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Orient的老錶一直都是我收藏的重點品牌之一,我最早修復的機械錶就是東方錶,而我會一頭栽進修錶也是因為在01問了一支家父給我的老東方石英錶。
在尋找老東方錶的歷程裡,心目中的"聖盃(grail)"就是最早期的東方之星。根據網上蒐得的史料,東方的品牌名Orient是在1951從Tama Keiki Co.多摩計器株式會社更名而來的,有一說是1951年更名為Orient而Orient Star是其推出的第一個錶款系列名。如今的東方之星是東方錶裡的高階系列,但從歷史脈絡來看其實東方之星更是東方錶的開山始祖。
東方之星最早的製錶理念是著重小巧精緻及高準度,最早的一批東方之星全部都是小秒針(1957年才推出第一款大三針),除了基本款之外還出了高精度(chronometer,這和現代的天文台認證沒有直接關係)款,最終的目標是打進歐洲市場。
玩錶五年多來,初款東方之星一直都在我鎖定的蒐尋目標中,而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畢竟年代久遠而且當年也不算是熱門款,市場上本來就稀少,更不要說錶況多半很差了。不過緣份就是很奇妙(之前找TIMEX米奇錶時也是),去年無意間遇到一位荷蘭賣家一次賣出兩顆"元祖"東方之星(其中一顆還是chronometer版),而且很明顯是當垃圾在賣,直購價非常低,而且一上架就被我看到,我沒考慮就立刻直購下來了!
大概兩週後收到錶,迫不及待拆開包裝(只用一個小泡綿信封袋包,不像是專業的賣家),chronometer的那顆錶況很糟且一開蓋發現缺件嚴重讓我涼了半截...(容我賣個關子,未來再分享),還好另一顆基本款很完整:

[外觀和初步評估]
搖了搖完全不會走,發條滿鏈可見得傳動系統有問題;龍頭段位和調時則很正常。
這顆基本款的面盤舊化得非常完美,乳白底色因光照和氧化產生的泛黃,呈現出均勻的縱向漸層,像是晚霞或晨曦:

背蓋是拉絲霧面,鑴刻了經典的東方之星廠徽和款號"1101":

從背蓋上的"BACK STAINLESS"可以得知除了背蓋之外錶殼和錶冠都是電鍍的,年代久遠造成電鍍層的腐蝕剝落在所難免:

東方之星早年執著於小錶徑,出產的錶款外徑清一色都在30mm上下(28mm~32mm),這是50和60年代男錶的標準尺寸,二次大戰時最大宗的腕錶需求就是軍錶,而二戰時期的陸戰軍表尺寸就是介在32mm~28mm之間,戰後的腕錶生產基本上延續了這個基調,男錶也都在30mm左右,而女錶則在25mm以下。我入手的這顆外徑是29mm,算是東方之星當年出的中小尺寸(最小的尺寸是28mm):

因為錶徑小,相形之下厚度看起來好像蠻高的,其實從蓋底到弧面風防頂只有9.8mm:

錶耳都有側孔,從側孔打的位置和細小的錶耳看得出工藝十分細緻:

錶耳寬度是麻煩的15mm,實際量測下端耳寬是15.5mm:

上端身寬是15.3mm:

面盤的工法也相當複雜,時標和廠徽是凸面鍍金,面盤應該是蝕刻和鑴刻後鍍金然後再噴砂,最後再遮蓋上底漆和清漆:

錶耳是古典歐式的"twisted lug",從面盤和錶殼的工藝(還有機芯,稍後詳述)看得出當年東方錶想要全面西化,我懷疑是全面引進歐洲的技術和原料:

早年流行的大錶冠(直徑6mm),和小巧的錶徑形成強烈的對比:

從外觀上看這顆老東方之星算是有被好好地對待,70年的歲月下來並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傷,電鍍上的斑駁也都是因為正常配戴和汗水造成,和同年齡的電鍍錶相較之下表面狀況已是非常好了。
常看到國外的修復師重新電鍍老錶,我雖然也很想試試電鍍,但想到電鍍造成的污染還是作罷(一般家用下水道是絕對不能直接排入電鍍廢水的)。其實愈是有歷史價值的老東西在修復時就更要保留下年代的痕跡,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重新電鍍的效果,重新電鍍不像拋光可以精準控制"舊度",一旦電鍍下去就像是全新的狀態,和老錶有一種違和感。更不要說電鍍前都要經過非常徹底的打磨和拋光,錶殼上的微妙弧度和轉角多半經不起這樣的折磨。
總之我只打算拋光原本的壓克力風防,錶殼就只做清潔和消毒,保留所有的電鍍斑駁。
[拆解和深入評估]
一開背蓋就令我會心一笑,這根本就是瑞士錶嘛:

非常熟悉的老瑞士機芯配置,看到孔位馬上就想到ETA 390、FHF 30或是Felsa 390這類公版老機芯(稍後也馬上確認了):

瑞士中高階錶款背蓋內側常見的魚鱗紋,沒有任何保養的戳記:

這顆機芯是在滿鏈的狀態,但完全不會走,撥動擺輪到一個角度就會卡住,很像是裝回擺輪時月石沒對到擒縱叉尾的狀況,但角度又更小一些。
退出龍頭,這錶殼沒有龍芯管的設計,完完全全不防水:

兩顆原廠的機芯固定螺絲都還在,這很難得!

我想要保留這片古老的壓克力風防,雖然沒有太多刮痕但有老化造成的冰裂,這很麻煩...:

機芯要從正面取出,取下外圈和風防後就可從後面頂出機芯:



裝回龍頭把時針分針調成一直線(或重疊)以便取針:

順利取下時分針:

取小秒針要很小心,用小號的螺絲起子小心翹起:

三根指針的做工也非常細緻:

鬆開側面的兩顆面盤固定螺絲:


取下面盤:

時標和廠徽的鍍金還有亮度,但清漆有點老化,也有一點髒污,之後會稍加清理:

面盤的背面也沒有任何保養的戳記:

先取下容易掉落的時輪和時輪墊圈:


時輪墊圈看來有被折到,由此可見這機芯之前還是有被拆開來處理過:

機芯正面下方清楚地刻著"391",果然這顆機芯和ETA 390/Felsa 390系出同門:

裝上維修座準備拆解:

首先釋放發條動力:

取下擺輪總成:

取下時感到頗大的阻力,軸心的下端卡在上端寶石座榫眼裡,最後幾乎是用"拔出"的,還好尖端沒斷(但後來發現有其它問題,稍後詳述):

游絲狀況還不錯:

拆下擒縱叉和其橋板:

這時就看到嚴重的問題了,難怪擺輪會被卡住:

叉尾明顯折彎了,而且還有縱向的扭曲...,這很麻煩


先不管了繼續往下拆,拆下主橋板:

主橋板上清楚刻著"10 JEWELS"和"3ADJ.",這代表機芯有10顆寶石並且有經過三方向的調校,理論上這顆機芯符合當年Chronometer的標準,只是面盤上沒有Chronometer的標記罷了。此外有趣的是這顆錶從裡到外沒有任何"JAPAN"的標記,除了機芯設計是仿自ETA 390系列之外,我想應該也有零件是找瑞士廠代工的吧?戰後日本後物資缺乏,要完全自製機芯光是原料取得就有難度,早年的RICOH理光也有用瑞士的機芯(早期的精工也有),並不會太意外:

主橋板背面也有潦草用手刻的"391"編號:

取下大、小捲車:


小捲車是逆牙螺絲,廠家用較寬的倒角來區分:

這小捲車就十分特別了,是雙向齒輪的設計。常見的是由立輪的齒牙垂直帶動小捲車的橫向齒牙,這很容易造成立輪的磨損;而這款的小捲車在下方多了一圈垂直帶動的齒牙,立輪可以順暢地垂直帶動小捲車,而小捲車上的橫向齒也可以專用於帶動大捲車,這"雙向牙"設計是遠比主流設計耐用的! 當然看也知道這雙向齒輪小捲車在製作上成本一定遠高於單向的,難怪大多數的機芯還是用相對"偷吃步"的方案:

這裡可以看出立輪的縱向齒和小捲車的帶動原理:

取下所有傳動齒輪,中央分輪(二輪)因為另一面還被分針管扣著稍後才拆:

五輪(擒縱輪)、四輪(小秒輪)和三輪:

拆發條止逆扣片:




這根扣片的彈簧也和主流的不同,一般是用鋼絲彎成的,而這根是用鋼片沖壓再彎成的,在製造成本上也明顯比一根鋼絲彎出來的要高:

拆下發條橋板:


橋板背面也有手刻的391編號,看來當年組裝廠有同時處理好幾款近似機芯,技師為了避免搞混就在每個橋板上加了註記:

取下發條盒:



這面只剩下中央二輪和龍芯固定螺絲(下圖沒拍到)要等翻面後才一併取下:

翻面續拆:

拔下分針管:



二輪順勢從另一面落下:

分針管緊迫二輪的位置有明顯的磨損,目前應還不影響功能,暫時不處理:

取下離合機構蓋片暨檔位扣簧:


取下調時輪和惰輪:


釋放離合桿彈簧張力:

取下離合桿和彈簧:


翻面鬆開龍芯固定螺絲:

另側的龍芯控制片(押鳥)順勢落下:


龍芯控制片(setting lever/押鳥)和龍芯固定螺絲:

取下龍芯,立輪和冠輪:


拆上方擺輪寶石蓋板:


這寶石蓋板鑲得不是很好,襯板的孔沒有挖乾淨,但不影響功能:

機芯分解完畢。主底板正面:

主底板背面:

拆發條盒檢查發條狀況:

取出發條軸芯:

取出發條,這是古老的藍鋼發條,也是老式的蝸牛形無反弓設計,看來還算堪用(側面看簧圈仍然平整),決定先不更換試試:

零件大合照:

[風防打磨和拋光]
我評估這顆錶最費事也最容易失敗的工程就是風防打磨,這種有冰裂細紋的壓克力風防只能靠硬磨才能消除,如果裂得太深(超過總厚度的1/3)大概就沒救了。先仔細從側面觀察裂痕的深度:

看來深度是不到總厚度的1/3,可以拼拼看:

表面的刮痕倒是不深,在打磨冰裂時應該全都會去除了:

這個角度可以更清楚看到裂紋的深度:

先把風防和錶殼全部用清水加沙拉脫以超音波機清洗一遍。入水之前把原配的耳針取下,這兩根黃銅耳針應該真的是50年代原配的,我打算整理一下保留起來:

錶殼洗過就算完工了,只有再浸過一次異丙醇脫水(順便消毒);風防則吹乾進行首輪乾磨:

為了去掉冰裂紋要進行重度的打磨,平時磨壓克力風防最粗頂多從800號開始,這次我必需從600開始,不然會磨到天荒地老...


這是磨了約5分鐘後的情況,冰裂紋看來完全沒有減少


磨了20分鐘還是有不少明顯的裂紋:

磨了不知多久後,裂紋已淺了許多,用簽字筆把裂紋區圈起來:

打磨時不能只磨有裂紋的區域,不然最後會出現明顯的凹陷,必需把整個表面均勻磨掉一層。
到這裡為止全都是用600號水砂紙乾磨,總算只剩下一小區還有裂紋了:

幾乎看不到裂紋了:


剩下最後兩小道裂紋:

總算全部磨掉了


清水沖洗順便檢查:

開始細磨,從800號開始加水把600號的磨痕去掉:

從800號、1000號、1500號一路磨到2000號,每換一個號數前都要先徹底清洗:

最後一道用3000號磨:



接著就可以用Autosol拋光了:


化妝棉沾一點水,用很輕的力道擦5分鐘:

水洗檢查,還是有不少3000號水砂紙的痕跡:

不斷反覆擦洗,盡可能拋亮表面:

風防拋光告一段落:

[機芯零件清洗]
這是古老沒有擺輪避震設計的機芯,無法單獨拆下擺輪寶石清洗,因此要完全分解擺輪總成、下端寶石蓋板、快慢針和擺輪橋板才能確實清洗兩片寶石。首先鬆開游絲椿固定螺絲和快慢針上的游絲栓,把擺輪總成取下:

這時就可以鬆開固定快慢針和寶石蓋板的兩根螺絲:

取下快慢針和寶石蓋板:

快慢針(左)和寶石蓋板(右),這裡還可以看到很老式的游絲栓,上面是沒有一字螺牙的,要很小心用鑷子從側面旋開(我猜當年應該有專用的特工):

蓋片上的寶石非常髒,先用柳枝削尖清理一下:


為了避免在超音波機裡和其它零件互碰造成損傷,擺輪總成獨立裝一個清洗籠:

小零件分裝清洗籠:

我近來都用去漬油加甲苯當成洗劑(去漬油5甲苯1),用超音波機洗兩道後再用異烷烴洗最後一道,每道各15分鐘:

清洗完畢晾乾,異烷烴揮發得較慢但表面幾乎不會留下任何殘漬(揮發性太強的溶劑在高濕度下反而容易出現水漬),而且之後上油也有很好的附著力不易擴散:

清洗完大合照:

[機芯零件整修和組裝]
這次的組裝也是全部使用Moebius的油品: 所有的寶石軸芯(不論單雙側)都上9010合成油、所有的金屬軸芯(雙側)上8141天然油、發條和高磨擦面上8300脂。
首先組裝擺輪總成,擺輪橋板上的游絲椿固定螺絲在清洗時被超音波機震鬆脫了,要先鎖回橋板上:

在下寶石蓋板的寶石中央點一滴9010油:

把蓋板放回快慢針中央,這裡要在蓋板和快慢針的接觸面點上少許8141油,再小心把橋板對準寶石放上:

鎖回兩顆固定螺絲:

轉一轉快慢針確認不會鎖太緊(鎖太緊之後很難調速):

裝回擺輪總成:

接著給主底板的擺輪上端寶石蓋板上油:

一樣在寶石中央點一滴9010油:

對準寶石眼鎖回蓋板:

裝上擺輪總成進行吹球測試:

這個測試主要是針對擺輪的穩定性和順暢度,用吹球從擺輪側面吹氣後觀察擺輪的動作是否正常:

擺輪有明顯的晃動...,不合格

開始找問題,從側面看擺輪明顯有鈄向一邊:

為了找問題花了非常多時間,先把擺輪拆下,檢查擺輪輪圈是否有彎曲,但輪圈還算平整不致於造成如此嚴重的晃動,因此問題多半是出在軸芯上。
肉眼看來上軸尖有點怪怪的,用顯微鏡放大看就發現軸尖彎了,我的顯微鏡沒辦法接相機拍攝只好把圖放大,看得不是很清楚:

這就說明了我一開始取下擺輪時為何有很大的阻力,我推測一開始軸尖就被碰歪了,而且多半也和擒縱叉尾的彎曲有關(很可能是開背蓋時翹刀不小心滑入頂到擺輪,同時頂歪了軸芯尖端和擒縱叉尾),而在我取下擺輪時又因從上方施力拉出稍微被拉直,造成現在有點呈S形的彎曲。
這種軸尖的彎曲非常難修,就算有專門的工具弄斷軸尖的機率也很高,加上這款的軸芯不容易找,我只有用軟木以插刺法稍微順一下沒有刻意去板回,打算等最後組完再評估是否要冒險處理。
再來組裝發條盒,手工捲回發條,這發條是藍鋼的,理論上應該換新,但因為規格特殊要從國外買,不但很貴而且要等很久,我打算先試著延用看看,如果真的動力差太多再考慮買新的來換。我這次不直接在發條上油,而是在發條盒裡側點上少許8300脂:

裝回發條軸芯,在發條側面也點上少許8300脂後蓋回盒蓋:


開始正式組裝!

放回發條盒:

習慣性地第一時間塞回龍芯固定螺絲,我認為這和停秒桿是機芯組裝時"兩小魔",超容易被忽視,而且常到最後快組完時才發現忘了裝,只能摸摸鼻子重新拆開裝回:


裝回發條盒橋板(有注意到如果不先裝回龍芯固定螺絲會有什麼後果了嗎?):

裝回發條止逆扣片和彈簧:

放回所有齒輪:

裝回主橋板,這片主橋板不是很好裝,所有的齒輪都只有單側寶石軸,金屬底板上的孔又很小,裝回時要很小心:

裝回小捲車,在各接觸面點上少許8141油:

裝回大捲車:

接下來要花點工夫處理彎掉的擒縱叉,從下圖可以看到折彎的點和彎曲的程度,叉尾還有縱向的扭曲,要想辦法板正不然擺輪上的月石無法滑入,當然也就無法走時:

這個工序需要一定的膽量...,我鐵了心在顯微鏡下用鑷子板了好一會兒,只要一個施力過頭就毀了:

雖然不是很完美,但我實在不敢再弄下去,如果斷掉就直接收工了...,之後上測錶儀時偏振誤差可能會比較大:

裝回擒縱叉和其橋板,在叉瓦面點上少許9010油,把發條上緊再左右撥動叉尾,一方面給擒縱輪勾爪上油、一方面測試傳動,撥動時可以自動進齒彈回表示傳動正常:

緊張的一刻來臨,裝回擺輪:

還好一裝回就順暢擺動了! 晃動還是很嚴重但至少不會碰到任何物件,擺幅看來不是太好但以這錶的年齡來說還算可以接受:
翻面續組:

插回分針管:


在龍芯上8300脂:

裝回龍芯、立輪和冠輪:

裝回龍芯控制桿(押鳥),這裡要翻面從另一側鎖緊龍芯固定螺絲:


裝回離合桿和其彈簧:

在彈簧和離合桿、離合桿和離合機構蓋板及龍芯控制桿的接觸面點上8300脂:

放回調時輪和惰輪:

鎖回撥針離合機構蓋板,並把檔位簧片扣上龍芯控制桿的扣點:

裝回中央時輪:

裝回時輪墊片,這片墊片看似無奇但功能重大,如果無法垂直壓緊時輪的話會造成時針不走的麻煩。前面提過這片墊片有被折到過而且明顯彎曲度不足,要稍作修整才能用:

放在手指上用起子側面來回滾壓做出弧度:


好多了:

把面盤固定螺絲鬆開,裝回面盤:


用橡膠筆尖沾水把面盤上的時標廠徽表面擦亮:

老面盤都非常脆弱,要盡可能避免清理,除了時標和廠徵之外我只有用略濕的羊亳筆輕掃一下表面:

指針也是用水和柳枝稍微擦亮一些:

安針,因為有小秒針,時針的間距要拿捏得很準:

把之前花很多工夫打磨拋光的風防裝回到外圈上,因為之前打磨的關係厚度變薄變軟許多,我不敢用壓錶器或抓取器,而是用手指一點一點扣回外圈:

裝回錶殼前先把龍芯取下:

從正面放回機芯:

壓回風防暨外圈總成:

外圈可以放心用壓錶器(也一定要用才裝得回去):

翻面裝回龍芯,再鎖回兩根機芯固定螺絲:

蓋回背蓋:

組裝完成!

[調校與完修]
這顆老東方之星其實外觀狀況原本就不差,修復前後看起來沒有太大差異:


早就想到要用來搭配的錶帶了!

這條錶帶是前幾年無意間看到老店家出清時買的,是Orient日本原廠的16mm仿蜥蜴皮真皮錶帶,沒有比這更適合搭配這顆東方之星的錶帶了! 要裝進15.5mm和15.3mm的錶耳有點勉強,花了一點工夫順利裝上了!

第一次戴上手!

試走一整夜非常穩定,第二天來調整速度和偏振。再次出動yang4大的拾音器:

原本以為調整前數據會一塌糊塗,甚至會完全讀不到數據,沒想到一接上立刻就抓到數據了,而且數據並不離譜:

偏振不佳是意料中事,而這種老式的固定游絲椿要調整偏振非常麻煩


調整了好幾次(等於拆拆裝裝好幾次),可以讓偏振控制在0.0ms~1.5ms之間,這個差值應該就是擺輪晃動和擒縱叉尾彎曲造成的,根據tg顯示的曲線這個波動的幅度還算穩定,因此也就決定不更換零件了:

走時也是以相等的幅度約+-5秒波動(面盤向下),擺幅不好但可接受:

翻面調整:

面盤向上時偏振變大但數值穩定,秒差的波動也變小,可見得擺輪軸尖彎曲主要影響到數據的波動(面盤向上時有彎曲的軸尖在上方沒有受到重力),而偏振變大而且固定其實才是正常的,之前面盤向下時調出的偏振值0其實是因為波動而產生的假象,理論上這顆機芯應該要面盤向上來調整偏振,但我實在不想(也不敢)再拆擺輪了,把兩側的秒差調整到每日+0~+5秒就停手了:


此外測試發條動力約有40小時(實測39小時又45分鐘),和類似機芯的數據差不多(這類的機芯動力大約在40~45小時左右),加上實際配戴兩天下來沒有明顯的快慢變動,這老發條應該還可以用一陣子!

拍幾張獨照:




我的左腕圍是16.5cm,戴29mm錶徑還算順眼,主要還是因為古典的造型讓小尺寸變得理所當然:

覺得皮膚要黑一點戴小錶才會好看(這張曝光較亮,皮膚顯得比較白):

小錶的合腕度都不會差:

自然光下拍攝:

這是我目前戴過最小的錶,但愈看愈著迷,愈戴愈覺得心情愉快:

[結語]
東方錶是個不論國內外都相對小眾的品牌,我很愛看的youtuber "The Time Teller"甚至在頭兩年的節目裡沒有介紹過任何一支東方錶,一直到網友頻頻點評才在一集裡說他在美國實在不常看見Orient,但有趣的是後來Jory開始評東方後都十分正面。其實東方錶的精神就是紮紮實實不浮誇,70多載下來當年東方之星的三樂(three joys)信條至今仍是如此動人: "樂在配戴"、"樂在觀賞"及"樂在以錶會友",這些不正是愛上腕錶的原點? 勾勒出一個真正屬於愛錶者的天堂。
家父當年在送我出國唸書時脫下手上的Orient Swimmer 150石英錶給我,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支東方錶,和最新入手+修復的東方之星來張合照:

再次謝謝大家耐心看完這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