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代不如一代-「草莓族」的由來

本篇使用「聯合知識庫」及「中時報系新聞資料庫」。
在這兩個資料庫中,最早可見到「草莓族」的報導是83/2/27的《經濟日報》。

-----------------------------以下新聞-------------------------------
年輕人 不愛工作 愛升學
【廖筱君】
去(82)年台灣地區勞動力參與率為58.8%,創十年來的最低水準,尤其,
年輕人較沒有工作意願,離職率高,成為企業求才的隱憂。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顯示,去年勞動力人數平均為887.4萬人,年增率1.3%,
低於同期15歲以上人口的成長率2.1%,顯示勞動力供給速度遲緩。
就業情報雜誌總經理翁靜玉說:「個人的勞動力沒有持續性,是造成勞參率
停滯的原因。」
主計處分析,造成勞參率下降的主因是15~24歲青少年大量什學,導致勞參
率下降1.9%。政治大學教授成之約認為,社會上長期存有「高學歷、高待遇」
的刻板印象,是青少年盲目投入升學的主因

統計也顯示,勞參率的下降主要集中於男性,較上年降低1.11%,全年平均
僅為72.67%,創下歷年來的新低點,惟女性勞參率略顯回升,全年平均為
44.89%,較上年微升0.06%,是民國79年來的最高點。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副處長劉玉蘭說,以年齡層來看,不管男性或女性
,在15~19歲時的勞參率都呈年年下降的趨勢,而女性在20~24歲的勞參率則
維持在50~60%的穩定水準,倒是男性有微幅下降的現象。由於過去女性的勞
參率一直偏低,近年來女性的勞參率的成長幅度遠大於男性。
勞動參與率不斷下降,對整體勞動供給將有負面影響,不過劉玉蘭說,青少
年多留在學校未嘗不好,將可望提升勞動素質。
不過政大教授成之約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說,青少年大量升學大都是因傳統
的錯誤觀念作祟,「只有上大學、讀研究所才是人上人,那些從事黑手的都是
不愛讀書」,職業不分貴賤,不應歧視職業的種類,在現今社會卻已被嚴重扭
曲。社會上長期存有「高學歷、高待遇」的刻板印象,成之約認為這是使青少
年盲目投入升學的主因,但學歷高並不等於職業技術高,有時反造成一些人眼
高手低。政府大量培訓一些高學歷者並不一定迎合社會的需要,成之約說:「
如果以後計程車司機都是大學畢業生,反而是種浪費。」
近十年來台灣人口每年成長率平均約在10%,但人口的成長並未帶動勞參率
的提升,顯示有工作能力而未就業的人數有增加的現象。翁靜玉說:「個人的
勞動力沒有持續性,是造成勞動參與率停滯的原因。」
她指出,年輕人離職率高,普遍欠缺工作倫理,不高興就換工作,這些稱為
「新人類」或「草莓族」的年輕一代,將會是國內人力資源的隱憂。
不少企業
主向她抱怨,年輕人的耐心不夠,總覺得凡事理所當然,企業主對時下年輕人
的工作態度頗感無奈。
在政府一片開發婦女與中高齡等潛在勞動力的呼聲中,似乎忽略提升青少年
的勞參率,中華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惠林說:「開發青少年的勞參率才是重點
。」他批評政府制定基本工資只會扼殺青少年接受訓練的機會,因為很多雇主
不願付出最低工資來聘僱青少年,使想提早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少年喪失許多機
會。

【1994-02-27/經濟日報/05版/經濟脈動】
---------------------------------以上新聞---------------------------

這篇是16年半以前的新聞,
那時本文撰稿記者、現任三立台灣台新聞主播廖筱君才入行第四年。
(他1991年進警廣新聞部,算是他入行的起點。)
是否覺得這樣的批判很眼熟?姑且再看一篇上個世紀的新聞稿。

---------------------------------以下新聞---------------------------
職場巡禮
椰子主管與草莓員工
【康康】
新新人類成為上班族的時代逐漸來臨,這些有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
以」潛在性格的社會新鮮人,可能對工作忙碌、競爭激烈、處處需與別人團隊
合作的企業環境感到相當地不適應,但是他們沒想到,他們沒想到,企業界許
多中高階主管正對這些新新人類的管理大感頭痛呢

一位任職外商公司的女主管表示,記得自己當初剛出道時,每天都兢兢業業
地工作,深怕主管不滿意,只求有一天能獲公司的肯定;但沒想到自己當了主
管後,反而面對一群「嬌滴滴」的屬下,令她感到很為難。
這位主管說,有一次她好意提供一位新進同仁工作上的建議,本以為這位員
工會更加努力工作,沒想到第二天他居然辭職了,令她感到非常地懊惱,後來
深自檢討,自己並無惡意,為何會在一番墾談後,反而令這位員工不告而別呢
?她半開玩笑地表示,一次幾位主管一起聊天,大夥形容這些新新人類就像
容易受傷害的草莓

另一家由基層做起的本土企業主管則形容自己像一顆「椰子」,不但「全身
都可被利用」,且「被踢來踢去也不會壞」;他說,記得自己的工作生涯中,
也曾歷經被老闆罵、遭同事排擠、被主管冷凍的歲月,但他始終記得父母師長
的教誨,以「忍」來克服一切,目前自己這顆「椰子」雖然外表已不光滑,但
內部還是能流出可口的果汁。
這位「椰子主管」也感嘆地認為,時代不同了,在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裡,
孰好孰壤很難說;椰子上班族雖然看不慣這些草莓族,但是有人就是喜歡外美
討好、味道鮮美的草莓,不在乎草莓是否昂貴容易受傷害,而自認為是椰子的
上班族,也可能一輩子都乏人青睞。新新人類也自有一番道理,一位畢業半年
多,卻已換了兩、三個工作的職員認為,現在的工作環境變化多端,許多企業
也不再保證終身僱用,員工實不必終日誠惶誠恐,唯主管或老闆馬首是瞻,更
何況企業可以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員工,上班族自然有權選擇能夠發揮的公司
許多自信十足的「草莓族」更認為,21世紀工商業環境的變化,非「舊人類
」能掌握
主管們若存威權心態,實難以令新一代員工心服,而未來的組織環
境就如某外商金融機構的管理名言:「別得罪你的屬下,也許明天他就是你的
上司。
」(經濟企管84.12.29)
【1995-12-29/經濟日報/30版/經營管理】
---------------------------------以上新聞---------------------------
〈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出自李明依在79年出的專輯,距今正好20年;
「新新人類」的稱呼出現在臺灣,也是差不多同一時期。
回到正題。「社會上長期存有『高學歷、高待遇』的刻板印象…是使青少年盲目
投入升學的主因」,但現在的企業主、人事主管仍然普遍憑學歷選擇雇員,所以
現在還是普遍繼續投入升學是很自然的。「如果以後計程車司機都是大學畢業生
,反而是種浪費。」在上面所說的情形下,加上現在大學錄取率高,發生類似的
「浪費」也非不可理解-過去曾有民調指出,很多大學畢業的上班族覺得自己現
在的工作不是非有大學學歷不能勝任。
再往下推一步,假設有一人在84年時開始上班、當時22歲,
現在就已經37歲,也差不多是當主管的時間了。
當年的「新新人類」、「草莓族」當上主管了,又是怎麼看年輕一代的?

---------------------------------以下新聞---------------------------
2010/05/05 - [ 中國時報/生活新聞/A5版]
「慣寶寶」大學生 業界嘆難用
【李宗祐/新竹報導】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期間,科學工業園區去年曾高達十幾萬人放無薪假。今年
初,景氣回春,科技大廠卻感嘆有錢找不到人!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昨日指
出,台灣現在大學生滿街跑,但都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即使勉強找到可用的人
很多都是「慣寶寶」,都想「錢多、事少、離家近」。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昨日舉辦「台灣半導體未來論壇」,台
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和盧志遠等人對我國半導體人才嚴重不足均憂心忡忡。
人才難覓 學校沒把學生教好
 曾繁城指出,台積電最近招募人才,應徵者雖多,卻找不到合適的人,現在
連電機系教授都不做半導體技術研究,學生當然也不會,政府應加強培育製造
技術人才。
 盧志遠並說,好的半導體人才都往台積電和聯電等前十大廠商擠,一般半導
體公司根本搶不到。國內現有一百六十幾所大學院校,大學生滿街跑,企業卻
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學校沒有把學生教好。
  空有名校學歷 卻無專業能力
 盧志遠指出,政府為解決半導體人才「不患寡而患不均」問題,鼓勵台、成
、清、交等名校成立產碩專班,結果製造出一堆更難用的人才,「我們要用的
是擁有台成清交程度的人才,而不是掛著台成清交招牌的人。」除了專業能力
備受詬病之外,盧志遠對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是不敢苟同。

從小被慣壞 只想「錢多事少」
  他說,旺宏是國際化的公司,經常要跟國外客戶連繫,但工程師寫好的電子
郵件不敢發出去,因為英文不好。「英文不懂,還好,就怕還造成誤解,把黑
的講成白的。信寄出去後,主管還要忙著收拾善後,更麻煩。」
 對於時下年輕人的工作態度,盧志遠更是搖頭嘆氣。「現在年輕人都想錢多
、事少、離家近。」公司要派人出國都找不到人,即使以加薪鼓勵也沒有用。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旺宏要派年輕工程師到蘇杭駐廠,卻沒有人要去,
不是說女朋友不同意,就是以家有老母當藉口。
 他感慨地說,廿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是四海走天涯,到那裡都可以打拚。但台
灣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慣寶寶」,從小就被慣壞了。

-----------------------------以上新聞-------------------------------

幾個月之前,「慣寶寶v.慣老闆」之戰才在這裡打得轟轟烈烈,
連教授都跳出來批評企業主不肯花心思在企業內部訓練上。
同時,他說「廿幾歲的年輕人應該是四海走天涯」,
但他若是父母,會那樣放心讓自己的小孩「四海走天涯」嗎?
有些人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是不對的行為;
但也有人覺得,在不同的位置上就會有不同的考量,所以那行為不算全錯。
這樣,我們換了位置之後是否可以換腦袋?
假設我們不能這樣做,那些人就是自我矛盾。

或者簡單地說,大部分企業主所要的所謂「可用」的人,
事實上是聽話的僕人或奴隸-16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現今企業流動率高、職場亂像,還不都是這些345年級的草莓族所搞出來的呢?
一代總是看不起一代,這是歷史共業。
當這些草莓主管在抱怨時,何不檢討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當你們
無法改變他人時,請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吧!
文章關鍵字
本土企業我估計一直到台灣滅亡
把員工當奴才的心態都不會有改變
台灣人(應該說是整個東方民族)天生的器量就是這樣,改變不了的

不爽不要做
此問題已經無法解決了 要不要來共產化?
http://www.100.com.tw/ip/
123小小天師 wrote:
此問題已經無法解決了 要不要來共產化?

共產主義就只剩北韓、古巴、中國這些三流國家,你就別在這裡搞笑了。

生活條件進步以後,人們就會覺得幹嘛像以前一樣吃苦。
像是歐盟許多國家人民寧願失業也不要做低薪工作,要叫他們草莓歐盟也怪怪的。
不曉得還剩下那些名詞可以用?豆腐?乳酪?豆花?優格?

以下開放Call In.
不是每個人都想出國讀書??

見識世界

工作幹麻,趁年輕當然要往外面走走

沒錢~~~借就有了阿
imhung wrote:
不曉得還剩下那些名詞...(恕刪)

我來幫草莓上一代想好如何推出新一代名詞了
蟑螂族→到處栽老闆
螃蠏族→到處栽老闆
鰻魚族→到處找工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