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樓主的發文,文章的字裡行間透漏著兩位對孩子的擔憂與愛惜。
我的父親雖然和我們住在一起,卻對孩子沒有興趣。他在我讀小學三年級時,以為我是五年級;我讀國中時,他還以為我仍在讀國小。
兩位卻肯花時間關注、陪伴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可見你們都很重視、愛惜孩子。
我曾任職安親安老師約13年,這份工作中見過許多因為重視愛惜孩子而焦慮不已的家長們,也教導過一些如妥瑞、過動、遲緩或拒絕學習的孩子。
如果樓主能看到這篇回文,我希望您能先坐下來,幫自己這對願意為孩子付出的父母鼓鼓掌,付出從來就是說的容易做來難,其中的辛酸誰做誰知道。
小學一年級的父母大多很焦慮,尤其是9~11月,當學校老師告知孩子學習落後時,有些家長的心靈根本是受到天崩地裂的打擊。這時請別慌張,天沒塌下來,海也還很藍,只是學習銜接設置得很不合理而已。
小學一年級時,老師會在期中考前將所有注音教完,小學三年級開始,期中期末考試寫注音,有的老師會扣分,有的老師只有沒教過的字才不扣分。
這樣的學習銜接意味著:10周內學會注音,兩年內學習完基本常用國字。
這樣銜接是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幼稚園中班開始學習注音符號,大班時學習拼音,進入小學時,已學完注音的學習範圍和背完九九乘法,有的還已能讀寫一點國字。
因此,若未在幼稚園開始為國小學習做準備,落後很正常。

因為小學的知識點是一種滾動式學習,每一課只多加一點新東西,搭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這樣滾動學習共六年:十二個學期。
接下來文章會分成1.學習的基礎機制 2.為什麼別只靠安親班 3.小學階段的注意事項
首先,來聊聊學習的基礎機制,我們人類在學習上有幾點基本規則:
1.學習的知識點越陌生,學習速度越慢。
2.學習速度越快,學習起來負荷越重。
3.我們只能由已知去學習未知(因此需要學習鷹架)。
4.我們會嘗試發展強項(所以鼓勵和肯定很重要)。
5.學習需要四個要素參與:1.專注力 2.主動參與 3.錯誤回饋 4.鞏固。
6.學習需奠基在心智系統的發展速度,教育雖可加速,但是主要的速度仍掌握在基因上。
1.學習的知識點越陌生,學習速度越慢。
2.學習速度越快,學習起來負荷越重。
這兩點是在說同一件事,從針線開始,織布裁衣和拿成衣去修改,請問哪一種方式完成的比較快?
如果完成時間規定是三天和一小時,哪個負荷比較重?
學習知識也是一樣的:
我已經學會1~10以內的加減,再去學20+10=30會很簡單。
我還沒學會1~10以內的加減,就去學20+10=30會很困難。
如果學習期限很趕,我會學得更痛苦。
3.我們只能由已知去學習未知(因此需要學習鷹架)。
4.我們會嘗試發展強項(所以鼓勵和肯定很重要)。
有一種水果是藤蔓類,常常種在河床,外皮是綠色的,內芯是紅色的,請問它嘗起來是甜的還是苦的?
如果你生活的地方從未見過這項事物,也從來沒見過種在河床的水果,你會怎麼去學習這種水果的相關知識呢?
我相信你會試著用已經知道的描述去連結這個水果的知識。
比如:外皮是綠色的,內芯是紅色的,大多是圓或橢圓形,果汁很多。
※大人常犯的錯誤是用自己懂的東西去解釋給孩子聽,正確的做法是用孩子懂的東西去解釋給孩子聽。
至於「我們會嘗試發展強項」這是來自一位心理學家Judith Rich Harris的報告。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她的主張。
意思是當一個孩子察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比周遭的人強,他會更有學習該能力的動機,也更樂於使用它。
另外,當他展現某方面能力能獲得優勢、肯定與鼓勵時,他會更主動練習這個能力。
學習需要四個要素家長通常要注意3.錯誤回饋和4.鞏固。
精確地讓孩子知道他對什麼以及錯什麼。
故事A:小明考不好,爸爸罵他:「你怎麼那麼笨!」
笨是爸爸對小明「考不好」這件錯誤的回饋。
小明覺得笨沒辦法解決只好學著接受自己很笨。
故事B:小雄也考不好,爸爸罵他:「你應該確實的按照老師要求複習!」
小雄嘟著嘴說:「可是這樣很累耶!」
爸爸告訴他,接下來會盯著他照做,小雄只好照著做。
過十年後~
小明和小雄一起考前溫習功課。
小雄問小明:「你怎麼都不緊張啊?」
小明:「我就笨阿!加減讀就好,再用功也沒用。」
小明反問小雄:「你怎麼那麼緊張啊?」
小雄:「老師交代的複習範圍我還沒全部完成,當然緊張啊。」
你會想給孩子怎樣的學習錯誤回饋呢?
鞏固很重要,卻很少有人知道。
你猜猜什麼是鞏固?
我想有人想喊「確實複習」吧!
「回~答~錯~誤!」
腦神經學家認為對學習的「鞏固」是在睡覺時完成,睡越香,睡越飽,白天所學的鞏固越好。根據這個原理,複習應該分天反覆進行,這樣好好睡覺時大腦才記得多。
有時候某個問題,怎麼教也學不起來,但是過兩年就輕鬆學會!
這種問題不是對認知發展要求較高就是認知結構落差過大。
前面的因素就大一點再學就會,後面的因素是了解他不懂的點在哪,用他能了解的方式跟他講。
----------為什麼別只靠安親班、補習班?---------------
家長都只注意學費付多少,卻很少注意到時間分配的問題。
一個老師月薪三萬,水電雜費約0.5~1萬,因此一個班若十位學生就是虧本,一班都會到20位左右,老闆才有利潤(畢竟寒暑假老師還是領月薪)。
以讀半天時間來算,輔導大約PM1~4點,共180分鐘。
20位學生寫聯絡簿,老師檢查每本1分鐘(含要求訂正),共花20分/剩160分鍾。
20位學生寫功課,老師檢查每本5分鐘(含要求訂正),共花100分/剩60分鍾。
老師提醒學習重點,幫忙複習,共花30分/剩30分鍾。
20位學生寫評量,老師講解錯誤與要求訂正,共花30分/剩0分鍾。
※平均每位學生獨得6分鐘老師時間,共用60分鐘老師時間。
我想請教:
如果一個學生每天在學校上四堂課沒成效,每天60分鐘共用時間會有成效嗎?
如果補習班有很多助教會好一點,需要特別輔導的學生會被請去助教那陪讀。
但這種孩子的問題不是在學習而是其他方面。
-----------------小學階段的注意事項---------------
1.小學考多少100分和0分跟他以後成就都沒關係!
我看到許多國小成績優異上國中變成績倒數的學生。
我也帶過小一從班上最後一名,慢慢往上爬,國中維持在前五名的學生。
小學成績一點也不重要,或著該說小學階段很重要,除了考試成績以外。
2.小學是一個從他律學習方式往自律學習方式過渡的重要階段。
當孩子成績不好,家長第一個反應就是盯著他學、盯著他背。
我遇過很多超用心的家長,陪孩子讀書,氣到自己頭髮越來越少。
偷偷告訴你們一件關於學習,很有趣但又比較少人知道的事。
大腦在學習一件未知的事情時,會分泌多巴胺唷!
這就是為何我們對未知的八卦總是躍躍欲試。
學習未知事物本身就能為我們帶來快樂和滿足。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教育的方式,學習常常和糖果、餅乾或打罵、處罰綁在一塊,所以孩子就不再為學習本身感到快樂,而是為追求獎勵或避免處罰而學習。
自律學習的培養,氛圍很重要。(請對自己強調三遍!)
1.爸爸或媽媽陪孩子學習時,先對著鏡子練習一下笑容吧!
2.複習時,要讚揚孩子學會多少,而非責備他不會多少。
3.提醒自己是協助者,孩子才是學習的執行者。孩子只要盡力,就應該尊重他的學習速度。孩子可是天天都在進步耶!怎麼能不肯定他的用功呢?
4.國小教師要求的複習流程,會變成孩子上國、高中後,自律學習的框架、範本,重要的不是孩子學會全部知識點,而是將複習框架確實執行,變成一個學習的流程。
5.藉由家長的肯定與鼓勵讓孩子把學習和愉悅聯結起來。
錯誤示範:考一百分好棒喔(X)、學的真用功給你糖果(X)、你真聰明(X)。
正確示範:
1.真心的對孩子學會了什麼感到好奇。
你今天學了什麼?我很想很想知道,我想聽你說。
2.根據他說的話,對值得讚揚的特質給予肯定。
「老師今天教20以內的加減,13-7有點難,我訂正一次才對。後來我有上台寫題目。」
「結果呢?」
「我寫錯了!老師有再講解一遍,我現在學會了!」
回饋:「你上課好認真,不但確實訂正,不會的地方還有專心聽老師講解。你真棒。」
「那我們來互相出題考對方20以內的加減,如果做錯要互相教對方喔!」
※(有辦法教父母才是真的學會理解了!如果他教的你聽不懂,就謙虛的問他,引導他把正確方法說出來!)
--------讓陪孩子複習成為親密的互動過程,而非火山群爆發-----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你能盯他六年,還能盯到大學畢業嗎?趁小學時,把主動學習的模式培養起來吧!
3.小學一入學,孩子的狀況如果是課堂無法專心、人際關係不佳(被排擠或交不到朋友)、老師講解無法理解、閱讀有困難,請特別注意孩子的發展問題。
大部分孩子的問題都是進入國小才開始被導師發現的,畢竟父母都帶著玫瑰色濾鏡看小孩。
如果孩子發展有狀況,送去再嚴格的補習班也幫助很有限。我會建議去做親子諮商或兒童諮商,重點是「培養父母輔導小孩」的能力,意思是你們要成為自己小孩的輔導專家,這樣才能提供孩子最大的助力。
帶有發展狀況的孩子,有太多可以講,所以我就不打字了!如果有狀況,別急著否定和自責,請對自己說三遍:「小孩發展最重要!」
4.小二下的數學應用問題考很慘,請務必了解是不用功還是看不懂題目在講什麼。
A.如果是題目看不懂,請確定是否為閱讀理解力的問題,如果是就代表要去圖書館遛小孩,最好遛到他國小六年內將兒童區全部看完。(培養閱讀理解就是讓他去多讀,這個能力沒培養起來以後成績全軍覆沒。)
B.計算的問題,看是用APP讓他練習還是用紙本練習都沒關係,練習量一大,計算能力就沒問題了!
C.輕微閱讀障礙,這一定要跟導師溝通,當孩子有這樣的狀況,學習就需要老師和家長一起合作。這樣狀況的孩子智力沒問題,但在閱讀和拼寫上會比較吃力,容易犯錯,所以成績會吃虧,但知識點仍學得起來,不會輸別人。
-------------超長一篇,能看完的你,真是超有耐心的!--------
以下是關於這個主題的推薦閱讀書單:
1.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暢銷100萬冊的教育經典
2.大腦如何精準學習
3.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