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哏"不是"梗" (文章轉載自張大春部落格)

一堆人一天到晚左一個'有梗" 右一句"老梗" 是在梗什麼?? 講的人己都道嗎? 說穿了 還不是以訛傳訛 人云亦云




哏,音"根的二聲"(原文用注音 但01這兒不給用 下同),是個很年輕的字;據我大膽估計,其壽命還不到一千年,但是很可能就要死了,而且這字的死亡,還會使得另一個字多出一個新的意思來。


先就「哏」本身來看。它的本義和「很」或者「狠」是一樣的。既有「過甚」之義;也有「兇惡」之義。


以「過甚」義言之,例句如此:《元典章‧工部三‧役使》裡面有一段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大白話相去不遠的文字,是這麼說的:「如今吃飯的人多,種田人少有,久已後哏不便當。」(見《漢語大詞典》)。另外,以「兇惡」義言之,例句如此:元曲《救風塵‧第三折》裡有一段家暴的場面:「則見他惡哏哏,摸按著無情棍,便有火性的不似你個郎君。」在表達以上兩個意義的時候,「哏」的讀音與「很」、「狠」無別。


我們祇能就現存的文獻看出:「哏」字雖然攔取了「很」字和「狠」字的意義,但是並沒有取而代之。「很」字還是繼續維持它「過甚」的意義;而「狠」字則在「兇惡」之餘、偶爾也搶著表現「過甚」之義。像在《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之類的小說裡,「大膽得狠」、「狠有錢」之類的話屢見不鮮,我們用字人也習以為常,不把它看成錯字。


讀作"根的二聲"的「哏」是元代以後才出現的俗體字,斷不至於在初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日後所表達──有趣、滑稽以及笑點──的意義。從曲藝表現形式上可以常見,對口相聲裡主述搞笑的一角謂之「逗哏」,呼應襯托的一角謂之「捧哏」,「哏」這個字在北方方言裡可謂「俗白得狠」,根本不是一個生字,但是到了台灣,地方文化裡沒有這種形式,語言中就沒有這個符號,生小不聽相聲的孩子長大之後也許還認得stand-up comedy的字樣,卻聽不懂老相聲藝人或者是藉由曲藝中的術語來表達「好笑」、「可笑」之義的「哏」字了。


人們不認識「哏」字、卻又聽見有人發出了這個字的字音,從上下文判讀,猜想大約是「好笑」、「可笑」之義,於是,既不願意當場求問、也不願意事後查找,卻滿心害怕在俗用語言上落伍、想要跟著他人捕捉那個字音,並表達「好笑」、「可笑」之義的人該如何是好?這種人祇能想像一個音近的字,並且猜測它就是原字。不過,這種情況祇能訴諸個別的心理,無從風行普及,真正推廣者另有其人。


以傳播媒體的現況推之,我可以更大膽地估計:就是出於電視公司聽寫字幕的人員「無知的創造」,我們如今才會經常將該寫成「哏」的字,寫成了「梗」字。無知、懶惰且望文生義的不祇是這些聽寫字幕人員,還有上節目以及看節目的演藝人員、名嘴和傳媒受眾。大家不需要通過考試或學力認證,非但將「哏」誤認並錯寫成「梗」字,還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義。


然而在這件事上,我並不想賣弄文字學的知識來嘲笑無知懶惰的笨蛋,反而看見了一個活生生的、「訛字自冒為假借」的例子。以往在文字演變的歷史上,我們讀過許多字形相近、字音相同、字義相通但是原本很可能祇是便宜簡化或一時誤寫,久而久之,人人從眾,遂致積重難返的例子。但是我們很少能如此明顯地眼看著一個錯字取代了正字、並且在可以輕易追蹤其來歷、理解其謬誤的情形下,目睹所有的人寧可唸錯字而九死未悔──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平湖客 wrote:
一堆人一天到晚左一個...(恕刪)


所有的人寧可唸錯字而九死未悔

張大春這句簡直賤到破表
但也很精準
平湖客 wrote:
一堆人一天到晚左一個...(恕刪)

嗯,老"哏"
平湖客 wrote:
一堆人一天到晚左一個...(恕刪)


張先生真是個好認真的人
平湖客 wrote:
人們不認識「哏」字、卻又聽見有人發出了這個字的字音,從上下文判讀,猜想大約是「好笑」、「可笑」之義

大家不需要通過考試或學力認證,非但將「哏」誤認並錯寫成「梗」字,還硬是使得「梗」字居然有了「好笑」、「可笑」之義。


這個"梗"好笑=這個"可笑"好笑

是同意思嗎
選我選我選我選我選我選我
平湖客 wrote:
一堆人一天到晚左一個...(恕刪)


大春哥也算是嘴砲界的能手~
記得以前吳兆南師徒有個特別節目
就特別介紹雙人對口相聲中的"哏"
"哏"大概等同於"包袱"
一個人主講 另一人負責"捧哏" "逗哏"
是低...主講的就是逗哏的...旁邊搭腔的叫捧哏的...

語言死的, 多說就活了

像哏, 相聲術語, 指笑點,

而梗, 說是誤用嗎? 或許, 沒人去查源,
但今天說梗, 不只指笑點, 也延伸出一個橋段, 一段劇情, 一個鋪陳, 而且, 不一定得讓人笑, 讓人哭也行.
像梗原義, 指植物的枝莖, 鋪陳出來又各有關連一樣, 今天這麼用, 也沒什麼不好.
哏就讓它留相聲, 留笑點用去, 梗更泛用, 也沒有誰對誰不對的.

唉..
真懷念以前沒有"梗"沒有"氛圍"的時代啊~
每年都會多出幾個新的詞句
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
亦或是某個朝代的古語又被拿出來賣弄
不管喜歡或不喜歡
就是"流行"了起來~
不接受都不行喔~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