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k83 wrote:
您好!我相信大多數人...(恕刪)


同樣保額的人壽保險,台灣的保單費要比香港要高出許多。這是由于香港的保險市場發展成熟,投保用戶基數大,因此保險公司得以降低成本。

盡管香港的保險產品具備相當吸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香港居民的外地人在香港購買保險時,所能挑選的產品類別以及享受的保障是無法和香港本地居民對等的。

比如同樣一份終生醫療保險計劃,如果是香港居民,將額外享有附加額外醫療計劃,即對超出該保障計劃的應付金額額外做出80%的賠償,非香港居民的外地人則沒有該項額外保障。(現在有沒有改變非常居香港的我們可能不太清楚,如果有的話,歡迎版大貼上法源依據讓大家安心)

另外在香港投保需要注意相關的風險:包括回報達不到預期、理賠時要適用香港法律以及匯率風險等。雖然部分香港保險公司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比台灣地區的保險公司高,但某些保單所需要支付的保險總額、收取的管理費用一般也比台灣的保險公司高;此外,由于發生理賠后必須要適用香港地區的法律,導致理賠過程費時費力;另外還要注意以港幣標價保單的匯率風險。

建議普羅大眾還是傾向于保護投保人的權益,再者,在本地就醫和理賠更為便利。

事實上,除了繳費外,因為保單受香港法律管轄,如果遇到理賠問題,也必須親赴香港。一般來説,目前重大疾病的賠付需指定醫院鑒定。如果在香港投保,很可能會被要求去香港鑒定。這對已經患病的被保險人來説,肯定是非常痛苦的。

此外,雙方因保單發生的糾紛必須由香港的法庭審理,可能還要請香港律師幫忙,因為台灣與香港的法律在措辭、具體條款等很多方面都不一樣。而且,訴訟所需的材料也和台灣不同,台灣居民必須致電保險公司或保監處諮詢具體的索賠手續

台灣保險業有保險安定基金。如果有保險公司依法破産,其有效資産又無法賠償所有保單損失時,這筆保障基金就會啟動或被政府及他家業者接手。因此,在台灣買保險很保險,也許保費比不上境外划算(但請考慮匯率)

但如果在境外購買,一旦出現金融危機,保險公司破産,投保人可能血本無歸,更不用説保險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根據香港保險法規,在保險公司出現償付能力不足被合法破産後,有關部門將對其進行清盤,投保人可以通過登記債權獲得一定補償。但是,如果投保人在外地,就可能因消息不靈通,沒有及時到香港登記債權而導致利益受損。(這部分如果有錯誤,請貼上法源依據好釐清大眾的迷思,謝謝版大無私的分享)

建議版大在分享好消息的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大家一些風險需注意。如果一昧的只看到好的地方,卻忽略了黑暗面,怕造成更多人在無意間對美好的幻滅。
我微笑,世界因此燦爛。
感謝您的見解以及給我說明的機會,從金融管理的角度上來看,香港與台灣對保險公司的監管可以說是完全不同。首先,台灣對保險公司的監管數據是看資本適足率,需達200%。從數字上看來,看似很嚴格,如果真的看透資本適足率的定義會發現,根本沒有監控到保險公司的償還能力,因為所有數值都只跟資本與資產有關,完全不管他的待償還金額有多大!香港大多數的保險公司的賠償支付能力過300%,相對於此就知道錢放哪裡會比較保險。
另外,香港的主管機關叫做:保險業監管處 (http://www.oci.gov.hk/),在網頁內直接了當的說明香港保監處對於保險公司的監管原則是:
所有經營一般業務的保險公司須在香港維持一定的資產,數額不少於其香港一般業務凈負債的80%及因應該業務而適用的償付準備金的總和。
也就是說,設立在香港的保險公司至少有法律所規定的 80% 以上的償債能力;所以當保險公司要倒時,至少都還有 80% 以上的償債能力,而且 保戶的優先求償權力是在其他金融機構之前的。

您所提到的附加額外醫療計畫是要另加保費的,目前沒有開放給外地購買。其他推出的幾個計畫都是針對全球性的,保障方面並無香港本地人或外地人的區別。保單幣別可以選擇美金、港幣、人民幣,近日人民幣大幅貶值,更加速了大陸人到香港投保的意願,

至於理賠,一般是投保人報案理賠,理賠過程中投保人不用親赴香港,只需郵寄認可醫院(台灣醫院基本都認可)的診斷書、醫療費發票等憑證即可。若遇有爭議或糾紛適用於香港法律,由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進行處理,這是免費服務,審理金額在80萬港幣以下的案件,若超過金額的確是會有境外訴訟情事發生,但這與台灣一樣,上到法庭必定也是要自請律師。相信一般大眾不會常上法院,對於台灣的訴訟程序跟文件準備也不是這麼清楚,也都是請教專業,相同狀況移到香港,除了英文、粵語,現在香港的律師樓乃至顧問公司都會普通話,這讓我想到之前金管會下令富o金扣香港雷曼公司聯貸利息一億多元,香港也是跨海到台灣訴訟,最後判決是台灣方面要連本帶利包括訴訟費用2.89億要賠償給香港。由此可見跨海訴訟沒有一定是在地穩贏,法律是會保護善意的第三者。

購買保險就是轉嫁風險的過程,就險種而言,壽險、重疾險、儲蓄投資分紅類的險種比較適宜選擇到香港購買,因為這類險種的有效期限長,理賠頻率不會太高,分紅險也是注重收益的投資者可以考慮的。不過,普通的醫療報銷險或者意外傷害險還是可以留在原住居地購買。作為保險代理,我所說的可能都會被冠上以業務利益出發,但身為台灣人,台灣人保險觀念本來就很好,是應該讓大眾覺醒我們的選擇可以更多更好,哪怕只是少部分人看到。謝謝!
myhk83 wrote:
感謝您的見解以及給我...(恕刪)


買保險是為分散風險,但若是買到未經合法立案公司的保單,反而會買進一堆風險。

為保障消費者權益,立法院會在(一○○)年六月十四日三讀通過「保險法一六七之一」條修正案,對保險業者銷售未經主管機關審核通過的境外保單(俗稱地下保單)的規範更加嚴格。

保險法原規定,經營或介紹地下保單處九十萬元以上、四五○萬元以下罰緩,而且沒有刑責;修法後改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百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也就是說,境外保單完全不受台灣政府的保護範圍內,一個不被國家所保護的契約,即使打跨國官司贏了,機會也相當渺茫吧?輸了反而像是正常,畢竟訴訟跟費率什麼的,一切依照香港法規辦事。對於不懂法的普羅大眾來說,無疑是霧裡看花。

即使有「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進行處理,這是免費服務,審理金額在80萬港幣以下的案件,若超過金額的確是會有境外訴訟情事發生,但這與台灣一樣,上到法庭必定也是要自請律師。」

那請問如果審理金額在八十萬港幣以上的案件,也是民眾自行請香港律師出席嗎?自己不用到場?假設審理金額在八十萬港幣以下,民眾也是自行辦理?是否也有免費諮詢專業可以跨海救援?

境外保單在低保費、高報酬的誘因下,的確吸引不少人到海外投保。先前國人平均保額約六四.五一萬元,保費平均二十.九七萬,保障只有保費的三倍多,相形之下,境外保單保費較國內同型保單便宜三十%,極具吸引力。

此外,境外分紅保單及投資型保單的報酬率都較國內保單優異,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沒有主管機關保障,仍有許多人甘冒風險購買境外保單的原因。

但是發行這些保單的業者均在國外,若發生銷售或理賠糾紛,往往因主管機關無管轄權而投訴無門。即使有免費諮詢專線,但發生事故的當下,在隔空甚至跨海交涉的過程中,模糊地帶太多,請問保戶的權益跟保障在哪?單就香港政府?那豈不是另類版的「孤兒保單」?

引用財經雜誌的一段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高獲利就伴隨高風險。境外保單因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沒有在台合法立案,因此若衍生糾紛,政府不但使不上力,消費者更是求助無門。

民眾雖然可以尋求現代保險消費者服務中心協助,顧問也只能從密密麻麻的英文中找到該公司香港客服中心電話,致電對方卻得到查無蕭先生投保資料的答案,推測二期共一萬五千美元的「保費」,可能早已被中間的模糊地帶給併吞。

雖然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但因地下保單並不合法,許多苦主也只能啞巴吃黃蓮,不敢把問題檯面化。金管會委員林建智表示,主管機關沒有相關糾紛的統計數據,原因在於就算消費者受騙上當,也不敢向金管會申訴,每年接獲的檢舉案件寥寥可數。 」


很多人剛開始買保險可能是因為人際關係,但隨著年紀漸長,買商品會重視未來的保值性或退休後的資金運用需求。購買境外基金或保單,成為整體財務規劃的一部分。

台灣人的保險觀念近年來持續進步,其實大家也並不是不知道購買境外保單的風險,只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下,創造更高的資金運用效率,因此除了高資產、高知識分子外,一般民眾也會購買境外保單。

但就怕業務員或中介者為銷售境外保單,會隱藏許多資訊,且購買境外保單的民眾,往往因為自恃看得懂英文而忽略專業領域上的差異,而犯了輕忽風險的錯誤。台灣人最常買的是香港的境外保單。境外保單的優點是保費便宜,比台灣便宜很多,但境外保單的缺點是一般民眾最好考慮若有糾紛是否有訴訟能力,以香港的境外保單來說,若要打官司,要面對的是香港的保監會。保單資訊雖然有中英文版,但仍以英文版為主,未來領錢要有香港銀行的帳戶,要思考是否能得到長久服務。

其實境外保單保費低、報酬高,只是因為比較基礎不同而產生的錯覺。銷售境外保單的人員往往以錯誤的比較基礎誘導民眾。以往境外保單的死亡保障確實較台灣保單便宜,但在投資型保單開放後,二者死亡保費的差異並不大。

至於國人平均保費較高、保額較低。那是因為民眾購買保單的需求仍以儲蓄為主,十萬元保費可能只買到十萬元保額,其中有九十%的保費是儲蓄,只有十%是買保障,相形之下會覺得保費太貴,其實是比較基礎錯誤。

因為境外保單不受國內法令規範,業務員提供的商品介紹往往標榜投資酬報率十五%甚至二十%,而合法投資型保單即使DM也必須受法令規範,預設的投報率最高只能寫到九%,若出現負值亦要誠實揭露。這兩個假設投報率再以複利三、四十年計算,投資績效的差異當然非常可觀。

然而境外保單沒有主管機關把關,加上資訊不透明,投資績效好比紙上富貴,保戶也容易被誤導。

購買境外保單爭議多,特別是許多高資產族,為了獲得高額利潤,不惜花大錢購買。銷售境外保單的業者因為利之所趨,打著低成本、高獲利的名義推銷高額保單,實際上往往只是為了什麼?不得而知。

消費者表面上以較低的價格購買,一旦保單出現問題,打國際訴訟的成本早就吞噬獲利空間。

一分錢一分貨,就像水貨不能與提供保固的公司貨相提並論。買保險重視的是後續服務,販賣境外保單的保險公司在台灣沒有營業據點,相對就無法提供保戶優質服務。

境外保單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商品費率較為優惠,除了將較高的死差益與利差益折算在保費上,業者還可省下設立營運據點衍生的大筆營業費用,而且母國的監理政策愈寬鬆,保險公司的營運成本就愈低,但也表示消費者的權益愈不受保障。 (以上不一定代表香港法律不嚴謹,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大多對於國外法律還是有不清楚的地方,這些是一般民眾會害怕的原因之一吧。)

境外保單多以投資為目的,從發行公司到連結的標的都在國外,台灣法令無管轄權,保單到期後消費者是否能獲得應有的權益值得考慮,購買前一定要三思。

而且,境外保單未經我國主管機關認可,申報所得稅時無法列舉扣除,換言之,所繳保險費不能抵扣每年二萬四千元的綜所稅免稅額。

若是買醫療險申請理賠,還要打電話到香港,就算用郵寄醫療證明過去,也要好幾天。這些都是消費者應該謹慎思考的。香港的保單支付幣別多是港幣或美元。如果不是在香港生活或工作,並不建議購買境外保單。

醫療險這種「小金額」建議在本地購買,但「大金額」的壽險、重疾險、儲蓄投資分紅類的險種雖然有效期限長,理賠頻率不會太高,若一但發生請領狀況時,應該會更讓人注重相關權益吧?畢竟蚊子再小也是肉。

此外,境外保單的公司在國內沒有營業據點(現在有合法的據點了嗎?),未來保戶申請理賠或辦理保險契約內容變更如果要到國外才能完成手續,不但曠日費時又勞民傷財。因此,就要保人的總投入成本而言,是否較購買國內合法保險公司的保單為低,實在有待商榷。(還是任何手續都能透過書信寄送?如果理賠收據或證明等包裹文件在跨國運送中遺失,該如何是好?民眾自己打電話到香港詢問嗎?)

記得台灣最嚴重的境外保單糾紛發生在多年前,一群購買英國誠美(CMI)保險公司保單的保戶,因不滿CMI以保單獲利低於六.五%為由,要求保戶補繳保費、降低保額、或縮短原契約期限而走上街頭。

當時主管機關只無奈的表示愛莫能助,並呼籲消費者不要購買境外保單,隨著受害人數增加,政府才提議修法嚴懲銷售境外保單業者,除了核處罰鍰,還要課以刑責。

禁止境外保單在國內銷售,是世界各國的趨勢。因境外保單涉及「設計保單」和「賣保單」二個層面,考量設計保單的保險公司都在國外,國內主管機關無管轄權。發生糾紛時,第一時間保戶該如何自處?有專人幫忙協尋?還是只能被動式的打跨海免付費電話諮詢?

在此,還是建議有心想要購買境外保單或本地保單的大家們,還是要有一些注意自身權益的基本意識。建議民眾不論買任何保險都應保留相關資訊,包括商品DM、公開說明會介紹、業務員名片等,萬一有需要時在舉證上都可以構成要件,以達到自保的效果。
我微笑,世界因此燦爛。
謝謝您善意提醒,也感謝您點出了境外保單的優勢以及疑慮,我先說明我沒有境外銷售保單,請不要模糊了我一開始的出發點,因為這在香港也是不允許的,不用說台灣的刑責,香港的刑責是比台灣更加嚴苛。我在台灣曾經也是勞工階層,知道辛苦點滴存下來的都是血汗錢,我只是提供一個思考方向,是讓各位知道有海外的選擇,若要說所有保單都要在當地立案的話,那台灣的OIU保單是否有在中國立案?是否有在美國立案?美國人來台灣買保險是買到地下保單嗎?可以解讀為政府帶頭讓幾家拿到執照的公司公然販售地下保單嗎?


myhk83 wrote:
謝謝您善意提醒,也感...(恕刪)


版大多慮了~我並沒有影射您有銷售境外保單之嫌,只是針對您對境外保單的分享,有感而發而已。畢竟之前接觸到一些案子,一些非高資產族群的小老百姓一如平常的我們,因為資訊的不透明跟想多賺錢給家人的想法,辛苦的血汗錢因此一去不回。

所以在這邊,雖然感謝您提供不一樣的選擇給大家看見,但基於風險與道德的立場,還是建議要購買境外保單的朋友們再三多思良,慎之、慎之。

至於政府帶頭讓幾加拿到執照的公司販賣地下保單這句話,打上一個非常大的問號。都說是地下保單了,且政府強烈規範出業者販賣地下保單的後果跟刑責,台灣政府不至於自打嘴巴讓業者公然販賣地下保單吧?那刑法依據何在?法源依據何在?法之根源與其威信,蕩然無存!既然是不合法的東西,業者私下販售、鑽營其漏洞間模糊地帶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說句老實話,台灣的保險除非特別去研究過,不然不清楚自身保障權益的保護有許多人,更合談是天高皇帝遠、不受台灣政府所保護的境外契約?

另外外國人在台灣投保 OIU 保單要看他們自己國家對這類保單的處理方式,不可同台灣而定

外籍人士購買台灣保單,需要長期居住或是拿到身分證,一般來說保險公司都會針對外籍人士多有限至。至於您說的購買中國保單,這些可能就模糊了,畢竟本人並非中國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律法,或許大綱相似,但細節一定有所不同。

雖然民眾有選擇境外保單的權益,但也應該同時提醒他們在看到這些益處的時候,更別忽略其中的風險,不是嗎?誰也不想自己辛苦的血汗錢,就這樣不清不楚的吧?

若民眾在知道這樣高報酬又同時伴隨高風險的同時,願意並且接受這樣的可能發生的後果,那就尊重他們。

從不懷疑版大抱著佛心和大家分享好消息的喜悅之心,但更希望的是,給大家看到的不是單單的一面,而是更公正、公開且客觀的資訊。以上,與您分享,也和在看這篇回應的朋友們分享。

權益是自己的,風險也是自己承擔的,旁人給的再多都只是建議,決定的始終是自己。若能清楚明瞭的狀態下,接受並且承擔,大家皆大歡喜。
我微笑,世界因此燦爛。


請問能推薦幾個醫療險嗎?

另外,住院理賠的部分,如果不事在香港醫院就診,他們如何認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