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記載,東京名字還叫「江戶」時,從德川家康開闢,到19世紀兩百多年內,城內發生的大火數,幾乎到了史不絕書的地步。這裡所謂的「大火」,和台灣現在死者最多幾十人規模的火災不一樣。江戶時期的大火,動輒一燒半個城池全付諸火海,死者上千人。拿同時期的大阪做比較的話,江戶「火災城」性格,益發凸顯。同樣的兩百多年,大阪只發生過6次大型火災,而江戶就發生過49次。
那麼,進入明治維新期,「江戶」改名成「東京」之後,是否就時來運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發生在1923年的「關東大震災」,房屋倒塌已是死人無數,但震災之後引起的一連串大火,才是真正讓犧牲者突破十萬的元兇。而時間才隔22年,一場更讓東京人不堪回首的災害,再次襲擊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城市:「東京大空襲」。
儘管對於「東京大空襲」這場死傷平民十萬的災難性質,立場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評價,但這是一場日本自己惹來的禍端,是道地的「人禍」,則是無庸置疑的。
1945年3月9日,六百多名美軍飛行員,開著三百多架B29轟炸機,以一分鐘一架的間隔,自塞班島三處空軍基地出發。這三百多架飛機光是全體出動完畢,就花了兩個鐘頭。
三百多架轟炸機,搭載著最新型的燒夷彈32萬顆,朝向2千4百公里外的目標:東京。
所謂「最新型的燒夷彈」,是美軍針對日本房屋特性所設計的武器。燒夷彈投下來前是一叢,投下後就散成一個一個狹長的筒狀,用以貫穿日本木造房屋的屋頂。燒夷彈命中目標之後,從屋子裡開始成遍燃燒,從內而外衝出猛烈火舌。在燒夷彈引起的大火面前,出動再多的消防員、用盡所有的滅火方法,不論是水還是砂,結果都是徒勞,大火燒到片瓦不存,全成灰燼,燒無可燒之後,才能終止。人們身陷這樣的火場,只有等著變成焦炭。
美軍的作戰計畫,是打算把所有隱身東京市區、被懷疑是支援日本軍需的零碎家庭工廠、中小企業,全部一網打盡。地圖上粗略地標示著軍需工廠分布區,且不論這分布區精準與否,深夜出擊的轟炸機,已經擺出了無差別轟炸的架式。日本當時的防空能力近乎於零,面對這批殺氣騰騰的轟炸機群,這注定是一場屠殺。
根據駕駛B29出這次任務的美軍飛行員事後回憶:以往的轟炸,用的是炸彈,炸完了就是一朵一朵上衝的煙霧;這次出勤,用的是燒夷彈,炸完了就是一束一束的火焰,還伴隨著人體燒焦的「烤肉」味道。殺人的感覺特別「真實」。
所有的美軍都帶著「珍珠港事變」以來的新仇舊恨,再加上幾年前日軍對重慶採取的無差別轟炸,「日本人是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民族」這一概念,已經深印在每一個美國大兵的心裡。有個美軍飛行員描述他的心路歷程時,憤恨地說著:「我看過我一個戰死的弟兄,遺體從日軍手中奪回來時,滿口牙全被拔光!...我已經無法把日本人當人看。」
有了恨意就有了「正當性」,有了新式殺人武器更促成了每一個美軍飛行員躍躍欲試,殺人成了一種必要又簡便的洩恨之道,哪怕對象全是平民。這次的空襲,成了大多數美軍的「光榮任務」。
飛機來了一批又一批,為了讓後來的飛機不被地面的火焰煙霧籠罩,找不到新目標,美軍算準了風向,讓後到的飛機從未炸區飛進,如此這般,把地面上櫛次鱗比地炸開了花。在這樣綿密的轟炸下,東京成了道地的「人間煉獄」,「淺草」「本所」一帶,隅田川流過的兩岸,多的是受不了火焚的居民,從岸邊一躍而下,寧可到水裡尋個死前的快活。
就這樣,1945年3月9日到10日的東京大空襲,造成死者10萬以上,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空前的單次空襲作戰。被夷為平地的東京,迎來了戰敗,如同過去燒了又重建的江戶城,東京再度走向重建之路。
今天,您要是走在東京街頭上,看著紅男綠女、無憂無慮的人們,您不妨花個五分鐘想想,您腳下踩的,說不定正是當年空襲過後的廢墟,曾有著無數求生不得的無辜生命。這個國家能有今天的和平,確實是付出過極為慘痛的代價。
                                        
                Benlin69 wrote:
所以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對伊藤整一中將說希望他能成為
"一億特攻の魁となって頂きたい"
當時日本軍方也沒招了 過往是入侵別人國土 現在論到自己國土要被入侵了
希望能爭取“有條件投降” 結果只是讓更多人的血無意義的流盡
Benlin69 wrote:
老美為了降低進攻日本本土時的人員損傷
所以才有東京大轟炸及兩顆原子彈
都是戰爭的手段
我知道B29轟炸是提早結束了戰爭 可是我反對任何以平民為目標的軍事手段
歐洲的轟炸 少數有例外 但大部份還是以轟炸軍事目標為原則
從漢人來了島上以後一切都變了,黑暗籠罩了我們的前途,從我小的時候,族中的長老就有一個疑問,我們該怎麼做?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
                             
                                             
                                            
 
                                 
                                             
                                             
                                             
                                             
                                             贊同您
贊同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