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到一個關於義務教育的狀況,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盼專業於此的前輩們能夠參與討論,一解我心頭之惑。
話說昨天於某一縣立國中,開了一場教務會議,目的是討論幾位學生畢業與否。
其中有一位學生,大小過數支,全學年缺課一半,各科學年成績掛零分。
這位學生不到校還好,到校就是打學生,也曾經有打老師的紀錄。
教務會議中,校方立場是要讓學生畢業,但是需要與會老師的複議與背書。
最後,那位學生順利畢業。
話說去年之前,國民義務教育的畢業條件,教育部有明確的量化規定。
現在的狀況是教育部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來界定學生是否能夠畢業。
於是,目前雖然國民義務教育以數字來看,成效卓越,實際來看呢?
讓我所不了解的是,畢業這件事情,為什麼可以無須量化標準?
這樣子的畢業,到底是幫了學生,還是害了學生?
引申:這位學生高中可以念私立高中,繳錢就可以畢業。
依目前的大學錄取率來說,這位學生高中畢業後,肯定可以上大學。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都罵翻了大學教育,但是實際上,問題應該從國民義務教育就開始了。
國民義務教育的精神,到底只是要"製造"出漂亮的教育普及數字;
或者是要真正的加強台灣的基礎教育普及率?
強烈歡迎與要求人X的史先生共同前來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