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特公盟嗎?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看到這則報導,很感謝他們的付出,覺得他們很棒,分享給大家

但文章有點長,節錄前幾段貼在這邊



標題:從特色公園到街道遊戲 特公盟李玉華要讓小孩在街道上爽玩!

原文連結: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figure_19013012342771902



2015年某天,萬華青年公園裡。磨石滑梯、太空堡壘被拉起封鎖線,引起地方上一群媽媽在通訊軟體群組洗版,討論這起公園遊戲場之死……



不符規定就要拆? 地方媽媽群起捍衛兒童權益

為何在孩童遊戲場拉起封鎖線?這群憤怒的媽媽詢問台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得到的回覆只有:不符合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於是緊追社會議題的她們意識到,公部門拆除公園磨石滑梯、鞦韆等不符規定的遊具時,並沒有經過使用者-也就是孩童的意見調查,說拆就拆。

為了孩子「玩」的權益,媽媽們索性成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特公盟),不只提出保留特色遊具的訴求,更參與全台近 100 座公園改建和新建的設計規劃。身為特公盟一員的李玉華,和其他媽媽在去年11月發起「重返街道遊戲」計畫,讓這些都市小孩不只在公園玩耍,還可以體驗「門前即遊樂場」到底有多爽?



公園可以玩就好 特不特色有什麼差?

現代雙薪父母朝九晚六,回到家早已身心俱疲,哪有力氣去管特色公園是什麼?更沒想過這些「始終如一」的罐頭公園哪裡不好?有人會質疑,是因為李玉華的家境不錯、不需上班,才有時間「管很大」。對此,她也坦承,「我們剛好有這樣的條件,以及不錯的外語程度,可以與國外的兒童遊戲倡議團體交流,但是訴求都是兒童需求的本質。」

不管社經背景、身心能力如何的孩子,普世需求都是擺盪、旋轉、社交、勇於嘗試,只是程度不同。身心狀態完善的孩子就是前後擺盪;需要背後支撐的身障孩童則提供座椅式的擺盪;鳥巢式鞦韆,讓自閉症或社交能力較弱的孩子可以與他人有肢體接觸。一般孩子會拉著自閉症孩子的手說:「來!我們一起盪!不要怕!」如此一來,就能建立社交關係了。

孩子有需求,特公盟媽媽就聯手改變公園現況,讓台灣孩子不被「弱養」。以三峽龍學公園為例,特公盟成員參與工作坊讓孩子們透過模型操作,告訴大人「我想玩什麼」。特公盟經過與公部門1年的溝通,打造旋轉式滑梯、攀岩、大沙坑、極限飛輪等設施,成為一座孩子「想玩」的遊戲場。設計師也將過往公園中嚇阻性的告示牌標語,改以「鼓勵代替限制、陪伴取代管教」的正面表述,鼓勵小孩挑戰不同層級遊具,而家長則從告示牌上能得知各項遊具對孩童的益處。另外,像是圓山花博舞蝶共融遊戲場,特公盟與台灣身障童盟力促之下,設立全台第一座「輪椅鞦韆」,身障孩童與一般孩童都可以共用,讓身障孩童也能享受擺盪的快感。



城市是孩子的大地遊戲場:街道遊戲

比起共融式遊戲、特色公園,街道遊戲的成本更低,對於身障者或自閉症小孩來說,更是只要走出家門就到遊樂場。「不要以為只要給孩子公園遊戲場就好,那只是把孩子從學校或家庭趕到另一個空間,城市本來就應該留給孩子可以到處跑跳的地方。」



全文:https://goo.gl/g1FfE2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