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dition.cnn.com/style/article/taiwan-by-design-88/index.html
看到MIT在CNN的新聞,的確有點不錯的感覺。
點完,把內文看完之後...
記者對台灣明捧又有點諷刺。「人好,商業超爛=員工很厲害,老闆很笨,不會賺品牌錢」
基本上,CNN專欄簡單翻譯是這樣:
哇!台灣的MIT設計成果是這樣好。
這個島嶼與美國的商業發展是基於「1979的台灣關係法」而產生的商業關係,然後代工開始到電子業,現在有些不錯的設計。
就發展史來看,「因為美國才有MIT,台灣才有現在DIT。」
台灣有很多品牌,國內的那些創意、設計,有很多不錯的設計。
這些也都是US MODEL,儼然地美國經驗在台灣這地方就地生根。
MIT已經開始走入Designed in Taiwan,卻都出自於國內便宜勞工、商業發展模式。
台灣像是一個小島一樣的存在,也像是一個大型工廠一樣,卻無法寬闊地邁向世界。
Now, the island's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striving to replace the once-ubiquitous "made in Taiwan" with a label befitting of the present day: "Designed in Taiwan" By implementing Western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using cheap domestic labor, businesses...
這個自己翻譯吧!
7/9/2017..
總之,
長期觀察,我的感受是
「台灣有設計,卻沒有品牌思維,還在代工思維經營公司產品,用價格競爭。」
「用代工眼光、價格競爭,來設定公司營運策略,產品與管理都太過時了,像是1990年代的人。
活在2017年輕人,已經在2017年,可以走出小島思維。卻被1990年代的人,處處限制。」
你覺得呢?
Selma wrote:
樓上,我很確定你根...(恕刪)
看完你這樣說,我還臉紅了一下
再把文章看了一遍
但是.......
Now, the island's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striving to replace the once-ubiquitous "made in Taiwan" with a label befitting of the present day: "Designed in Taiwan"
以上是報導的intro.
下段馬上接的是
"The seeds of industry"
從1950台灣代工史開始講起
然後講到80年代才以以下這句做結尾
By implementing Western industrial processes and using cheap domestic labor, businesses...
接下敘述90年代台灣的發展
然後接
They did. Designers have learned from previous generations that adaptability, matched with efficiency and high quality, is essential to remaining relevant. Today, Taiwan's patents registration per capita is exceeded only by the US and Japan, ranking it amongst Asia's most knowledge-driven economies.
報導中間的整整有一個段落被你去掉,刪頭去尾,你就把兩個敘述不同時空的段落連在一起
翻了一大堆人家沒寫的話,顛倒了文章段落
然後說人家笑台灣
這位哥哥,請問。。。。。。。。您是在三立上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