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有個同學 下課聊天打球 放學後打電動
他的期中期末成績是全部滿百
還有另外一個同學 每天讀到半夜2點
他的成績是599 (六科只有一科考99)
這2個都是資優生等級 只是我比較佩服第一個
所以他在我們看的到的時候做了很多不是讀書的事
第二個因為看的出他花很多時間讀書 所以會覺得他成績高是相對正常
我記得我以前考某個國營考試
我考前一天也是在打電動
結果也是考上了
我從這件事回想起小時候我們的教育
其實覺得滿奇怪的
「別彈鋼琴了 多讀一點書 別畫畫了 多讀一點書」
這是我們學生時 不難聽到的話
讀書代表要放棄做其它的事 這是很奇怪的想法
讀書要好是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
而不是書讀不好 怪這怪那
不會或沒心讀書 整天坐在書桌前 成績也是起不來
mob-k wrote:
1. 成績跟成就是兩件事,多的是成績好拿死薪水,成績不好的賺大錢的例子
2. 越不會念書的父母,越容易用盡各種極端方式逼小孩念書(家裡沒電視之類),通常都念不好
3. 小孩成長過程,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正面的思考和積極,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我父母就是不會念書,然後一直逼小孩念書的那種,
他們也不會去了解為什麼小孩成績不好,只會買一堆參考書叫你讀,
整天在那裡喊做工好累,做一些替代率高的工作,也不會去想去學新東西新技能,
現在讀大學管道那麼多,也不會想去讀讀看,我讀的是假日班大學,同學還有五六七十歲的...
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啊~我就不會讀書啊,做工好窮、好累,你要好好讀書。
法Q
小孩子會去模仿身邊的人,父母、同儕影響是最大的,
物以類聚,身邊朋友也都是這種人,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社交能力等於零,
進到職場處處碰壁,才開始學習待人處事,
模仿EQ高的同事怎麼控制情緒,模仿工作有效率的人怎麼做事,模仿如何與人應對進退,
再配合自己的個性綜合應用,現在在職場也混得不錯。
對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很反感,
我是建築科的,剛好我這年代電腦剛開始興起,
自己去弄了幾本程式語言的書來讀,發現我竟然都看得懂,
那時候才了解,其實我不是笨,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我喜歡批判和懷疑,老師只會填鴨,稍有意見就當你是來找碴的,
我的邏輯能力和理解力算不錯,程式對我來說正是發揮我專長的工具,
程式要達到同樣的結果,可能有上百千萬種達成的方式,
每當我完成一段工作,我都會去想,這是最佳解嗎?有沒有更好的解法?
每次的工作經驗使我都更往上、更精煉,
收入雖然不算高一個月七八萬也能餬口了。
還好當時沒有逼我自己讀書,我現在過得很開心。
讀書講求天分+努力,但起碼的天分都未達到,也只能這樣了,或許孩子的長處還未發現罷了
國小養成小孩讀書興趣,國中養成讀書習慣,高中才是真的要讀書的時候,
高中以前可以說是"看不出程度",所以說在看不出程度的時候,至少要中上程度這樣..
成績不可能決定一切,難道說所有名次後面都參加黑幫之類的?(其實後幾名跟最後一名差異不大)
依人口比例不可能,所以某樓別說笑,別用你自身狹隘的觀點,管你朋友、還是朋友的朋友

別忘了,沒有成績的時候,所有孩子都是一樣的,社會期待及氛圍會不會推了一把,是正義嗎?某樓
最後,其實只要小孩不要走偏,能平安快樂地長大就好,多多適時給予支持與鼓勵,
誰說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轟轟烈烈,很多時候 平淡才更是人們所追求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