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對男女的最晚結婚年齡有規定。比如《禮記》就規定:「男三十、女二十而無夫家者,皆過時不嫁娶者,媒氏會而合之。」意思是說:男子到了三十歲、女子到了二十歲的,如果還不結婚,政府就要用強制力幫你結婚,一般是派一個官方媒人給你強制介紹對象,必須去見。因此,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居然還有強制相親。



文獻只記載了法律規定的最大結婚年齡,那現實中的一般結婚年齡是多少呢?先秦時期相關的文獻記載太少了,我們只能通過對《左傳》記載的幾位魯國國君結婚時的年齡,側面看一下當時普通人的情況。



根據統計,他們的婚齡如下:魯隱公三十歲之前,魯桓公大約十八歲,魯莊公三十七歲,魯僖公二十五歲前,魯文公二十三歲前,魯宣公十四或十五歲,魯成公二十五歲前。可以看出,魯國國君的結婚年齡大部分在十八至三十歲之間,大都符合三十歲之前結婚的規定。唯獨魯莊公例外,三十七歲結婚,不知道國君大齡未婚,是不是也應該由政府強制相親?



戰國末期的統一戰爭對社會的破壞力極大,加之秦朝暴政的影響,人口數量大幅下降。漢朝初年,為了加快人口繁育,漢朝政府修改了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的最晚法定結婚年齡,將其大大降低,特別是將女子的最晚結婚年齡降低到了十五歲。



與先秦政府強制相親的辦法不同,漢朝政府是用稅收槓桿來鼓勵結婚。漢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朝的「算」是政府徵稅時的一個計數單位,一算為一百二十錢。也就是說,如果女子十五歲了還不嫁人,要加倍徵稅,最高加徵五倍,一直徵到你三十歲。如果三十歲還嫁不出去,政府就「棄療」了。



那漢朝男女的一般結婚年齡是多少呢?根據學者楊樹達的《漢代婚喪禮俗考》記載,漢代普遍的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也就是說,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穿越回漢朝就是普遍的結婚群體。



唐朝政府也對最低結婚年齡作了規定,玄宗開元二十二年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也就是說,唐朝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歲以上、女子十三歲以上。



那當時一般人的結婚年齡又是怎樣的呢?有學者對《唐代墓誌彙編》中記載的三百四十四名上層女性的初婚年齡進行了統計,其中最小的十一歲,最大的二十七歲,十三歲以下和二十歲以上的均為少數,十四至十九歲嫁者居多,其中又以十四、十五歲的更多。拿到今天,女生初中畢業基本就都結婚了,而男子的結婚年齡要略高兩三歲。總體來看,唐朝的婚配年齡比漢朝略晚一兩歲的樣子。



宋朝的法定結婚年齡沿襲了唐朝的規定,實際結婚年齡卻比前朝高了不少。有學者對宋朝墓誌銘記載的六十名女性進行了統計,平均結婚年齡為十七點六七歲,大部分在十七至十九歲之間結婚。男子的結婚年齡就更大了,根據統計,士人階層的平均結婚年齡在二十四點一五歲,大部分在二十至二十五歲之間結婚。



士人階層結婚晚,可能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如果是普通民眾則要更早一些,男子二十歲結婚應是普遍現象。為何宋朝人結婚這麼晚呢?一是宋代城市文明發達,不結婚也有事做,從這點來看,宋代還真是近代的前夜;二是宋代結婚費用高,彩禮和嫁妝都非常昂貴,這可能也是導致結婚晚的原因。



明清兩朝,男女的結婚年齡和宋朝差不多。明朝人黃佐在《泰泉鄉禮》中記載:「凡男女婚嫁以時,男子未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謂之先時。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謂之過時。」也就是說,明朝男子的結婚年齡大多在十六至二十五歲,女子的結婚年齡大多在十四至二十歲。

有學者根據《明史》中的資料統計,明朝女子的結婚年齡在十七歲左右,與黃佐的記載吻合。清朝也延續了明朝的傳統,十七至二十歲之間是大多數男女的結婚年齡範圍。






效法古人,由政府介入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