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台灣經濟發展史,假如1990年代台灣沒有轉型成科技業導向的話,
現在經濟狀況會怎麼樣? 主流產業會是什麼?
在我看來很有可能會是走上類似香港炒作物業拚經濟的路吧,
1980年代起,台灣的外銷主力產業紡織,塑化等等,一來勞工成本暴漲,
二來環保意識崛起,三來競爭對手增加,四來台幣升值,
因此這些勞力密集又有汙染疑慮的產業紛紛走下坡,
問題是經濟總要發展吧,此時政府便把腦筋動到房地產身上.
當年據說政府作多房市無所不用其極,除了低利率外,
還停徵空地稅,大幅調降土增稅,提高購屋貸款,意圖用不動產拉抬景氣,
結果造成三年400%的房價漲幅,金融業也因為大量放貸賺了不少利息,
其他內需行業也或多或少有受惠到,GDP也做出來了,
只是讓民眾買房變得遙不可及,還引發無殼蝸牛運動....
後來政府因為民怨打房讓房價拉回,1990年代台灣產業轉型科技導向,
成功趕上高科技壯大列車,也讓經濟成長率可以回復,
此時已經不用為了提升經濟大炒房地產,
也讓原本靠地產起家的財團影響力不若以往,
現在台灣前幾大產業也多是科技業,如台積電,鴻海等,
若是當年台灣沒有及時轉型的話,現在的台灣不知會不會必須靠炒房維持經濟?
當年的那幾個'炒房財團'如國泰,三重幫等,會不會規模更恐怖?
房價不知會不會比現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