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藩鎮惹的禍
要想看清安史之亂的根源,就必須追溯到唐代初期建立的制度。
唐代繼承了隋代和北周的軍事制度,建立了以府兵制為基礎的軍事制度。所謂府兵制,指的是士兵以府為單位聚居,他們既負責打仗,在打仗之餘也要種糧食養活自己。之所以要讓士兵自我謀生,與唐代極其簡化的財政制度有關。唐朝的前兩位皇帝都不重視正規的財政稅收,而是想建立一套自我經營的養官體系,不用太多的稅,就能讓官員和士兵自我生財。
簡單來說,就是劃出一部分土地給士兵和官員,士兵種地供應軍費,而官員分得的土地叫職分田,他的主要生活來源就是出租這些職分田,獲得收入作為俸祿。就連官府的辦公經費也不依賴於正規稅收,而是由中央政府劃撥一部分土地出租,來作為辦公經費,這些土地稱為公廨田。
除了土地之外,中央政府還一次性給每一個政府機關一筆錢,讓它們放高利貸,把利息作為辦公經費,這些錢叫公廨錢。
唐高祖和唐太宗認為,這個架構完成了政府機關的自我維持,不需要中央政府劃撥太多的財政撥款,就可以照常運轉。由於對財政稅收依賴小,唐代前期的稅收一直不正規。然而,這套「自我維持」手段卻被證明是失敗的。雖然府兵們有土地,可是隨著惰性的增加,士兵並不樂於種地,而劃撥的土地也不夠維持他們的軍事行動經費,最後只能靠政府撥款。
官員們的職分田也引起了麻煩,許多官員理財不善,收不到足夠的租金,最後政府只好再發一份俸祿。
充任各級政府辦公經費的公廨田和公廨錢也都失敗了,特別是公廨錢,由於官員不會管理公家財務,放出去的錢收不到足夠的利息,甚至出現了虧本,到最後,只好採取強買強賣,把錢硬是貸給一些富戶,強迫他們按照年率百分之百交錢給政府。不過即便這樣,辦公經費仍然不夠,中央政府還是得調撥經費。
就這樣,一方面自我維持系統失敗了,另一方面,政府的財稅體系又沒有建設好,造成了唐代財政一直處於緊張之中。
財政收入不夠的同時,財政支出卻越來越大。唐代恰好處於一個周圍的少數民族都很發達的時代。唐朝皇帝們要對付蠻族,除了傳統的突厥人之外,還必須與薛延陀、回紇、吐谷渾、高昌、龜茲、高麗、百濟、奚、契丹、突騎施、吐蕃、大理作戰,甚至最遠到達了中亞地區,與穆斯林直接發生了衝突。
如此龐大的戰爭需求對不健康的財政系統帶來了極大的壓力,隨著府兵制的惡化,到了玄宗時期,已經沒有辦法依靠正規財政來供應軍隊需求了。
唐玄宗執政初期,是兩種思想的碰撞時期:一種思想認為,要解決財政問題需要節省開支;而另一種思想堅持,要解決財政問題,在於增加收入。
這兩種思想區分了兩個集團,可以分別稱為「賢相集團」和「聚斂集團」。在玄宗執政前期,賢相集團在朝廷占據優勢,但隨後財政的惡化,聚斂集團逐漸興起。玄宗後期,聚斂集團已經將賢相集團排擠走,控制了朝政。這樣,中央政府就被一群以聚斂為目的的技術性官僚所控制。他們執政唯一的目的,就是以財政為目標來考慮政策,任何能夠帶來財政收益的都是好手段。在聚斂集團的主導下,唐代的軍事制度出現了巨大的變革。
唐代採取的府兵制中,全國各地設有總管府(都督府),這些府本來只管軍事,不負責民事,地位在民事的各州之上。有的都督府駐紮在一個州內,但是又節制周邊的數個州,形成了一種複雜的結構。但基本上而言,軍事與民事是分家的,而軍事又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不參與地方財政。
唐高宗時期,由於軍事行動中需要協調各方關係,高宗給一些軍事官員(都督)授予了節度使的稱號。他們由中央派出,帶著皇帝的令符,負責節制當地的軍事。這時的節度使並不是一個官職,只是臨時性的稱號。
唐睿宗在景雲2年(西元711年),由於西北方向用兵的需要,給涼州(現在的武威)都督賀拔延嗣了一個新的名號—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作為官職正式出現。
所謂節度使(藩鎮),既不同於之前的都督,因為都督只負責軍事,不參與民事;也不同於地方的州刺史,因為刺史不管軍事,只負責民事。它還不同於觀察使,因為觀察使只有監察權,沒有軍事和民事權。節度使是將所有這些權力都合而為一、權力高度集中的官職,不僅負責招兵買馬,還負責民事和稅收權,同時可以選擇部屬官員,擁有任命權和監察權。
節度使的兵員也不再依靠府兵制,而是直接從民間募兵,這樣,士兵就會和直接長官結成非常強烈的忠誠關係,皇帝反而邊緣化了。
為什麼要設立節度使?因為軍事財政的需要。唐代政府沒有足夠的錢養兵,府兵制的戰鬥力又太差,設立節度使的意圖就是,將軍們除了帶兵之外,還負責地方財政,從地方上直接搜刮錢財養兵,而中央政府不再管這事了。
由於士兵們脫離了勞動,節度使的兵戰鬥力更強,當他們守衛邊關時,對蠻族的威懾力更大。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項有利於軍事作戰的改革。但問題在於,以前的兵都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而現在由於節度使搜刮錢財養活士兵,士兵們就認為自己是節度使的私家兵,對節度使的忠誠逐漸替代了對唐朝政府的忠誠。
由於節度使士兵的戰鬥力更強,又不用花中央政府的錢,唐朝政府開始削減其他士兵,到最後,邊關地區的藩鎮兵已經占了全國士兵總數的大半,造成了嚴重的失控。玄宗時期,圍繞著唐代邊關,北方、西南、東南,一共設立了10個節度使。
唐玄宗時期的十節度使。
唐玄宗時期的另一個錯誤,是對節度使的控制力太弱。最初,為了保證節度使的忠心,皇帝還特別注意派遣可靠的官員,比如請一些退職和沒有退職的宰相來擔任或者兼任節度使。隨著賢相集團的崩潰,帝國的宰相職位被聚斂集團掌握。這些聚斂集團有著嚴酷的內鬥傳統,為了打擊政敵,獲勝的人不會把節度使的職責放給那些失敗者(退職宰相)。
玄宗後期,李林甫成為宰相後,決定再進一步,將節度使授予歸順的胡人。於是,唐帝國邊境的軍政大權經過數次演化後,落入了蠻族之手。安祿山、史思明、高仙芝、哥舒翰等一批外族名將就掌管起了龐大的唐朝軍隊。
李林甫時期,依靠著個人魅力和手腕,能夠保證這些蠻人節度使的忠誠。但他一離任,這種平衡立即打破。李林甫的接任者楊國忠不僅沒有魅力,還立刻與節度使們起了衝突。他首先要對付的,是兼任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此刻,安祿山的力量已經發展到了失控的地步,如果他想叛亂,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他。
楊國忠想削弱節度使的職權,但他的削藩舉動又進一步激起了安祿山的疑心。雙方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大,到這時,一場叛亂已經不可避免了。
安祿山的智慧與失誤
天寶14年(西元755年),長安城內發生了一次祕密搜查行動。這次行動由宰相楊國忠授意,他首先派門客四處打聽,又派人搜查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宅邸,抓捕了他的兩位食客李超、安岱,叫人在御史臺將這兩人勒死。接著,楊國忠把安祿山安插在京城的親信貶出了長安。
楊國忠之所以這麼做,有幾個目的:一是為了動搖安祿山在首都的根基;二是尋找證據讓唐玄宗醒悟;三是激怒安祿山,讓他露出馬腳。
可惜的是,楊國忠的策劃並沒有讓唐玄宗醒悟,反而讓安祿山鐵定了心發動叛亂。他打出的名義就是誅殺皇帝身邊的奸臣楊國忠。聲名狼藉的楊國忠沒有想到,當安祿山打出這個招牌時,大部分人竟然拍手稱快,持觀望態度。
安祿山最初的計畫,是以獻馬的名義,派精兵護送馬匹到洛陽,一舉拿下洛陽之後,再進攻長安。這個計畫還沒有實施,就被河南尹達奚珣識破。隨後,安祿山又制訂了另一個更加可靠的戰略。
安祿山占據的土地是盧龍、范陽和河東三地,具體說來包括三部分:一是現在北京附近,二是北京以西的遼東地區,三是山西北部的大同地區。
與安祿山勢力範圍接壤的地區中,山西太原在唐軍手中,而黃河以西的河西地區,則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地盤。幸運的是,唐朝由於掌握了山西與河西,無意之間占有了戰略地理上的優勢。只要能夠守住山西太原及其以南地區,就把控了華北的屋脊,將叛軍壓縮在平原地帶,這一點決定了後來的戰局。
在河北地區,安祿山由於是河北採訪處置使,也擁有著較強的控制力。但在河北道所轄的25州,仍然由各州的民政長官控制,安祿山只有監察權。安祿山必須依靠自己的權威,先鎮住河北,才能鞏固北方基地。
綜合上述形勢,安祿山制訂了計畫,這個計畫一方面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戰略才能,另一方面又展現了他的不足。
安祿山的計畫可以分成幾個方面:第一,保住大本營;第二,由於出征的距離遙遠,要想獲勝,必須保證軍事補給線的暢通;第三,必須盡快破壞敵人的軍事補給線,讓敵人在財政上無法支持戰爭的消耗;第四,出其不意,迅速占領兩京,瓦解唐王朝的指揮中樞。
他對於「保護自己後勤」和「破壞敵人後勤」這兩方面的強調,尤其顯示出一個軍事家的智慧。針對上述四個目標,具體的計畫是:
第一,安祿山的大本營主要是大同、幽州、遼東一帶,三地又以幽州最為重要。而對幽州造成最大威脅的,是唐軍在太原的基地。從太原到幽州,中間只隔著一座太行山。為此,安祿山一方面在太行山主要通道井陘布設了軍隊,防止太原唐軍從這裡過境;另一方面,派遣大同的軍隊進攻太原,期待攻克這座城市,徹底保證側翼的安全。
第二,安祿山的基地是幽州,要進攻的第一目標是洛陽。從幽州到洛陽最重要的通道是隋煬帝開通的運河永濟渠。為了保證這條運河的安全,安祿山在運河沿線設下了重兵進行防守。
第三,在唐代,首都長安實際上已經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唐代的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了江淮一帶,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雖然在秦漢時期是巨大的糧倉,可到了唐代,關中的產量已經無法供應龐大的首都人口,只能依靠從江淮地區轉運糧食來維持首都的消耗。
從江淮轉運糧食到首都,有一條主要通道和一條次要通道。主要通道是從淮河通黃河的通濟渠(大運河),一旦通濟渠被截斷,長安的糧食就會立刻陷入緊張。次要通道則是利用長江將物資轉運到武漢地區,在武漢轉入漢江,經過襄陽地區,最後到達陝西漢中,再從漢中走陸路,翻越秦嶺,到達長安。次要道路需要經過陳倉道或者褒斜道,都是古代重要的通道,卻並不好走,在翻越秦嶺時必須放棄水路而走陸路,所以並不經常使用,只是作為應急道路。
安祿山為了掐斷首都長安的糧食供應,在進入黃河流域後,就派人出發去攻占江淮,以切斷主要通道;同時又向襄陽進軍,以封鎖次要道路。如果這兩條通道得以封鎖,時間持續久一點兒,長安可以不戰而潰。
第四,當軍隊到達黃河後,打閃擊戰,盡快攻克洛陽和長安。
但百密一疏,安祿山作為軍事家又是不合格的,他雖然制訂了複雜的計畫,卻輕視了一點:山西。之前,不管是後漢光武帝還是劉淵和石勒,他們在打擊洛陽之前,都必須首先考慮山西。由於山西地處高原,不先拿下或者結盟山西,當進攻洛陽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從山西發動的側翼進攻。
安祿山必須考慮先拿下山西的太原盆地、長治盆地和臨汾盆地,才能夠封鎖住側翼進攻線,否則,即便攻下了洛陽,唐軍只要仍然控制著山西,就隨時可以從高處調兵打擊叛軍。
安祿山並非不重視山西,只是由於最初的進攻過於順利,起兵不到一個月,就已經過了黃河向東都洛陽進逼。當進攻東都迫在眉睫時,山西問題被擱置了。
山西被擱置引起的問題暫時不會顯現,但時間長了,叛軍始終在反「L」形的平原內活動,隨時被山西壓迫,這時想起來當初的決策,才會發現失誤有多大。
叛軍進攻洛陽時,唐玄宗倉促任命了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前往東都招兵。封常清飛馳到洛陽,緊急招兵六萬人,出發前往虎牢關。安祿山已經攻克了滎陽。在兩軍對峙中,由於封常清的士兵沒有經過訓練,缺乏戰鬥力,被安祿山擊潰。當年12月12日,安祿山占領了洛陽。
洛陽的占領達成了一個重大目標:長安的交通命脈被切斷了。洛陽控制了從江淮地區到長安的水路,這也是唐代最主要的糧食運輸道路(也就是長安、江淮兩條交通道的那條主道)。洛陽一失守,長安就陷入了恐慌之中,道路被封鎖後,時間長了,必然會導致物資和糧食的匱乏。
封常清撤退到陝州,與唐玄宗倉促任命的副元帥高仙芝會和,兩人商議退守潼關,憑藉天險阻擋安祿山進攻長安。高仙芝與封常清都是唐代名將,在唐代邊關征戰多年。特別是高仙芝,近代英國探險家奧萊爾.斯坦因(Aurel Stein)在中亞探險時,曾經探訪了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境內一系列的高山峽谷。這些峽谷在一千多年前,曾經被中國將軍高仙芝征服。高仙芝曾率軍從現在的新疆西南部出發,進入喀喇崑崙山的崇山峻嶺之中,完成奇襲,征服了小勃律,即便是現代人借助現代機械,仍然很難到達。
高仙芝與封常清退守潼關是個軍事上非常正確的決定,一方面,可將安祿山關閉在從洛陽到幽州的低地上;另一方面從側翼襲擊他,在正面戰場卻暫時不與他作戰,以免他攻破了戰線進入長安。
但固守的做法在政治上卻很難被採納。一方面,由於安祿山斷絕了長安的糧食運輸線,皇帝擔心長安會缺乏糧食,希望能夠盡快打通交通線;另一方面,宮廷內鬥使得更多的人質疑將軍們堅守不戰的做法。
大宦官、監軍使邊令誠利用了這種質疑,乘機上告皇帝要求誅殺兩位將領。唐玄宗竟然批准了這個請求。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亡顯示了唐軍的混亂與皇帝的昏庸。
但就在這時,安祿山卻遇到了第一次轉捩點:他的好運似乎就要結束了。
唐軍的關門打狗戰略
就在安祿山制定策略進攻兩京,並破壞了中央政府的經濟交通動脈時,唐軍也逐漸適應了戰爭的特殊時期。局部反攻的時候到來了。
反攻的最關鍵地點就在安祿山忽視的山西太原。雖然安祿山也試圖從大同出兵進占太原,甚至派人渡黃河打擊位於陝北和寧夏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但由於戰略沒有落實,真正將山西利用起來的,反而是唐軍將領郭子儀。
郭子儀一面組織人馬擊敗了來犯的敵人,另一面派遣了大將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出兵向大同反攻,占領了中途的馬邑、雁門一帶。雖然大同仍然掌握在叛軍手中,但馬邑和雁門卻有一條路通往太原,這樣,郭子儀就掌握了從朔方到太原的關鍵性道路。唐軍源源不斷的透過這條路支援太原,再從太原出發,通過井陘進入河北地區騷擾安祿山。安祿山的後院開始受到威脅,他千方百計確保的交通線和後勤線不再穩固。
當郭子儀從山西高處打破了叛軍的戰略意圖時,河北也有了抵抗。在河北率先起事的是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
顏氏兄弟都在河北道任職,顏杲卿擔任常山(現河北省正定)太守,顏真卿擔任平原(現山東省平原)太守,本來都受安祿山節制。特別是顏杲卿所在的常山,就在井陘口的東側,與太原隔太行山相對,是安祿山阻擊太原的前線。
安祿山叛亂後,率軍從河北掠過,南下進攻洛陽,在背後的顏氏兄弟則先後起兵效忠唐朝。在二顏的鼓動下,河北各郡紛紛響應。
河北25個州郡中,一共有17個郡反正(按:敵對的一方向我方投降)歸唐,真正鐵心效忠安祿山的只有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等少數幾個郡。到這時,形勢開始對唐朝有利。
為了對付二顏在河北的起兵,安祿山派大將史思明從北方趕來,加入了混戰。顏杲卿戰敗被殺,顏真卿繼續抵抗。
當河北戰局再次向安祿山傾斜時,唐玄宗派李光弼出井陘,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地區,加入戰團,擊敗了史思明。山西的戰略地位再次得以顯現。
李光弼出兵後,安祿山在河北的困境並沒有出現根本變化。
河北大亂時,南方也並沒有按照安祿山的戰略順利進行。按照計畫,一旦占領了東都洛陽,叛軍就要兵分三路:一路向西攻打長安;一路向東南方向進攻,經過淮河到達長江,占領江淮地區的大糧倉,徹底破壞唐代的軍事財政系統;另一路則向西南進攻南陽盆地、襄陽和荊州,奪取長江中游。
但這三路的進軍都遭到了抵抗。在西路,唐玄宗雖然殺掉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卻又任命了另一位邊關悍將哥舒翰擔任守將。哥舒翰同樣繼承了高仙芝的戰略,在潼關堅守不戰,以消耗叛軍的銳氣。
在叛軍截斷了大運河到黃河的物資運輸線之後,唐王朝匆忙間搭建了另一條物資運輸線(也就是原南北交通的次要道路),沿長江而上,到達武漢,再轉漢江,過襄陽,沿著漢江進入陝西漢中地區,再從漢中走陸路送往長安。這條路雖然非常繞道而行,卻避開了叛軍占領地界,讓唐王朝勉強可以維持戰爭財政需求。
要想截斷這條新的運輸線,必須向西南進攻南陽、襄陽,從襄陽斷掉唐朝的運輸船隊。安祿山第三路軍正是要攻打襄陽。
叛軍到來後,南陽太守魯炅(升職為南陽節度使)率軍北上葉縣,抵抗兩個月後退守南陽,在南陽又抵抗了整整一年,隨後棄南陽保襄陽。這種有計畫的抵抗和撤退,始終沒有讓叛軍摧毀襄陽的運輸線。而在東南,安祿山的軍隊在小城雍丘(現河南省杞縣)和睢陽(現河南省商丘)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雍丘令張巡和睢陽太守許遠堅決阻止敵人南進,一共抵抗了21個月,直到叛軍勢頭過去,已經無力南侵,才告淪陷。
到這時,安祿山的軍隊正式被限制在一片廣大的反「L」形平原地帶:從現在的北京向南,抵達華北平原,但在「南陽——許昌——睢陽」一線被唐軍阻止,無法繼續南進;在西面則被阻於潼關;他雖然占領了山西北部的大同,但在以太原為中心的山區直到黃河北岸,也就是所謂華北屋脊地帶,仍然由唐軍占領。
唐軍戰略也已經成型,可以歸結為「關門打狗」戰略:把安祿山逼在一條狹長的平原通道內,將四周的門封死,你打一下我打一下,讓他四處亂竄直到最終被消滅。
唐軍的戰略,是幾員大將不經意間配合的結果:哥舒翰負責關上潼關的門,李光弼負責騷擾安祿山的北方基地,同時,郭子儀則開始在太原囤積軍隊,準備從上黨地區南下黃河,進攻安祿山占領的洛陽,完成對他最後的擊破。
但就在這最緊急的關頭,由於宰相楊國忠的私心,他逼迫潼關的哥舒翰出戰,被安祿山乘機利用,攻破了潼關,衝破了唐軍設下的「牢籠」,形勢瞬間直下。
馬嵬坡之變:玄宗聲威掃地,楊貴妃香消玉殞
潼關失陷的當天,消息已經傳到了長安。一天後,宰相楊國忠提議西逃四川。第三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議,所有的人驚慌失措,卻無人提供對策。第三天晚上,大量的官員開始逃亡,到了第四天上朝時,剩下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第四天晚上,皇帝也開始做逃跑的準備。第五天一早,唐玄宗帶著皇子、皇孫、妃子、近臣踏上了逃亡之路。
在長安西面的馬嵬坡,跟隨皇帝的將士發動叛亂,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且逼迫皇帝絞殺了楊貴妃。
將士們希望皇帝不要進入四川,因為四川是偏安一隅的地方,一旦去了四川,就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權。唐朝即便沒有完全滅亡,也會變成一個龜縮在四川的小政權。
安祿山雖然攻入了關中平原,但關中四周的險要(除了潼關之外)都還掌握在唐軍手中,皇帝並沒有喪失希望。特別是在北方,以靈武和太原為中心,已經是反擊安祿山的核心,隨時打擊敵人的側翼。
靈武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地界,他是唐軍最堅強的後盾。如果皇帝能夠撤向靈武,無疑是對唐軍的一大鼓舞。但灰心喪氣的唐玄宗沒有接受這個提議,撤向了四川的大後方。他的兒子李亨決定留在北方,與父親分道揚鑣後,前往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肅宗前期,是唐王朝最艱難的時期。潼關的失守,導致殲敵的大好形勢瞬間反轉。郭子儀和李光弼被迫離開了河北,撤回到太原和朔方。在河北一直抵抗的顏真卿等人被迫轉移,將整個河北留給了叛軍。安祿山占據了長安後,獲得了兩京的控制權。
安祿山占據了華北和關中,唐朝控制的領土變得七零八落。西北的朔方和太原是主要的軍事集結地區,但這個地區卻缺產糧食,必須從外界運糧救濟。江南、江淮、江漢和四川地區雖然有糧食,但運河交通線被敵人破壞後,如何把這些糧食運到北方,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江南地區,唐朝的宗室永王李璘也發動了叛亂。由於南方的租稅糧食大都囤積在江陵(現湖北省荊州)一帶,駐紮在這裡的永王決定自立門戶,不再聽從北方唐肅宗的領導,想在這裡建立一個新的南方政權。
永王沿江東下,直取江東。為了對付永王,唐政府不得不繼續分權,新設立了幾個節度使,讓高適擔任淮南節度使、來瑱擔任淮西節度使、韋陟擔任江東節度使,由他們鎮壓永王李璘。節度使的隨意設置,讓唐王朝變得更加支離破碎,為未來的藩鎮割據打下了基礎。所幸的是,唐朝危急的時刻,安祿山也犯了錯誤。
占據長安之後,他本應該繼續以長安和洛陽為基地,迅速平定關中周邊的關塞以及山西南部,如果能夠有效控制北方的制高點,就形成了有效占領,唐朝覆亡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但安祿山此刻卻出現了戰略空白期,除了繼續向江淮和江漢用兵之外,在關中卻缺乏合理的戰略,導致叛軍盤踞在長安不知所措。出了長安不遠,就已不在叛軍的控制之中。
長安西面的扶風地區(現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本來是長安的側翼,仍然掌握在唐軍的手中。唐軍利用扶風、寶雞地區,形成一條新的通道,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
這條通道是這樣的:江南和江漢的糧食彙集在荊州、襄陽一帶,沿著漢江到達漢中地區,再從漢中地區向北翻越秦嶺,繞過長安,從西面直達寶雞一帶,再繼續北上,經過固原送往北方前線。這條路雖然極其繞路,卻勉強解決了唐軍的後勤問題,使得肅宗能夠繼續領導將軍們抵抗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