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心理:照顧小小孩,該嚴格還是親密?

鐵牛CEO wrote:
你只認同你的想法
那要討論什麼?
你就照表養育孩子就好了阿
反正那是你的信仰...(恕刪)


非常同意你的說法


樓主說:
0-2歲都還處於本能階段
比較沒有什麼個性問題

我雙胞胎從快一歲開始
就連拿圓點貼紙貼白紙
或是堆積木亂塗鴉等等
爸媽永遠都知道哪一張是誰的作品
分析得清清楚楚
徹底了解到骨子裡才做得到
這是真正有走進孩子的心
(我連雙胞胎還沒滿月的哭聲都分得很清楚了)
kopin0720 wrote:
非常同意你的說法樓...(恕刪)


我說的是沒有「個性問題」,不是沒有「個性」
人天生下來,就會有他的一些天生的神經系統傾向
自然會有不同個性
但所謂的「個性問題」,
是關乎「自我概念」的部分

但「自我」是後天發展出來的東西
小孩子到兩歲後,才有辦法理解「我」這個概念
一開始都會自己叫自己的名字來稱呼自己
比如說,「嘟嘟不開心」
這時,他還沒有「我」這個概念的
看鏡子也不清楚鏡子的人是自己

社會規範或者是父母的家庭規矩
是在這個概念成形的期間開始建立
逐步形成自己和他人的界線
換句話說
要先有「我」的概念,才有「我該...」「我要...」的概念
這叫做「自我」
這部分有問題,我們稱為個性問題

而0-2歲你就算用規律派
他也不會形成規矩的概念
因為他根本沒形成「我」的概念
強行規訓他
只是讓他失去安全感而已
他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她哭沒人理的的理由的
也沒辦法知道什麼是規矩

他有個別性、有他的自己的氣質
這是很自然的
但不代表他有「自我」
這是要再加以澄清的

發展心理學很有趣
有興趣可以去讀讀看喔~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討論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關於依附關係的參考資料

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
安沃斯(Ainsworth)的實驗理論: 十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母子相處的情境下當陌生人介入時,嬰兒對母親所表現的依附行為: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會或者不會哭。但他們哭的原因是因為相比較陌生人,他們更希望母親在場。當他們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停止哭泣。有百分之六十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2.焦慮依附型(Insecure):
(1)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母親離開不會哭,也不會感到焦慮。他們與陌生人的互動甚至和他們的母親一樣多。當他們的母親重新回來時,他們會逃避或者遲緩的表現出歡迎的樣子。有百分之十五的來自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2)衝突型(Resistant Attachment):母親離開會焦慮,對陌生人會害怕,母親回來時會尖叫踢打,對環境少探索且難以安撫。有百分之10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嬰兒有如此表現。

(3)迷失型(Disorganis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嬰兒會對母親的離開又重新回來感到困惑,臉上往往有發懵的表情。比如當母親重新回來抱起他們時,他們會迷惑不解,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有百分之15的北美中產階級家庭的嬰兒有如此表現。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討論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覺得嚴格跟親密都很重要
就像天平不能失衡
[教養心理] 照顧小小孩,該嚴格還是親密? (逐字稿)

這次我們要來聊聊一些育兒的觀點,關於剛剛出生的小孩子,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方式來照顧呢?我們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

照顧的態度基本上被分成兩派,第一派叫做親密派,第二派稱為規律派或者是嚴格派。

親密派的的想法是,小孩子我們要給予他所有的照顧,我們要盡量大量的擁抱,小孩子只要哭泣,我們就盡量滿足他的需求。

可是規律派卻不這麼認為,規律派認為小孩子要配合大人的作息,他肚子餓、哭泣時,我們不一定要滿足他。因為小孩子有時候哭只是要抱抱而已,其實他肚子也沒有餓、尿布也沒有濕,他只是純粹要抱。如果小孩子一哭就抱的話,他就會被寵壞了,當然就會很慘。

小孩子鬧情緒要求擁抱時,在嚴格派或規律派來講,他是說:我們不要理他,讓他哭到不哭為止,不要屈服於他的任性。他那些要求、那些索求如果每次都滿足他的話,這小孩子會被寵壞。

這兩個派別常常大戰,其實這兩派都各有它的作用,但是應該用在不同的時期。怎麼說呢?這個跟我們腦部發展有關係,基本上分成肛門期之前,跟肛門期之後所使用的方式。

所謂的肛門期就是小孩子學習要控制自己大小便。他不可以隨時想要大便就大便、想要小便就小便,然後學習怎麼樣控制自己的大小便,這段期間稱為肛門期。

這是一個重要的分野,大概就在兩歲左右。他開始能夠講話,然後跟你語言上的溝通,也差不多在這個時間。這個是一個分野線。

這個年紀之前,我會贊成用親密派,但是在兩歲之後我會贊成用規律派。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0到2歲左右的時間,其實小孩子還沒有形成所謂的「自我」,他就像是一個小野獸,他就是本能的反應,所以其實在這個時間如果你給他大量的親密擁抱,然後照顧、滿足他各式的需求其實並不會寵壞他。

我們認為會寵壞他,這是我們的想像,因為他並沒有一個自我來被寵壞,他就是一個本能的需求。

但有時候他就是明明不餓啊、不吃東西、明明尿布也沒有濕啊?他只是想要被抱而已啊,如果我去滿足他,不就在滿足他的任性嗎?

不是的!這裡面是有一個我們稱之為「依附關係」的機制,因為小孩子被生出來的時候,他會有一個天然的、內在的機制,就是他會一直要跟他的養育者保持聯繫,這樣子才能最大的保證他的生存,所以這個是一個自然的需求。

他其實不是一種任性,他這樣的原因是,要讓父母能夠注意他,這樣子在大自然當中,他才能夠生存,不然小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死掉了。所以這是一種我們腦部自然發展的機制。

而且科學上也發現,在這段時間有接受到大量的擁抱、照顧跟親密接觸的小孩,他腦部發育是比較好的。

會有什麼好處呢?他的情緒會比較穩定,小孩的智力也會比較高。因為他接受刺激,腦部的連結需要刺激才會發展的好。

這是有經過正式科學研究,而且是確定的發現:在育兒期間有接受大量擁抱照顧的小孩,比起完全放在那邊不理他,在腦部的發育上是有明顯不同的。

在心理層面上,這段期間也是我們建立依附關係的一個重要階段,我們跟小孩之間會產生一個所謂的依附關係。

就是小孩子放心的把生命交給你,他會信任你能夠照顧他,因為你是他的父母,是他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信任的對象。

這個對象如果能夠回應這樣的需求時,小孩子內在會容易建立一個很好的安全感,他會相信親密關係,他會相信別人是能夠照顧他,也願意照顧他。這樣你就會在他潛意識形成一個很好的基礎。

如果這段時間是被忽略的話,他會產生什麼現象?這個小孩子會比較神經質。

因為在他整個0到2歲的過程當中,他常常是被拋棄的,他父母常常是不在的,所以他會有一種危機感,長大之後他會比較不相信親密關係。

因為他最親密的父母是常常把他拋下不管的,他哭了半天也沒人理他,所以他會有一種「孤兒」的反應,他就會覺得這世界是危險的、不值得信任的,那他會比較神經質。

然後在碰到一些挫折時,他也比較沒有辦法容納、吸收或消化他自己的情緒,他會變得比較暴躁易怒,或者用一種比較強烈的方式來處理他的情緒。也就是他處理情緒的能力比較差,EQ比較差。

所以基本上在0到2歲的時候,第一個,他不會被寵壞,因為他沒有自我,所以沒有寵壞的問題,他只有本能反應。

第二個呢,這段期間如果給予大量的照顧、親密擁抱之類的接觸,在人格上是會比較穩定的。

但是到了肛門期之後,我們採取的方式就不能一昧的是親密派。因為到了肛門期之後如果你還在用親密派的話,就容易有寵壞的問題。

因為肛門期之後,小孩子開始形成自我,這個時候他也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譬如說他要學習大小便、要學習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照顧自己,一些基本的自我照顧能力。

這個時候他是必須被要求的,因為小孩子到時候因為覺得麻煩,就開始耍賴,他就不做。

如果你因為親密照顧久了,想要滿足他的所有需求久了,你就會不自覺的幫他做掉所有的事情,這樣子就會導致這個小孩子真的被寵壞。

我可以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我有一個幼稚園老師的朋友,他說他最近發現有一種小孩子越來越多了。

就是他的咀嚼肌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差,這個小孩只要吃到稍微硬一點,或者是需要咀嚼、要花一點時間去咬的東西,他就吐出來不吃。

譬如蘋果他不吃,或者稍微硬一點的肉不吃,反正只要他嚼不動了就吐出來,可是其他小孩並沒有這個問題。

後來發現,他在家裡媽媽把所有東西都弄得爛爛的,因為小孩子剛開始學習要吃硬的東西時,小孩子有時會懶惰不願意吃。

媽媽為了怕麻煩就幫他剪得碎碎的,或是把它弄成泥給他吃,可是這個時間,如果你這樣子過度的照顧,這個小孩子他的咀嚼是會出問題的,他沒辦法吃硬的東西。

在人格層面上也會產生一個問題,這種小孩子會比較驕縱、自我中心,無法跟別人配合。一有不如意就是尖叫、哭泣,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你用親密派的照顧反而是糟糕的,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理會他的耍賴,你要溫和而堅定的堅持你要的規矩,然後一遍一遍有耐心的教導他。

這個時候就不能妥協、不能放棄,不能只是我滿足他的需求、照顧他就好,你應該要有所堅持,要做該做的事情、要求該要求的東西。

這個時候就要小孩子來跟隨父母,不是父母去跟隨小孩,這樣子在照顧上會比較好,小孩子的人格也會比較完整。

前面這段期間建立很好的安全感、信任的依附關係,然後到後面他又學習到所謂的規矩、所謂的配合別人、跟別人妥協和協調的過程。

這樣子的話,這兩個東西就都能夠具備了。

所以要照顧小孩的家長們可以參考看看喔!0到2歲之前,你可以稍微親密一些,給大量擁抱跟照顧。兩歲之後,你可能就要給他比較多的要求跟控管,這樣子小孩子的人格發展會比較健全。

https://youtu.be/RfewLoIffQ4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討論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一半一半吧
嚴格在學習上
親暱可以在玩樂上
重要的是爸媽身教言教要一致好
最近兒子(二歲)的幼兒園老師常常跟我說:

你們家兒子好棒,咀嚼能力很好!食量不小!

我一頭霧水。

後來才知道有<媽媽剪碎食物導致小孩子咀嚼差>這個梗= ="





所謂無法咀嚼食物的小孩,若拿到好吃的餅乾也咬不下去?
龍癡癡地著望著魔羯半响,手上抱得更緊,低聲道:「妳的臉紅得真好看……。」
>所謂無法咀嚼食物的小孩,若拿到好吃的餅乾也咬不下去?

只要硬一點的東西,就不吃了
因為啃不動,自然不會覺得好吃

有的小孩連蘋果、芭樂都不肯吃
說太硬了
歡迎來我的部落格討論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