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文是由哪個人.哪個網站開始的?
現在開箱文滿天飛.幾乎每個網站都有.
那麼到底開箱文是由哪個網站建立的?
是因為廠商委託.還是個人單純的分享?
[在此先感謝同好們的回應.好文+5分喔! ]
創作大廳amloplus的小屋.
【名詞解釋】開箱文(Unboxing)
作者:Amlo│2015-08-26
※歡迎引用,還請註明來源,謝謝!
這一篇文章應該是A加目前幾篇寫下來最猶豫的一篇......
因為站上神人開箱文很多,亂寫一定會被檢舉(苦笑),不過為了ACGN新入生們能更加了解次文化,還是嘗試來解說一下。
【名詞由來】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解釋可以得知,其實開箱文(Unboxing)一詞最早應該是源自於2006年6月12日,以「Unboxing」為標題的智慧型手機Nokia E61,然而有趣的是其他比較早的影片以打開封裝(opening)與解開封裝(unpacking)為標題的開箱文。有些影片有特別標註更早的年份,例如1992年的松下電器Super VHS開箱文。
不過根據Google Trends的統計開箱文(Unboxing)這一詞,搜尋關鍵字「Unboxing」持續至今,記錄是起自2006年8月初。
(這一段A加有先去查證相關資料,原先維基上的資料怪異的部份已經刪除,並且重新編輯,若有誤還請賜教)
【如何撰寫開箱文】
正如名詞由來所述,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收到的新產品到開封這一過程進行攝影,途中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是否要增加說明、音樂,或是無聲的開封。
文字記錄方面,就比較需要大量的圖片(照片)、文字的敘述,類似圖文日記,才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開箱」時的感受。而每一種產品的開箱文所注重的內容過雜,也需要一定的知識水準,就留給大家自行去搜尋撰寫方式了。
【名詞用法】
開箱文,顧名思義就是把紙箱打開的並且記錄的動作。開箱,則是動作。
這一詞可以用在志同道合的ACGN夥伴談論購入新的商品時,彼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所以可以說「某某我期待你的開箱文」、「等等發表開箱文」......等。
就像是A加買的iPASS一卡通的開箱文,三兩下就結束了.......。(誤)
不過近期來說,因為商業性質的開箱文很多,所以在撰寫上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誠實」的把對於商品的感覺、想法寫出來,除了讓想購買的人能有個好的參考,也是讓廠商知道自己該努力的方向,開箱文才能發會真正的效用!
老何boss wrote:
相關資料如下:創作大(恕刪)
大碩教育.
臺灣最早的「開箱文」始祖是誰? 這群人「開箱福爾摩沙」帶來大衝擊![轉貼分享]
更新時間 2022-01-28
作者 高逸豪
責任編輯 田佳蒨.
現今是人人能經營自媒體的時代,在各個社群軟體平臺中,都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影音創作方式,其中開箱文系列的影音或文章,深受許多人的喜愛與推崇,開箱文最多的主題為電子產品相關,如:手機、電腦、3C用品等,創作者透過個人的觀點與方式呈現,開箱文的內容主要為有形或無形物的一切資訊,而創作者掌鏡、拍攝、後製、寫作,皆是能不能吸引人眼球的關鍵。
那麼有人知道臺灣最早的開箱文是誰製作的嗎?有那麼一群人,在歷史上曾使用照片、影片來開箱臺灣,再用文字記錄做了許多的調查報告,這群人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態度,使這些開箱文紀錄的鉅細靡遺且有完整的書寫系統,但這項舉動卻對後續的臺灣歷史帶來巨大的改變。
你知道「臺灣最早開箱影片」開了什麼嗎?
從臺灣歷史上來看,使用照相機和攝影機紀錄的開箱文,其實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了,日本的人類學家對臺灣島上的人種、動植物、語言、風俗習慣,食、衣、住、行、育樂等,做了很多「開箱文」,這些東西都詳盡的紀錄在許多書籍和調查報告中。
最早用照相機作為民族誌影像運用的人,是在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類學家們,他們將照相機運用在人類學的調查,而最早被記錄和被拍攝者為臺灣的原住民族群。
影片參考:《日治時期角板山(桃園復興鄉)原住民與日本人間之交易》
備註:此影片為讓讀者參考,此影片的拍攝者等其他資訊並不明確。目前要看早期人類學家拍攝的原住民族影像,如今多收藏在學術單位如:臺大人類學系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等,如有研究或者觀看需求,一般民眾皆可向各單位洽詢。
開箱臺灣的人是何方神聖?
這些人類學家中,重視影像紀錄而且照片經整理彙集成專書者不下百位,其中以鹿野忠雄和瀨川孝吉《An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福爾摩沙原住民圖誌》)最具代表性,此民族誌編排說明最完整且具系統性,清晰地標明是一本以影像為主的民族誌。
日治時期傑出的日本人類學家非常多,但你必須知道的三位有: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三位被尊稱「臺灣調查三傑」。楊南郡曾在〈學術探險家森丑之助〉一文中提到,日治時代初期這三位人類學家,性格上各有其特徵:「日本時代初期,台灣人類學調查三傑,各有其不同性格;鳥居龍藏的狂、伊能嘉矩的狷、森丑之助的執,造就他們不同的學術成就。」
鳥居龍藏的狂,指的是其調查範圍光大且興趣自身廣泛。
伊能嘉矩的狷,指的是其調查不懈與用功,他所堅持「踏查三原則」樹立紀錄者的標竿。
森丑之助的執,指的是其調查研究的自我要求極為嚴格,所有的調查行動都要親自到現場,幾乎實際參與走訪全臺灣各部落。
這三位人類學家的故事,都非常值得各位讀者去認識與了解,他們也許是為了大日本帝國的光榮奮鬥,但同時他們也是優秀的人類學家,一生追逐著知識的真理,對所調查的一切必須保持客觀,但同時他們又富有理想和自身的浪漫,總而言之,他們對臺灣的情感其實不下今日的臺灣人。
文化因為「開箱」造成的改變與衝擊
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他們的目的為建構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專科領域,討論議題相當多元,如歷史與文化變遷、族群關係、社會現象、跨領域比較研究、自然環境、經濟、政策及宗教和語言文化,簡單來說他們開箱的是整個臺灣地上甚至地下的一切。
除了知識的建構外,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殖產興業」才是最終目的。臺灣山林的礦產、林產、戰略地位、國際貿易地位等,臺灣島上物產豐饒的地方幾乎都是山林間,但是因為原住民族都世居在山林間,所以「理蕃政策」的實行,掠奪了臺灣島上全部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使各民族傳統文化式微,被迫學習西方現代化、後期皇民化的政策,基本上是使原住民文化快速消失與式微的歷史因素。
面對「開箱」自媒體 應培養的媒體識讀能力
當你在網路上觀看五花八門的開箱影片時,是對於內容毫不質疑,還是對於內容帶有保留呢?如果創作者為了影片的流量,做了誇大或不實的影片效果時,觀眾能察覺或者為此平反嗎?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們拍攝影像時,必須真實的呈現該文化的面貌,不必多加個人主觀意識,該如何解讀看到的影像皆由觀看者自身的解釋為主,但也因如此客觀的表現方式也完整地保存當時的風貌。
鏡頭的話語權,都掌握在拍攝者的這一方,這就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係,話語權要如何正確的應用,使雙方都能不被曲解原意的狀況下,紀錄的東西才能符合真實與道德課題,該如何達到完美的平衡關係,是所有紀錄者該注意且必須思考的課題。
到了現今,只要你手上有任何攝影與照相功能的設備,任何人都可以是一位紀錄者,每個人在拍攝影片時,也許只是好玩或是單純記錄生活等,但希望大家在紀錄資訊或者觀看任何資訊時,自身要學會獨立思考,能有驗證資訊的能力,不要盲目地輕易相信所見到的,更不要成為有意或無意散播不實資訊的人,你所拍攝的一切都是歷史記錄的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