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碰到要收服務費的店家,通常都會有服務生到桌邊幫忙點餐,若餐點有問題也能當場詢問。但最近去吃了一家小店,第一次遇到要客人自己用手機掃碼點餐,卻還要收 10% 服務費的情況。
唯一能稱作「服務」的,大概只有煲仔飯上桌時,服務生會幫忙拌一拌——但若不是點煲仔飯的餐點,也同樣得付這筆費用。讓人感覺,「服務費」在台灣漸漸成了一種變相漲價的手段。
如果店家直接把這 10% 加在餐點價格裡,其實還可以接受;但當服務費被獨立列出,卻沒有提供相對應的服務時,就讓人難以心服。畢竟,任何消費只要「付了錢卻沒得到該有的商品或服務」,顧客心裡自然會有怨言。
就像去髮廊,價目表上寫著「剪+洗800」,顧客很開心得進去了,結果那個「洗」只是用清水隨便沖一沖而已;若剪髮技術又不特別出色,下次顧客還會再上門嗎?
對我而言,最令人詬病的,是那些把服務費獨立出來收,卻沒有提供實質服務、也不會主動說明,甚至只在菜單角落以小字標註要收服務費。如果這 10% 是直接反映在餐點價格中,反而比較能讓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