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加一條安全帶"
開板的大哥,千萬別這麼做
不然結果會如何沒有人知道
事實上我都把嬰幼兒汽車輔具視為一個人
以人的角度來思考
這樣比較清楚如何使用

另外要看完讀完說明書再使用
才會讓坐椅真正發揮功用

不過話說回來
真的有些產品有多"那一條"(別想歪歐!)
那一條事實上是由汽座延伸出來的

有些產品在頂端後部會多一條延伸安全帶
它就直接與頭枕下方的扣環相接拉緊
(像是OLD MAZDA 6就有這項配備)
目的在減少撞擊時頭部的G值
降低傷亡程度

另外早期制定ISO-FIX時發現固然兩點結合相當方便
但是欠缺第三點
往往會造成頭部晃動G值過大
最近第三點才有定案
有的是像上述一般多一條安全帶固定,有些是多一支輔助腳架來固定
這也是為什麼
ISO-FIX發展進十年來產品最近才漸漸多了起來

以上
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fishhuang wrote:
"真的有些產品有多"那一條"(別想歪歐!)(恕刪)


我猜是LATCH系統的第三點?
新ISO-FIX也有第三點了。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fishhuang wrote:
另外早期制定ISO-FIX時發現固然兩點結合相當方便
但是欠缺第三點
往往會造成頭部晃動G值過大
最近第三點才有定案
有的是像上述一般多一條安全帶固定,有些是多一支輔助腳架來固定
這也是為什麼
ISO-FIX發展進十年來產品最近才漸漸多了起來

第三點的功能主要是限制頭部位移量, 對撞擊時頭部瞬間G值幫助有限.
第三點亦可防止安全椅下潛, 下潛的安全椅會將下潛力能量蓄積在汽車座墊,
並在撞擊過程中再釋放回安全椅, 造成安全椅的反跳而產生二次衝擊.
台灣ISOFIX商品最近才開始多起來, 是主流市場被日系品牌掌控,
歐系產品在台灣銷售遲滯, 這方面資訊不活絡是必然的.

ISOFIX的第三點早在1997年就已百家爭鳴,
所以, 在標準確立前, 市面上已有二款支援第三點的產品,
分別是與BMW合作, 使用支撐腳的F品牌, 及與BENZ合作, 使用束帶的B品牌.
2004年2月, 歐盟第三點規範正式確立, 這兩大陣營也順理成章列入標準,
當時的日系產品還未有第三點的配置, 第三點的制定歐洲似乎早一些.
但B牌在R44委員會上運作似乎比較夠力, 拿到最有利的ISOFIX UNIVERSAL,
雖然日後B牌新產品棄暗投明, 放棄束帶, 也投入F牌陣營懷抱改用支撐腳,
但是B牌的ISOFIX UNIVERSAL讓車廠在新車設計時留了一個小盲腸,
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歐洲目前已在研議更新, 更真實, 更詳盡, 更嚴苛的安全座椅規範,
取代現有的ECE R44安全規範 ................... ( 咦~ 日本2012年才要實施歐規R44耶~!? ),
相信在3~5年後, 小寶寶能有更安全, 保護力更佳的歐系安全座椅可使用.
我是多加了這一條啦~ 前面成長型直接使用汽車安全帶,五點式的已經太短了。

飛出去。

要不然怕整張椅子連人一起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看到很用心的爸爸喔!

不過一點想法供參考:
嗯嗯...15kg小孩於測試撞擊時的安全帶拉力瞬間可能就超過600kg了
(據經驗:肩帶於測試時瞬間拉力可以讓塑膠跟安全帶摩擦發生有融化的細微屑屑,足見其力量之大!)
雖然這條安全帶僅承受椅背力量,安全帶是可以,但是塑膠扣具?

如果撞擊時椅背跟著往前移動其實是ok的,因為車用安全帶也是會拉住這部份的衝力。如果撞擊時小孩先往前移動,椅背沒移動,位於肩膀的安全帶導環反而形成夾角有礙車子安全帶在拉緊的直線距離,會有不好的潛藏偏向力量,如果...如果...在達到臨界點,這條安全帶有斷裂的話,反而造成另一次衝擊力打在小孩背上喔。

建議跟著安全座椅的使用標準方式,畢竟安全座椅有測試,只要您的安裝使用是跟測試的情況一樣(或是接近)就能達到預設的安全性標準值。
外加的裝置反而倒置無法預期的突發狀況。


還有,台灣法規是:
12歲以前都要坐後面座位繫上安全帶。(除非特別情況,不能坐前面喔。)
4歲以前一定都要坐後面,且乘坐安全座椅繫上安全帶,
1歲以前一定都要坐後面,且乘坐安全座椅繫上安全帶,還有座椅要反向安裝。

ben. wrote:
如果撞擊時椅背跟著往前移動其實是ok的,因為車用安全帶也是會拉住這部份的衝力。如果撞擊時小孩先往前移動,椅背沒移動,位於肩膀的安全帶導環反而形成夾角有礙車子安全帶在拉緊的直線距離,會有不好的潛藏偏向力量,如果...如果...在達到臨界點,這條安全帶有斷裂的話,反而造成另一次衝擊力打在小孩背上喔。
...(恕刪)


這位大哥您的分析很有道理
我會好好思考
我前座安全帶還有預縮,也要把這考慮進去..........
目的之一其實是把PrimLong固定好,這張難固定是有名的

難怪15-36kg isofix成長型也都沒設第三點。

至於前後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阿~
我們家三個都願意坐汽座,已經乖到爆了。
Renault Grand Espace IV 2.0T MB W204 C200K Estate

autothenia wrote:

第三點的功能主要是限制頭部位移量, 對撞擊時頭部瞬間G值幫助有限.(恕刪)


小弟不是吃這行飯的,而您在這業界相信更能提供關於兒童輔具的撞擊資料,但是小弟不懂的是,因為ISO-FIX的當初兩點設計與兒童座椅接合處形成一個類似轉軸的關係,而下方的汽車座椅則提供緩衝吸收撞擊時的力量,但是因為泡棉的緩衝遇到較大的撞擊時就可能就會位移較大,但是兒童座椅就是希望能牢牢固定於安全帶上,當撞擊發生時靠車上的安全帶拉住安全座椅,雖然多少安全帶與兒童座椅還是會向前位移,但頭部向前後瞬間拉回的瞬間G值應當能降低於安全範圍內,若只靠兩點的ISO-FIX因為向下的汽車座椅緩衝不夠,兒童座椅向前位移的距離更長,當時間與距離拉長,也造成脖子的甩動過大,相信當安全帶作用時瞬間拉回的瞬間G值應當更大才是,關於這點還請autothenia
兄提供資料,來探討究竟瞬間G值與ISO-FIX第三點的關係?

autothenia wrote:

第三點亦可防止安全椅下潛, 下潛的安全椅會將下潛力能量蓄積在汽車座墊,
並在撞擊過程中再釋放回安全椅, 造成安全椅的反跳而產生二次衝擊.
(恕刪)

Britax這項產品的設計上反而將座椅視為一個緩衝避震的重要元素,將原本向前的力量拉向下方的座椅,行成緩衝,若是會有能量蓄積釋放形成回彈的問題,那這樣的設計應該就不會行成才是,這點也望請autothenia兄提供二次彈跳的資料來釋疑


日系品牌的銷售,小弟認為完全是因為地域與地緣性的關係,加上國人對日本的品牌與品質有深厚的信任,所以銷售佳是必然,對於歐美系的產品就陌生許多,再加上行銷不足就很容易消失於市場中,雖然日本的品質不錯,但日本的國土交通省也體認兒童輔具不足無法跨出亞洲,遂於2006年發布將於2006年10/01實施歐洲的R44/04規範並於2012年的7月以後完全都用歐洲的R44規範(目前採雙認證都能販賣),這真的完全推翻自己的安全規範,賞自己一巴掌,但也讓自己產業提昇,我想依照日本人的精神相信假以時日,應當也能歐美立下一片天,應當是去年2009開始有些日系產品也開始拿到R44的認證了
像是這個APRICA

以上還勞煩autothenia兄補遺
Combi PrimLong 有個缺點,就是小朋友睡著後不能輕易調整椅子傾斜度
要調整可以,停車重綁安全帶
其他 9-18Kg 級的汽座都可以輕易調整
fishhuang wrote:
在Britax這項產品的設計上反而將座椅視為一個緩衝避震的重要元素,將原本向前的力量拉向下方的座椅,行成緩衝,若是會有能量蓄積釋放形成回彈的問題,那這樣的設計應該就不會行成才是,這點也望請autothenia兄提供二次彈跳的資料來釋疑

從您的影片連結中, 您可能已經留意到影片的內容,
無論是動畫, 或是背景旁白,
均針對 pivot 減少頭部移動量, 而沒有提到減少 G 值,
減少 G 值可能僅止於您個人的臆測.

Britax 早期第一代的 ISOFIX 安全座椅沒有第三點,
因而發現無第三點的 ISOFIX 座椅會滾轉,
座椅有將小孩 "倒" 出座椅的缺陷.
(這是早期二點固定 ISOFIX 獨有的特性)

隨後第二代產品加上了 pivot,
將滾轉力略為引導成下潛力, 小幅改善 "倒小孩" 的問題,
但依舊沒有第三點, 改善幅度有限,
直到 2.5 代的商品加上 top tether,
限制座椅上端的移動, 才顯著改善滾轉問題.
第三代的商品則完全放棄 top tether,
追隨 FAIR 的設計, 全面改使用 support leg.

Pivot link system(*): Reduces the child's forward movement within the seat in the event of an accident.
Foot prop (Support leg)(*): The foot prop supports and stabilizes the child seat or infant carrier base via the vehicle floor – minimizing the tilting and rotational movements of the seat.
(*) 內容節錄自 Britax 官方網站

反跳對腹部器官的傷害大,
反跳控制不佳亦可能讓小孩拋向車頂, 造成頭 / 頸 / 背部的傷害.
反跳來自於座椅下潛壓縮汽車椅墊, 爾後椅墊的能量再釋放,
歐規的測試台是軟質, 能反映座椅下潛的隱藏風險,
日規的測試台是硬質, 座椅不會下潛, 因此日規較難反應出反跳風險,
座椅反跳的鑑別力是近期歐盟 R44 與日本 JIS D-0401 法規差異最大之處,
在日本 2012 年全面實施歐盟 R44 規範後, 這項安全性漏洞將得以彌補,
在新法規實施前, 有部份日系商品已經配備 support leg, 或更改座椅底部設計,
使得反跳力道得以控制, 這些改變是值得稱許的.

若您有興趣, 這份延伸閱讀是值得參考的 :
In general, child restraint systems installed into vehicles by means of the ISOFIX anchorages (positioned in the seat bight) require additional means of attachment to the vehicle. Current technical solutions include support legs and top tethers (to prevent forward pitch), and floor tethers and rebound bars (to prevent rearward pitch). Among these only the top tether is described in a standard (ref.). However, the top tether is not a feasible solution for rear facing child restraint systems, among which the support leg is the most prevalent technical solution. The support leg is also used in many forward facing applications.
以上文章節錄自歐盟法規中心
麥子夫 wrote:
嗯~關於獅心王前輩提...(恕刪)


小弟也是用combi的~~
combi不管怎麼調都無法讓小孩平躺,最低大概是類似將小孩抱在懷裡的角度(30~45?)~~
原因也就是大大所說的衝撞時的力量分佈~~因為平行力量的衝擊很大
(安全座椅對平行的保護有構造上的困難)
(大家想想假如你坐在副駕,平躺睡覺,車禍時的情形~~~就是這樣)

至於安全座椅擺法:
0~6月:面向後,等到baby頸骨定型後再轉回正面

話說我也是買0到4歲型的~~
但現在baby坐上去(2Y),小腳都會踢到前座椅背,為了安全(怕衝擊時因沒緩衝空間會小腳骨折),只好將前座一直往前移,坐副駕的人就會很痛苦..

不知除了在買新的還有什麼方式呢?已將多餘的墊子拆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