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取之不盡的二枚金幣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常隨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當時,城中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夫人產下一男兒,名為金財。小兒相貌端正殊特,世間無人可比。小兒出生時緊握兩拳,父母覺得奇怪,就掰開小兒的兩個拳頭,看見兩手握有二枚金錢,父母歡喜將二枚金錢拿走,拿走後,小兒兩手原處依然握有二枚金錢;如是父母取走金錢、小兒手中又生金錢,取走金錢、又生金錢,父母不斷地取,即便家中的金庫滿藏金錢,但是小兒兩手始終握有二枚金錢,未曾有盡,因此小兒名為金財。

金財長大後稟告雙親,請求出家。父母當下就答應了。於是金財便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敬謁世尊。見到世尊後,頂禮世尊,而後稟白佛:「世尊!懇求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在您的教法下修道。」佛告訴金財:「你可以出家。」於是金財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成為沙彌。

金財到了受大戒的年齡時,佛陀便集合眾僧為他授具足戒。金財登壇受戒時,一一禮拜臨壇大德僧眾,當他頂禮時,兩手觸地之處就有二枚金錢,如是次第一一禮拜,隨所禮拜之處,皆有金錢。金財圓滿比丘具足戒後,精勤修習,即證得羅漢果位。

阿難問佛:「世尊!我不明白,這位金財比丘過去世是修了什麼福德,出生後就手握金錢?懇請世尊開示。」佛告訴阿難:「你要善思惟!我現在說明金財比丘的宿世因緣。」阿難回答:「世尊!我必當認真諦聽!」

佛陀開示:「在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名毗婆尸,在世間示現成佛,以正法化導眾生,受佛教化而證道果、得解脫者無法算計。當時,毗婆尸佛與僧眾弟子游化各國,行經之處有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飯食,供養毗婆尸佛及僧眾弟子。其中有一位家境貧困、一無所有的窮人,平日以取山野中之材薪賣錢維生。有一天,賣材薪得了兩錢,適巧看見佛及僧眾接受國王祈請應供,這位窮人發起歡喜敬心,以僅有的兩錢供養佛及僧眾,佛慈悲接受供養。」

佛告訴阿難:「這位貧窮人,以他當時僅有的兩錢供佛及眾僧,因為以虔敬之心供養,在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始終是握有金錢,財寶豐富,未曾匱乏。那位貧窮人就是如今的金財比丘,若是他今生未成就羅漢果位,未來的善報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阿難!一切眾生,皆當勤修佈施法門。」

阿難及與會大眾,聽聞佛所說因緣果報之理,皆深信不疑而得解脫,當下有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證阿羅漢果者,也有人發無上菩提心,亦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皆發無上歡喜心,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賢愚經·卷第二·金財因緣品第九》

省思:

金財比丘過去世僅以兩錢佈施供養三寶,何以能有如此大的福報與功德?因為兩錢是他當下僅有的全部,同時發歡喜心、至誠懇切、恭敬心、無所求之心佈施供養;所謂「舍一得萬報」,感得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財寶豐足,始終未曾匱乏的福報。因為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以清淨心修諸善法,定能種下解脫生死之因。行者應以清淨心勤修佈施,作為莊嚴福德的增上緣。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65402&page=1
不是貼阿含經就是不打妄想,
能做到再來說。
做不到,不想想輪迴,
是你的事,
我做不到不打妄想,
想到以後輪迴,
就是念阿彌陀佛。
轉貼 恭敬三寶,是對自己的最大救護。

民國時期,曾發生過一件奇事:江蘇泰興縣有一個性情凶厲的人,民國十三年他得了一場重病。臨死前,他遇到一位雲水僧,僧人對他說:「你平日作惡多端,死後會墮為豬身,要趕緊懺悔。」這個人非常害怕,就以左手向僧人作禮。

僧人說:「只此一手誠心禮佛,這只手便可免豬形,也可因此而免除一刀之苦了。」不久這個人就死了,正巧鄰家的母豬生了一隻小豬,這只小豬的前左腳是人手形,走路時這只腳不著地,並時時對人如作禮狀。

他的家人花錢將小豬買回來,後來送到上海寶華寺的放生園。當時上海各大報館都刊登過這則消息,有些照相館也拍了這只小豬的照片。

在這則公案中,此人死後雖然墮為豬,但因生前對出家人單手作禮,所以生有人手,由此避免了被屠宰的命運。當然大家別誤會我講這個公案的目的,如果能用雙手合掌,就不要偏偏以單手作禮。

外在的行為能反映內在的恭敬心和信心,佛教徒不能離開對三寶的恭敬心和信心。聽了恭敬三寶的功德後,道友們應當經常做恭敬三寶的行為,最好將這樣的行為融入每天的生活。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3&ID=65480&page=1
能不打妄想的網友,
已證果不入輪迴的網友,
對將來輪迴下三道無所謂的網友,
自行決定是否跳過此文。
阿彌陀佛
min9821 wrote:
不是貼阿含經就是不打(恕刪)


我有點好奇
死後一念是否決定下輩子的位置!?

這個公案是否算是先暗示
僧人對他說:「你平日作惡多端,死後會墮為豬身,要趕緊懺悔。
導致後來,
死前腦子的念頭都是想豬

暗示成真!?

那如果是IS洗腦
死前都在想天堂!?
是否會有相對影響!?
--------------------------
另外分別心該如何解釋!?
比如他是三寶!?但他開跑車.喝酒,壞習慣都有
比如他是三寶!?但是穿著平常人的衣物,你又分不出來
如果他是基督教,那!?
如果他只是普通人,那!?

如果對每個人都一樣,保持平常心!?
jk300 wrote:
我有點好奇死後一念是(恕刪)


根據淨土宗的說法
其實能不能保持臨終一念
要看平時有沒有行善積德
想要平生啥好事都沒做就可以臨終一念到極樂世界
首先要念阿彌陀佛聖號十聲
然後又不能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能信願行就是累世修來的大福報


基督教的說法是你必須受洗
受洗的話耶穌寶血洗清你的罪孽
你才能上天堂
不能靠臨終一念
雜阿含二七九、調伏經:本經敘述調伏六根就能得樂報,反之,則得苦報。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對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的話,在於未來世,必定會受苦報的。
如果在於六觸入處,住於不律儀的話,則這些諸比丘們,會如長夜之久冥裡受大苦惱的。這些比丘們,應該對於律儀,常勤修習,要有正信之心,沒有二心,使諸漏不由心漏出!)

(以眼根看見於那色境時,有可意的〔適合於心的〕,也有不可意的〔不適合於心的〕。遇到可意之時,不可生欲貪,逢到不可意時,不可以起憎惡之念。)

(以耳根聽到那些種種的聲境時,也有可懷念,也有不可懷念的。對於可懷念的聲音〔好聲〕時,不可以樂著,不可懷念的聲音〔惡聲〕時,也不可以起厭惡之心。)

(鼻根所嗅到的,不管是香的氣,或者是臭的氣,都要以等心〔均齊不偏〕去對付香臭之氣,要有無欲,與無違之心,去納受。)

(對於所貪之眾味,那也有美與惡之別。遇到美味時,不可以起貪欲,逢到惡味時,也不應有所選擇〔不可嫌惡〕。)

(遇有舒適的樂觸以觸身時,不可生起放逸之念,被不舒適的苦觸所觸時,也不可生起過惡之想〔不可討厭〕。)

(要平等的捨棄苦與樂之念。要把那些不滅之意念,使其消滅。心意所觀察的那些種種之相,如果虛偽而分別的話,其欲貪就會輾轉而

增廣。要覺悟那些諸惡之法,要安住於離欲之心。)

如能善攝此六根,遇到六境的感觸也不被搖動的話,就能摧伏眾魔怨,就能度脫生死的彼岸!)

佛說此經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二九五、非汝所有經:本經敘述此身非汝所有,也不是餘人所有,均為前業所緣生的。

二九九 緣起法經 本經敘述緣起法不是佛所作的,乃常住於法界。如來覺之而為眾生說耳。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三六二、多聞弟子經:本經敘述所謂多聞的聖弟子,乃對於老病死,乃至行,而生厭、離欲、滅盡的比丘。

三六五、本經敘述若對於老病死,能生厭,而離欲,而滅盡,而不起諸漏,而心善解脫的話,就叫做見法般涅槃。

三六七、修習經:本經敘述為了顯現緣起,而須修習禪思。

三六八、三摩提經:本經敘述欲顯現緣起,須修無量的三摩提。

三七三、子肉經:本經敘述如觀粗摶食如食子之肉的話,則能斷除五欲功德之貪愛。若觀觸食如生剝牛皮,就能斷三受。若觀意思食如求脫火滅,則能斷三愛。若觀識食如受矛刺,則能斷名色。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食:能資益眾生,使其得能住世而攝受長養。那四種呢?所謂一為:粗摶食,二為:細觸食,三為:意思食,四為:識食。

要怎樣才是比丘之觀察摶食呢?喻如夫婦二人,唯生有一子。在平常之時,非常的愛念,而將其扶養。有一次,將欲渡過曠野的嶮道之難處,所帶的糧食也已缺乏而盡,已無他物可以充饑,可說是饑餓困極,怎樣思量也已無計可施,已沒有維生之理的了。於是就作此言而說:『現在還有一子,雖然平常之時,是我們所愛念的掌上明珠,然而到了此時,如果將其肉吃後,就可以渡過難關。假如不然的話,我們都會死在此野外,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故,莫使三個人都死在於此地吧!』作此想念後,就忍痛而將其愛子殺死,而含悲垂淚,勉強的吃其肉,因此,而得以度過曠野。

你們想起來怎樣?比丘們!那對夫婦,共食其子之肉,還能取著其滋味,而貪嗜其美樂與否呢?」大眾回答說:「弗也!世尊!」

佛陀又問:「比丘們!他們勉強而吃其子之肉,是否為了度過曠野嶮道的嗎?」大眾回答說:「如是,世尊!」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凡是吃摶食時,都應作如是之觀。作如是之觀的話,就能了知摶食之斷。摶食斷既知道後,對於五欲的功德(五妙欲)之貪愛,則能斷滅(也就是貪染色聲香味觸之五境之欲,均會告斷而不起)。對於五欲之功德的貪愛,如果斷滅後,我就不能再見到多聞的聖弟子們,對於五欲的功德之上面還有甚麼一結使(煩惱)不能斷滅者(已沒有結使。也就是驅使結縛眾生的煩惱已斷滅無存)。眾生就是有了一結繫之故,才會再生於此世間的(如無結繫,就不再來了!)

要怎樣才是觀察比丘之觸食呢?喻如有一隻牛,活活的剝其皮後,就會在在處處(各處),都會有蟲類來咬食,也被沙土坌塵,更會受草木之針刺。假如依放在地上的話,就會被地上之蟲所吃,假如依放在水中的話,就會被水蟲所食。假如依於空中的話,就會被飛蟲所食。不管是倒臥,或者是站起,此身(牛身)都常有這般的苦毒,要同如是的。比丘們!對於那些觸食,應當要作如是之觀察。像如是之觀察的話,就能對於觸食之斷之知。觸食之斷之知的人,則三受會斷,三受斷滅的話,則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們,對於更上之事,已沒必要再作的了(已無事可作)。因為應該要做的,都已作完之故。

要怎樣才是比丘之觀察意思食呢?喻如在聚落城市的邊際,有了火在燃燒,然而並沒有冒出煙與炎(人不知覺)。這時有一士夫,非常的聰明黠慧,都背苦而向樂,厭死而願樂於生,曾作此念而說:『那邊有大火,沒有煙,沒有炎,不易覺察到。因此,來往於該處時,應該要避開那個地方,不可墮入於該火坑之中。如果墮入,必死無疑』。他作此思惟後,都常生思願,都捨棄該處而遠去!觀察意思食,也應如是。像如是的觀察的話,就是意思之食之斷。意思食之斷滅的人,則三愛就會斷滅,三愛斷滅的話,則那些多聞的聖弟子們,已沒有更上之事可作,也就是說,他對於所應作的,都已作完之故。

諸比丘們!要怎樣觀察識食呢?喻如國王,有那些防邏的人,曾捉補劫盜,就縛送到王所來。其餘都如前述之須深經裡廣說過的(三四七經)。由於那些因緣,而受三百支次矛的刺傷的苦覺,晝夜都在痛苦。觀察識食,也像這樣。像如是的觀察的話,就對於識食之斷,會了知。識食斷知的人,就是名色之斷之知的人。名色斷已知解的話,則這些多聞的聖弟子,已無更上之事可作,因為所應作的都已作過之故。」

佛說此經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轉貼 鬼猶濟物的故事
紀曉嵐筆下的《閱微草堂筆記》有記載一則鬼猶濟物的故事。
景州人李晴嶙說,有位劉先生在一所古寺中教兒童讀書。
一天夜裡,月色微明。他聽到窗外似乎有寒寒窣窣的聲音。從窗戶縫隙往外一看,在牆缺口處,隱隱約約似有兩個人影。
劉先生急忙喊道:有賊!
忽聽隔牆有人輕聲說道:我們不是盜賊,是有事特來求你的。
劉先生吃驚地問道:求我幹麼?
牆外答道:因我們生前造了惡業,死後墮在餓鬼道中,如今將近一百年了。
每當我們聞到從僧 廚裡飄出來的飯香,就飢火如焚。因暗中觀察,看你是位有慈悲心的人,所以求你賜給我們一些殘羹冷飯,以解飢渴之苦,可以嗎?
劉先生說:佛門中經常舉行經懺法事,這種功德足以救濟陰間的餓鬼,你們為什麼不向寺裡的和尚乞求超度?
餓鬼回答說:鬼輩能夠得遇超度,也得靠前世種有善因。像我們倆,上輩子忙忙碌碌鑽營於仕宦之途。看誰權勢大,我們就去巴結依附他。若是這人勢敗了,我們就翻臉不認人,視同陌路。
當我們得意的時候,從未做過一些扶窮濟困的好事。前生既沒有積下善因,如今落入餓鬼道中,又如何能遇到超度的善緣呢?
所幸的是,當初我們得到的不義之財並沒有過分的貪婪吝惜,親朋故舊之中,有飢寒孤寡的,也能稍加周濟。
所以如今還能不時地得到些小的矜憐,吃上一口殘羹剩飯。
不然的話,非要落得像目犍連的母親那樣,被關進大地獄中,縱有食物送到嘴邊,也會化成猛火焦炭,縱然有佛菩薩的大神通力,也奈何不了本身的業力啊!”
劉先生聽了,心生憐憫,便答應他們的請求。餓鬼感激不已,嗚咽悲泣而去。
從此,劉先生每每把殘羹剩酒灑向牆外,那餓鬼也像有感應似的前來受享,但見不到任何行跡,也聽不見說話。
過了一年多,一天夜裡,忽然聽見牆外呼喚道:劉先生,承蒙您長期款待,今天來向你告別了!
劉先生驚問:你們要去哪裡?
鬼說:我們倆沒有別的法子求得超脫,只能做點兒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求自拔。
這片樹林裡野生鳥類很多,有人要來射擊它們,我們就事先驚嚇它們,令遠走高飛。
有人下網捕撈湖中的游魚,我倆就事先驅趕它們,使逃之夭夭,不致入網。就因為這一念善心,感動了神明,遂赦免我倆的罪行。今得以脫離鬼趣,要去轉世託生了。
劉先生常把這段故事講給別人聽,並且說:那些遭受沉淪的餓鬼,尚能以其微弱的力量救濟動物,而人們對於許多善事,為什麼總是藉故推託說自己力所不能呢?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61135&page=2
已經對美食,美女,金錢沒有妄想的網友
對來生下三道無所謂的網友
請自己決定是否跳過
阿彌陀佛
三七九、轉法輪經:本經敘述佛陀在波羅 的鹿野苑中,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謂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八一、四諦經:本經敘述當比丘的應當修學四聖諦。
三八二、當知經:本經敘述當比丘的對於四聖諦應當要知、要解、要斷、要證、要修。
三八五、邊際經:本經敘述如對於四諦已知解、已斷、已證、已修的話,就是究竟邊際。
三八六、賢聖經:本經敘述如對於四諦已知、已解、已斷、已證、已修的話,就是賢聖!
http://www.swastika.org.tw/introduction-4.ht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