,曾依遠離之處而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因此,能得生光明,能見形色;也能和那些天神共集會、相慰勞,乃至知道是否轉生此天等八事。

七十七、娑雞帝三族姓子經第六(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等三位年少的新學比丘講說離欲之法。又說如來住在無事處之山林樹下,乃為自現法樂居,以及為了慈愍後生之人,能得以效法之故。如來並記說弟子命終時,生在何處,亦為諸善男信女得生信愛喜悅而效法。同時舉出四眾弟子為例。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