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大專院校因為招不到學生而倒閉
新聞也好或是網路留言也罷,都喜歡直接將原因歸結於少子化
但我稍微看一下教育部的資料,發現這是不對的
理由有二:
第一,學校規模可大可小,有的學校雖然人數少,但卻有著漂亮的註冊率
最極端的例子是崇德學院,全校總共只有69人,但是註冊率卻是連續4年100%
換句話說,即便每年學生數量在減少,學校也可以朝小而美的方向發展
很顯然各大學校的決策層都知道這個道理,並且有在執行
但有些成功,如中信金學院,也有失敗的,如稻江學院
比較這些學校的差別,才是探知真正原因的方法
從另一方面,學生排名在中位數的的學校為高醫大,約6500名學生
註冊率有著近9成的佳績,反觀美和科大人數高於高醫大,約6600名學生
但註冊率卻60%左右
所以一所學校辦得成功與否,不在於學生人數
因為即便是相近的人數結果也很可能不同
第二,全國學生總數固然在下降,但為何有些學校仍能招收大量的學生
有些卻招不到人?
如僑光科大及正修科大雖然是分數靠後的私立學校,卻擁有超過萬人的學生人數
並且近四年註冊率有著80~90%以上,但是有些學校在招生上卻困難到無法生存?
這已經不能簡單用"學生偏好國立和前段私立"去解釋了
綜上所述,一所學校退場的原因直接歸因在少子化是相當粗暴的
畢竟即使是少子化,有些學校依舊招來大量學生
就算全國學生人數不斷減少,一些小規模的學校依舊有著漂亮的註冊率
因此學校辦的不成功,用一句少子化來解釋是荒謬的
所以我認為之所以會有學校倒閉,真正的原因不是少子化
而是這些學校自身存在結構上的問題
即便少子化停止,乃至連續十年學生總數不變
這類學校相信照樣是難以繼續經營下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