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黑心原料做成的食品太多
有大大知道包裝食品類這方面的資訊嗎 ?
小弟不懂,在發生黑心原料所做成的包裝食品, 在上架販售前,
難到相關單位不用先檢驗的嗎?
有上架後抽驗的制度在嗎?
一般包裝食品在台灣上架銷售,大部分沒有所謂的“上市前政府把關檢驗”這回事。至於上架後抽驗,有這個法源依據,但不是很有制度。
一般包裝食品在國內由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為中央主管機關。該法第十四條:“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指定之食品、食品添加物、食品用洗潔劑、食品器具、食品容器及食品包裝,其製造、加工、調配、改裝、輸入或輸出,非經中央主管機關查驗登記並發給許可証,不得為之。”
問題是所謂“公告指定之食品”非常非常少;可以說市面上買得到的一般包裝食品絕大多數是只要廠商把產品生產出來、通路把產品上架,消費者就可以買得到,不關政府的事。這裡面如果說有什麼管理機制的話,就只有通路和廠商的自主管理。當然,政府對食品工廠有管理規範,但是它是針對生產設備和過程,非針對個別產品。中央和地方衛生機關對上架食品有定期或不定期抽驗,媒體和一些公益團體也會,但也只能作到踢爆黑心食品、再採取下架等事後亡羊補牢的方式。
政府針對個別產品有在管的“公告指定食品”,就我工作範圍相關的是“特殊營養食品”和“健康食品”,是政府真正把關審核過的,兩者加起來大約才三百項產品左右。今年八月“有機認証”有新的規範,所以“有機食品”應該也有納入管理。大家可以上衛生署的“食品衛生網”查食品許可証資料。一些其他食品類別如乳品、罐頭或加工食品因為小弟我本身了解較少,此篇發言如有錯誤敬請不吝指正。
至於輸入食品另外有“輸入食品查驗辦法”,主管單位又變成經濟部的標準檢驗局。有時候衛生署和經濟部標檢局的標準不一,對進口食品的管理就會出現互踢皮球的清況。
其實台灣每天新上市的食品不知凡幾,靠衛生署是沒有辦法把關的(食品衛生處裡面一個科才只有幾個人)。消費者除了靠自己之外,大概只能慎選品牌較有保障的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