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下集》,承接上一篇:「Quinny Buzz 現身」,歡迎繼續觀賞!

話說這台 Quinny Buzz 是六個月以上的 Baby 才能乘坐的~
那是因為它是一台「坐著用」的手推車~
雖然它能躺平,不過那個「躺平」仍然是「坐著躺」~
那麼,對於未足六個月,根本還不懂得「坐」的寶寶來說,又該怎麼辦呢?!
Quinny 很聰明,它和安全提籃大廠 Maxi-Cosi 橫向合作
將自家推車設計成可以和 Maxi-Cosi 安全提籃100%整合~
註:
安全提籃就是寶寶的安全汽車座椅~
使用安全提籃有個最大的用途當然是「安全」,
它在車上就是可以結合安全帶,提供寶寶最佳的保護性~
另外還有一個實用的好處,就是當寶寶在車上睡著時,
可以直接將提籃提進家中,而不用吵醒寶寶~
或是先將寶寶放在提籃中哄睡,再提上車子出發~
這樣就不用讓寶寶在家中、車上抱過來、抱過去,徒增困擾~

怪獸為丁噹寶貝買的提籃是這一款:Maxi-Cosi 頂級款的提籃~
嗯~紅色的夠亮眼~

安全提籃和推車合體後的帥勁~

換個方向還是很帥~

安全提籃可輕易地透過兩側的扣鈕和推車分開,
然後用安全提籃的手把提上汽車後座安放~

Maxi-Cosi 的安全提籃都有隱藏式的遮陽簾~
可以輕易地從後蓋中拉出,然後勾住提把的小勾勾~

遮陽效果雖有限,但因為是隱藏式的,設計功力一流,值得加分~

從側面看,Maxi-Cosi 的品牌和 Quinny 的文字廠標相互輝映~

安全提籃裝上後,從前方看推車的樣子~

父母親看寶寶的視角~

Side Protection System,側邊保護系統~
說是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字型的海棉墊~

迷人的 Maxi-Cosi 廠標~

這就是 Side Protection System 的海棉墊~

安全提籃所提供的是 3 點式的安全帶~

第 1 和第 2 點扣是先合體後,才插入第 3 點的插鞘中~

合體前兩點分開的模樣~

灰色按鈕是用來釋放安全帶的~

座椅兩側各有一個鈕,同時按下即可釋放安全座椅~
因此可以輕手輕腳抬到車子上,而不用吵醒 Baby~

這是提籃後方的小小置物盒~

按下藍色安全帶卡鈕下方即可開啟~

可以放的東西不多,但是這個設計真的很貼心~

提籃側邊有圖示教導如何在車上與安全帶做結合~

接下來來看看拆下安全提籃後的 Quinny Buzz 裸車~
為什麼要看這個呢?!因為在實際的使用上,安全提籃是會經常拿下來的~
安全提籃拿下來之後,車子就會變成這個樣,
然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推車收折後的樣子~

從後面看,感覺機械設計很簡單的感覺~

右方紅色踏鈕採下後,後兩輪同時煞住~
左方灰色踏鈕踏下後,煞車就釋放了~

這是推車收折後的樣子~

從側邊看一下,其實收折後體積並不算大~
收折後之後如果要打開推車,是利用推車最關鍵的「氣壓式」設計,
只要輕輕地從後方黑色手把處向上提一下或踢一下,車子就會長高回來囉!

這是 Quinny Buzz 風行多年最自豪的氣壓設計~

這個插鞘就是用來讓 Maxi-Cosi 安全提籃結合的適配器~

兩邊適配器可以穩穩地將安全提籃固定在推車上,超穩固的~

Quinny Buzz 兩側把手上有各國語言的警語~

我只看得懂英文的~

把手上的 Quinny 廠標文字~

它的輪子是充氣式的,可以輕鬆自如地應付各種路面~

感覺工學設計並不難,聽說歐洲的推車真的是首重工學設計~
有位網友長年住在德國,據她說,歐洲的嬰兒手推車真的很重設計~
而通常大廠用心設計一款推車之後,通常是沿用十多年都不改設計的~
這和求新求變的東方設計性格就有很大的殊異了!

把手上的 Quinny 文字廠標

雖然我家小丁噹還沒出生,不過先借姪女 涵涵 來充當試乘的乘客~
然後有請怪獸的把拔來充當司機囉!
怪獸的把拔身高大約170cm,讀者可以自行觀察比例~

躺在提籃裡,感覺涵涵似乎超舒服的~
三點式安全帶看起來也頗妥當的~

走在鄉間小路上,鄉下還真的是很難得見到這台推車~

帶涵涵到旁邊田裡去看馬~

涵涵大姐,舒服吧!這可是丁噹弟弟未來的座駕啊

後面來一張,推車裡的寶寶是面向著推車的人~~

安全提籃附了一堆歐盟的認證之類的,
看來這安全提籃真的頗受好評的~
後來發現有些配件被我忽略了,想重拍,外面天色又已暗了~
所以只好到樓上換個場景,用閃光燈補拍囉!

這是推車後方的包包,逛街時應該很好用,可以收納一些寶寶的東西~~
只是收車前最好要先拿下包包,要不然收車時它會和地面 Kiss ~

裝上包包後的後視圖,還是很乾淨俐落~

如果加上下方的網籃,外出逛街時的置物空間就更理想了~

這就是它的購物網籃近視圖~

裝上後方置物袋和下方網籃後的模樣~

最後一張圖片,我來補充介紹 Quinny Buzz 的五點式安全帶~
五點扣住,寶寶就是插翅也難飛.......................( -_-" )我在說啥?!
怪獸發現,國內市面上販賣的手推車並不容易找到一台所謂最好的~
網路上有許多朋友推薦很多其他廠牌,當然也不乏 Aprica、Combi、Maclaren
不過怪獸發現,手推車真的是「有一好,沒兩好」......
整理大多數人的需求後發現,理想的手推車通常需要具備以下 10 大條件:
(1)外觀與構造:外觀通常分為日系和歐系。
日系的較窄小,但頭部的保護設計較佳。
歐系的較寬敞,常見跑車型的車,且許多還真的是名車廠的設計師跨刀設計的。
但不管是哪一種設計款,都應該以構造簡單為重,
因為構造複雜的推車,通常也就代表故障率高~
(2)堅固與輕量:
關於堅固,通常「鋁合金材質」才能有一定品質,這點是歐系推車見長。
而輕量則是日系推車見長,但是塑膠感太重了;歐系重量則大多太重。
(3)輪子尺寸:
小輪子的推車,寶寶遇到崎嶇路面,那簡直是噩夢一場,必定震醒;
尤其是那顆小腦袋,就這樣「凍...凍...凍......」地一直震......想到就害怕~
大輪子的推車雖不致如履平地,但避震效果比小輪推車好上太多了~
而且使用充氣輪胎的避震效果更佳。
關於這一點,歐系推車狂勝日系推車,因為日系因為「輕量」、「收折」
這兩大罩門,無法做出大輪推車。
(4)座椅可雙向調整:
也就是寶寶座位可否調整成面對父母或背對父母。
(5)椅背調整:
椅背是否能調整出理想的角度,這對寶寶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寶寶最好要能夠躺平,關於這點是歐系推車比較見長。
日系車調整角度的方式有時只是靠一條帶子或是一塊布,並不是很 fine。
(6)有無前護欄:
日系一定有護欄,歐系的推車首重嬰兒的前視野,所以不一定有護欄。
(7)安全帶:
歐系的很注重,日系的較不注重,而是以護欄來補充功能。
(8)材質:
日、歐都很注重材質的開發,不過寶寶怕熱,聽說不管怎麼做,都無法保證透氣。
(9)收折:
這點可是傷透的各大車廠的設計師腦筋,因為這涉及美學工藝的領域了~
要做成好收折好攜帶,就得做輕量、窄小的設計,這一點日系車是完全勝出。
不過英國的 Maclaren 也不遑多讓,可稱為最理想的傘車~
歐系推車因為較寬敞,因此收折後的體積、重量仍然不親切~
不過歐系車通常設計的材質和收折方式是更具巧思的。
(10)安全提籃適配性:
一般來說,寶寶推車分為「6個月以下」和「6個月以上」
6個月以下的寶寶應使用安全提籃,其保護性才足夠~
6個月以下的寶寶要「帶出場」時,就需要考慮安全提籃和推車的適配性了~
提供大家做參考囉~
丁噹寶貝的保時捷 - Quinny Buzz 手推車介紹到此~
本文同時發布於 Qmi & Guaiso 部落格 的 這篇文章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