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貴為三軍統帥,統帥廿多萬大軍,可惜的是,救災第一時間,馬總統並未充分運用軍隊這個資源。以九二一大地震為例,當時李登輝總統頻頻視察災區,每次都帶著參謀總長湯曜明,目的就是「立刻做現場指揮」,有效調度救援所需的兵力與物力資源。
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第一線救災指揮官十軍團司令、現任退輔會主委高華柱,最清楚「總統與總長」一同視察災區的效率,只要總統當場交辦,陪同在側的高華柱奉命,就立即拿起電話,說是「總長指示,奉總統令」,跳過層層官僚,有效率的整合救援所需的兵力與物力資源。
李登輝視察災區 必帶參謀總長反觀馬總統,在八八水災當晚,也就是災情第一天,曾直接撥電話給台北市消防局要求調用資源;馬總統何須如此,只要把國防部長陳肇敏找來,下個指令,位在左營的海軍陸戰隊膠舟,要多少有多少。做為三軍統帥,馬總統又何須「捨近求遠」?馬只須找陳肇敏 海陸支援速達八八水災當晚,馬總統第一次到救災中心,對地方指責軍方救援太慢,還公開護著軍方。根據國防部八月八日公布的資料,到晚上十時止,投入救災的兵力只有四一九人,就算是昨天最新的統計數據,八月八日一整天也只有七四○兵力救災。五十年僅見的水患,百姓於受災第一天最需救助時機,軍方只出動數百兵力,這麼少的兵力投入救災,值得讓馬總統替他們維護說話?救災視同作戰。這次救災,馬總統並沒有好好運用他的三軍統帥身分,令人扼腕;軍方也未善盡建言之責,還沉不住氣的反擊災區地方首長的指責。但從第一天投入僅七百餘救災兵力的數據而言,無論是三軍統帥或國防部,都沒有做到應盡責任。
轉載 中國時報 / 呂昭隆、吳明杰/特稿 2009/08/12
兩個字...無言
對政府很失望...
聯合報 / 2009/08/13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馬英九政府的救災速度及效率遭國人詬病。多位曾參與九二一地震救災的核心人士指出,九二一地震時,李登輝總統親自召集「高層會議」,直接命令國軍擔綱救災,其它部會各司其職,「絕對不會發生法務部長跑去發便當這種大笑話!」 多位在李登輝政府時期參與九二一救災的核心人士受訪時,比較了李、馬兩任政府面對重大天災的處理方式。
上述人士指出,九二一發生當時,李登輝就派出國安會副秘書長胡為真到中部勘災,發現災情嚴重,非地方政府能處理,國安會幕僚規劃,直接召開了「高層會議」,包括國安會秘書長、國安局長、參謀總長、行政院長和相關部會首長都參加。
李視察災區時,多半由軍方指揮官簡報,參謀總長湯曜明等重要軍職幹部必定隨行,一有問題,李登輝現地裁示後,即時透過軍令系統下達,例如當年負責紀錄、傳遞命令的,就是現任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十軍團司令,是現任退輔會主委高華柱。
受訪者舉例,湯曜明命令部隊「限時」進入各個重災區,到不了視同作戰失敗,軍法處置。比起八八水災第一天,地方政府還得到處找門路「協調國軍支援」,那個體制效率高,可想而知。
除了國防部外,「高層會議」也直接指派各部會任務,例如法務部,要督促各地檢察官查緝哄抬物價、防範治安惡化;勞委會,要統計、處理災區勞工失業的狀況,絕對不可能出現法務、勞工兩位首長「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竟然跑去發便當這種「大笑話」。 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