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經驗談:給對孩子教養感到困擾的新手爸媽

我覺得大部分的新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教養問題時都會有個認知上的錯誤 - 聽話的才是好孩子。

但我認為父母們應該先問問自己 - 1.孩子為什麼應該要聽父母的話? 2.父母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孩子是一張白紙,雖有先天個性上的不同,但發展過程的變化絕對是受到成年人及外在環境的影響,
所以父母們在管教孩子之前,應該先了解自己才會找到問題根源,因為日後你會在許多情況下發現,你才是那個應該向孩子學習的人。

關於管教問題,我的建議是:
1.先觀察孩子行為形成的原因。
2.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讓他確實了解你的想法(尊重與溝通)。
3.讓他知道配合與不配合會有怎樣不同結果(棍子與胡蘿蔔)。
4.父母須以身作則並確實執行。


以下直接說說我過去與兩個兒子相處的經驗:

*與孩子溝通時的立場須平等對待。
我老婆的個性很孩子氣,在管教上也偏向寵溺孩子,所以家裡過去常發生兒子與媽媽吵架,甚至打媽媽的情形...這個情況,我會先問孩子為何要打媽媽?(吵架我不插手,因為這也是一種溝通方式),若是孩子有理,我會罵老婆替孩子出氣;若是孩子不對,我會用男人VS.男人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打的人是我老婆!因為是你不對,所以我會幫著老婆打你(打屁股),從此,兒子只敢在自己有理的情況下打媽媽了(?)...

*適當的讓孩子受傷,也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式。
大約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我在客廳泡茶,孩子看著、看著就想要摸茶壺,我制止了他幾次發現無法阻止他的好奇心,於是我放手讓他自己摸看看,讓他了解什麼是燙的感覺,於是...之後他就不敢摸了。這樣子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孩子偷偷在父母沒注意的情況下,其好奇的行為帶來更嚴重的傷害。

*1-2-3是原則,不是恐嚇。
我從小就讓孩子知道我的1-2-3原則,孩子玩到亢奮的時候,往往無法控制自己行為,這時候數123就是一個讓他逐步冷靜的方法,例如:孩子玩耍常常造成樓地板乒乒蹦蹦,我會先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吵到樓下鄰居,之後若還是吵鬧,我就開始數1-2-等到3,我就直接抓過來打了,然後這樣的吵鬧行為在逐漸長大後就會越來越少了...有的父母在管教時,往往說的只是-我再給你一次機會(?),這樣子的機會給多了,也難怪孩子根本不放在心上。

*不要拿孩子做比較,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你有二個以上的孩子,不要拿他們做比較,也不要跟別人的孩子做比較,更別拿小時候的你來做比較...清楚認知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擁有不同的性格,這是作為父母的責任,也是對孩子最最最基本的尊重。你能確實做到這件事之後,未來若是孩子用「誰誰誰還不是也這樣、那樣...」當作藉口時,你才有很明確的立場可以反駁他的說法,這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最後,可能會有人誤認我對於孩子就是一個嚴父形象,而實際上,我常常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看動漫,一起聽音樂、跳很蠢的舞,也常常帶他們去爬山、浮潛、泡溫泉...對於他們,我是在嚴父與孩子王的角色之間做切換,更多時候,我玩得比他們倆還瘋(這也是我老婆常常受不了我的地方),所以時間越久,孩子會越了解與我應對的相處模式,認真地說,我還真沒有遇到什麼管教上的問題,反而我老婆與孩子的相處問題倒是至今未解...

以上內容給大家做個參考,也可以讓新手父母彼此有個心得交換,謝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