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論何種選擇,都不能說是對還是錯,別人的千萬條經驗也要分析適不適用於自己家的孩子。
那簡單說下小胖的性格,她是那種在家一條龍,遇見不熟悉的人就立馬害羞的小孩,為此不少婆婆媽媽都會用一種誇張的語氣,“呦~不是很早就上幼稚園了嗎?不是常出去玩嗎?這樣不行哦~” 我們多是一笑置之。對於這種性格,爸爸說他很放心,不會和誰都說話而被拐走(有女兒的爸爸最在乎安全),而我是覺得這是她的性格,不會特別想去改變。比如她不愛叫人這點,我會在她要遇見別人的時候先給她心裡暗示“等下要看見xx阿姨了,要打招呼說 阿姨好”,自己先做到見人打招呼,孩子都是有樣學樣,做榜樣比強制更容易讓他們接受。所以小胖性格上是偏內向,對自己不夠自信,自尊心很強,只有在熟悉的環境裡才樂意展示自己。
小胖會說話很早,五個多月的時候會說“內內”(台灣要喝牛奶的意思),接著不到一歲會兩三個字的表達,記憶力也不錯,每天回來我都會和她聊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她會繪聲繪色的講給我,除了記一些歌謠,故事,也會記得家裡人的手機號碼……因此引出了第一個我糾結的問題。
早一年上學or正常上學:
小胖的生日很尷尬,9月20,只因為20天就要比同齡的孩子晚一年上學,媽媽當然不能接受,雖然離上學還有很久,可我已經查了很多資料,看是否可以提早上學。結果是很難,但不是辦不到,需要在升學前統一在教育部做智力測評,過關就可以申請提前上學,過關的概率大概20%左右。我原本的想法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如果測試通過就早上,如果沒有就真的沒辦法也死心了。
想法的改變是和朋友的聊天,可能一個人20歲大學畢業和21歲大學畢業,你看不出太多的差別,但是小朋友6歲和7歲無論在身體上,心理上,智力上都會差很多,可能一二三年紀會跟不上,但是四五年紀就會慢慢跟上來,可前兩三年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不那麼自信,覺得自己不如其他人,這對於本來就不怎麼自信的小胖可能會影響的更多,學習的路那麼長何必在開始就讓她覺得學習是辛苦的,而讓她失去學習的興趣。
讀兩年大班or小班:
基本確定了正常上學,小胖就要面臨多讀一年幼稚園的問題,我也是想當然的說讀兩年大班啊,幹嘛在小班浪費時間?
想法的改變是和芝麻街幼稚園的老師聊天,她得知我的想法第一句就是:麻麻,妳急什麼!
妳了解小班和中班的區別嗎?小班的老師像媽媽一樣,會更多的陪伴孩子,會給他們講故事,會照顧他們的起居,小班的孩子是拿粗粗的蠟筆塗鴉。中班卻是要握我們正常的鉛筆,握筆對小朋友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她手那麼小,每天回家要寫作業,學習的通知也要孩子自己傳達給家長,中班的老師少了媽媽的成分多了老師的嚴厲。
大班就是要為升小學做衝刺準備,幼稚園的教學,課程規劃都會仿照小學的模式。麻麻,妳幹嘛要讓妳的小孩衝刺兩次?
我聽到啞口無言,但我和老公很讚同老師的說法,讓她在享受一年無憂無慮的小班生活,也想到讀兩年大班表示小胖將來要送自己的同學畢業,當她回家問我,為何不能和同學一起畢業?還要回去再上一年大班,在學一遍學過的書本?這讓我聯想到了高考的復讀,我應該都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她。
雙語or全美:
我的想法是讀英文當然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想法的轉變是看到朋友寫的:如果孩子以後沒有要從事專門的翻譯工作,沒有必要把英文學的和母語一樣,因為那樣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必然會佔用學習其他課程或興趣的時間。我對小胖的要求是英文要好到可以作為工作和生活的語言,夠用就可以了,全美的學校畢竟對中文的學習,其他興趣的培養相對會減少,所以打消了我一定要全美的堅持。
另外的考量是我們下班很晚,不希望她在一整天美語的情況,回家可能和我們交流一兩個小時就睡覺,這樣上小學的時候可能變成要給她補中文。但英文依舊很重要,從小培養語感在以後學習語言的道路上也一定會輕鬆很多,我選擇了半天外籍教師的雙語學校,同時注重其他才藝的培養。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適合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家庭環境也有所不同(我們相對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沒有哪一種教育是適合所有的孩子,需要結合自己的所有狀況找出最適合孩子的那條路!
附圖:兩張近期何嘉仁的活動照片,每次活動小朋友真的都很開心而且記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