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就在剛完成老鐵達時DeLuxe老錶的修復後沒多久,錶版的史蒂夫夾不死大大私訊我說有一顆父親遺留給他的老鐵達時待修,問我是否有興趣研究。我向來對有故事或回憶的老錶格外有感,當然也就接受了史大的好意商借了這顆傳承自史大父親的鐵達時Titus 25 Jewels "Tri-star":

[外觀與初步評估]
史大寄錶來之前就提到分針已鬆脫失去功能,而機芯似乎少了固定片或固定圈,可以看到機芯在錶殼裡晃動,除此之外機芯會走,手上鏈、調時、日期快調都正常;外觀上有明顯使用痕跡,壓克力風防側緣有裂,錶鏈兩端的耳蓋都已鬆脫上掀,看得出史大的父親之前是常常配戴這支錶:

有廠徽陽刻的原裝錶冠:

原裝原配的錶鍊:


背蓋上鑴刻錶殼編號06-0176-001,出廠序號313037:

兩側的耳蓋都已變形鬆脫,而且曾被嘗試用鉗子夾緊,導致最後完全無法咬合而上掀:


錶耳寬度是19mm,但之前被硬裝了20mm的耳針,花了不少工夫才把錶鍊取下:

錶徑約35mm,非常古典的男錶尺寸:

比較奇特的一點是面盤上的時標有上夜光,但指針完全沒有,這是典型的"特調"癥狀,讓我一度懷疑這顆鐵達時有被拼裝換過針,不過上網找了一下資料這款錶大約產於1980初期,當年還算常見而且清一色都是只有面盤時標有夜光:

(圖片來源: https://www.mywatchmart.com/listing/230530-fs-vintage-titus-datejust-swiss-made/)
80年代的鐵達時和梅花嘜很多是在香港組裝的,而且共用風防和錶殼,這些都算是原裝錶但偶爾就會出現這種指針面盤搭配不合理的情況(如果只有指針上夜光還是有功能性的,但只有時標上夜光就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了),因此我懷疑這款是港版(另一個線索是面盤下方是印SWISS而非SWISS MADE),當年台灣應該也有進口。
背蓋狀況很好,沒有明顯開蓋造成的刮痕,六個齒槽也都完好沒有變形:

長年配戴下累積不少髒污:

初步評估:
- 風防有裂需更換
- 外觀狀況不錯,應該沒有任何需要更換的零件;分針脫落需重新安針
- 錶鍊耳蓋變形需整復,耳針老化且規格不符;鍊節有鬆弛亦需整復
- 機芯應該很久沒有保養了,應徹底拆清重新上油
錶外圈是用膠水黏合的,這也是港/陸版的特色之一,膠水已劣化外圈就自己掉下來了


打開背蓋,熟悉的ETA機芯立馬映入眼廉,光看背面大概就知道是2824。背蓋內面沒有任何保養的註記,但明顯有被打開過:

取出機芯,果然機芯定位片和定位螺絲都不翼而飛,很多老錶都會缺這兩樣東西,不懂是維修師傅很容易忘記裝還是喜歡暗摃


這錶殼的設計並沒有完善的緊迫機構(外圈完全是好看的無法箍住風防),所以只能靠風防內的緊迫內圈和壓克力風防本身的韌度嵌死錶殼達到生活防水:

這便是傳統的防水緊迫內圈,同時也有裝飾的作用:

錶殼和錶鍊零件合照:

[錶鍊整修]
因機芯看來沒有明顯的損傷,這次修復的重點主要在外觀。這錶擁有史大父親的珍貴回憶所以不適合大幅度整新,和史大溝通後決定以輕度的打磨和少許霧面拋光把細微的傷痕去除,但保留下較深的傷痕。
最麻煩的工作就是兩個耳蓋的整復和恢復錶鍊各節的緊度,因此先從錶鍊開始動工:

拆下錶扣後連同錶殼等所有不鏽鋼零件泡進以清水稀釋的沙拉脫中,再以超音波清洗機洗半小時:

超音波清洗可以去除大部分的頑垢,用清水洗清後風乾:

把耳蓋合上錶耳,可以看到已經完全無法吻合錶耳的弧度:

背面的形狀完全跑掉,無法扣緊後蓋的外肩緣:

這個角度可以清楚看到耳蓋向上翹起:

其中一個耳蓋的一端有很深的鉗痕,應該是之前的師傅想要直接用鉗子把耳蓋夾緊(其實這樣只會愈夾愈鬆):

從側面可以看到已經被夾到變形了...,這一旦變形就很難恢復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耳蓋被夾得歪七扭八:

這裡只能靠少許的加溫、鎚打和鉗工來整復,搞了一個多小時總算把平直面板回來了:

還是看得出不平整,但這個程度的起伏可以用打磨消除:

接下來要讓耳蓋精準扣到背蓋外肩緣(A),並修正轉彎處的角度讓B處能和錶耳下緣平行:

上方要把弧度修整到剛好可以吻合錶耳的造形,這款的錶耳是"twisted lug"造形,比一般的要更難掌握密合度:

加上耳針測試孔位緊度,再作微調:

另一側的狀況稍微好一些,至少沒有被鉗子留下傷痕(我猜之前的師傅夾了另一側發現愈搞愈糟,就放棄夾這一側了):

同樣花工夫把弧度板回來:

另一個麻煩就是錶帶的最後一個公鍊節也嚴重扭曲變形,這有可能是長期配戴造成的:

側面可以清楚看到變形 - 箭頭處應該要向內彎弧,但現在是向外翹:

要板正只能靠檯鉗、噴火槍、木塊和鎚子:

敲敲打打又不知過了多久:

分別從兩個角度夾緊,稍微加熱再小心敲打(這裡我兩手並用實在無法拍照記錄



總算有成效了:

兩側都照做:

剩下一些不平整的地方用鑽石銼刀和水砂紙盡可能磨平,但不能磨掉太多以免影響強度:



打磨後雖然還是不平整,但視覺上已不會太礙眼:


另外還有一兩節鬆弛的鍊節也是用差不多的方式把形狀敲回(抱歉這部分就沒拍照了),敲回後就可以恢復各節的緊度。
完成結構上的修復後開始處理表面,先全體用1000號水砂紙+刻磨機把較細的刮痕磨去:


左側是打磨過的,右側是尚未處理的:

兩條都確實磨成拉絲霧面:

布輪+紅土輕拋:


表面除痕處理完成:

這錶鍊的表面設定是外側二珠拋光中央珠拉絲霧面,我決定按照原本的設定去復原,但拋光的部分只拋成霧光,鏡面拋光不但和老錶氣質不合也容易刮傷。拋光的部分用鑽石拋光膏(我最後只用了W7和W3.5)搭配刻磨機加棉頭處理:

先用W7粗拋:

角度很多要一節一節小心磨:

徹底洗淨後再用W3.5細拋:

洗淨後覺得拋到W3.5已經夠了,這個程度的霧光剛好可以吻合這錶的年代,就不再用W1精拋了:

兩條都拋光好洗淨風乾:

準備做中央珠的拉絲霧面,先用耐熱膠帶做遮蓋:


用拉絲砂布輪小心打磨,拉絲要拉得又直又均勻,要眼明手快:

差不多了:

另一條照做:


撕去遮蓋膠帶:

錶鍊整復完成:

再來處理耳蓋的表面,也是兩側拋霧光,中央拉絲霧面:

先用鑽石銼刀把鉗痕磨去,這鉗痕實在傷得很深,最後有犧牲掉一點耳蓋的尖端


這裡可以看到尖端少了一小截:

和之前的工法相同,用1000水砂紙+刻磨機乾磨去掉表面刮痕:


同樣把兩側拋成霧光:



上遮蓋膠蓋,把中央磨成拉絲霧面:

兩組耳蓋都照做,最後徹底洗淨:

錶扣有較深的刮傷,不過這裡要處理成拉絲霧面,應該直接用砂布輪磨過就會消失:

果然砂布輪磨一陣子刮痕就幾乎看不見了:

錶扣拉絲霧面完成:


[錶殼整修]
最後來處理錶殼的表面,原本的傷痕並不多,我想要留下一部分的刮痕來反映這錶的故事性,我不刻意做除痕而直接以W7鑽石膏粗拋:


逐步拋成霧光:



拋到這個程度差不多了,洗清後會再亮一些:

換上扁棉輪來拋形狀刁鑽的錶耳:

Twisted lug的角度很難掌握,我沒有做遮蓋徒手慢慢拋:

外圈一樣用1000號水砂紙做除痕,再用鑽石膏拋成霧光:



背蓋四週的放射拉絲霧面我沒有合適的工具可以處理,所以只有把中央以紅土和布輪拋成霧光:



最後把所有拋光的零件用稀釋沙拉脫和超音波機洗淨15分鐘:

取出風乾再放入塑膠盒保存:




[機芯保養]
這顆鐵達時搭載的是最常見的ETA 2824-2機芯,這顆機芯算是80年代瑞士錶的標配,而其設計我已不止一次讚過,這是對維修人員最友善而且最沒有"怪癖"的機械機芯,規格更是完勝其它競爭款(自/手動上鏈、日期快調、停秒、28800/bph振頻...)。
這顆機芯原本就會走,在保養前先用yang4大特製的拾音器測一下數據。先走一整夜待穩定後再上滿鏈測試,首先面盤向下:

嗯... 看來很久沒有保養,非常不穩定(可從左測的大弧度曲線圖看出),而且有固定雜音,擺幅極低:

再測測面盤向上:

這.... 偏振破表(tg能讀到最大的偏振好像就是16.6ms,我還沒見過更高的),撞音峰值不明確完全讀不到擺幅:

兩面的數據差這麼多代表擺輪一定有問題(尤其是面盤向上時),有點擔心是車芯軸尖磨損。
可能的原因太多了,總之這機芯是一定要徹底拆清保養的,立刻動手拆解。首先把時分針調成一直線取下指針:


裝上維修座以便拆面盤:

鬆開兩根面盤腳鎖扣:


靠龍芯這側的鎖桿比較隱匿,施力點很小要用較硬的竹製牙籤才能扳開:


順勢取下面盤:

面盤的狀況近乎完美!

面盤的背面,有些維修師傅喜歡把保養記錄寫在這裡,這顆機芯看來是真的沒有保養過:

先把容易掉落的中央時輪和時輪簧片取下:



翻面開始拆走時傳動機構,這顆機芯的拆解之前已多次分享過,過程就不贅述:

拆下自動盤:


釋放發條張力:

取下自動上鏈機構:



細部分解自動上鏈機構:


取下擺輪總成:

因為之前測出的數據很糟,馬上用顯微鏡檢查了車芯的兩個軸尖,還好軸尖都很完好:

游絲乍看狀況不錯,但其實問題就在游絲(稍後詳述):

拆擒縱叉:



拆下大捲車:


拆下發條盒橋板:


細部分解拆下小捲車,這是逆牙螺絲:

取下發條止逆片和其彈簧:

取下停秒桿:


拆下主橋板:


取下所有齒輪:

二輪(上)、四輪/秒輪(左)、三輪(中)、發條盒/一輪(右),擒縱輪/五輪(下):

這裡可以看到擺輪四週有不少溢出的油漬,這也是造成走時不穩的原因之一:

翻面續拆:

拆下日期環暨日期快調輪蓋板:


拆下日期中介輪暨日期扣片蓋板:


取下日期環:


取下日期環扣片:


取下撥日輪,分輪和撥針輪:



取下撥針導輪和日期快調輪:


拆下離合機構蓋板暨檔位簧片:


取下撥針搖桿、離合桿和龍芯控制桿(押鳥):


取下立輪、冠輪和龍芯:


主底板正面:

主底板背面:

拆發條盒:

手工取出發條:


取下擺輪上方避震寶石:


把擺輪裝回主底板以免清洗時傷到游絲,也順便把下方擺輪避震寶石取下:


機芯分解完成:

[機芯清洗和組裝]
老樣子小零件裝進洗錶籠:

用環保去漬油和甲苯(10:1)以超音波機清洗兩道(各20分鐘),最後再用異烷烴洗10分鐘:

全部零件清洗完成:

開始組裝和上油,首先用影印紙給發條上Moebius 8300脂:

8300是較濃稠的油脂,要用薄塗法才能均勻吃到油:

來回各抹一道:

發條盒內部側緣有六道滑槽,這是為了自動上鏈滿鏈時自動打滑以免上鏈過頭,我在這些滑槽上各點上少許8300脂:

手工捲回發條,捲回時要一圈一圈彎到合適的角度"放入",不能用塞的:


裝回發條軸芯和發條盒蓋:


這次所有的寶石軸和自動盤軸承都用史大贊助的Mobeius 9010合成油,這比8xxx系列天然油要耐久許多,但濃度比較高用量要很精準,用多了會造成走時不準;此外合成油容易擴散,一般要在重點處(如擒縱叉瓦)做防擴散塗布處理(epilame),但我發現如果清洗時最後一道用異烷烴的話也有一定的防擴散效能:

首先給擺輪避震寶石上油,先把寶石蓋和寶石座泡一下正己烷,這和用one drop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便宜非常多,再次感謝老外修錶論壇的錶師不藏私分享):

自然風乾:

在寶石蓋平面側點上少許9010油,要比以前用8000的量少約一半左右,要用很細很細的油筆才能點成功:

蓋回寶石座並翻面裝回:

Incabloc實在是太好用了! (口頭禪又來了



另一側也照做:


前置作業完成! 開始正式組裝,所有寶石軸都上Moebius 9010油,金屬接觸軸上Moebius 8141油,高磨擦面上Moebius 8300脂:

放回發條盒和所有傳動輪:

裝上主橋板,2824的主橋板是我遇過最好裝的


這時一定一定要記得放回停秒桿(我喜歡把它稱為惡魔桿),不然之後會很厭世...:

裝回發條盒橋板:

裝回止逆扣片和彈簧:

小捲車裝回前先在和橋板的接觸面點上兩小滴8141油:

放上橋板後再於上方和螺絲接觸面處也點上兩小滴8141油,這部分的上油會影響上鏈的手感:

鎖回小捲車的逆牙螺絲:

裝回大捲車:

擒縱叉寶石(叉瓦)的上油各大門派說法不一,我這次用靜態上油,直接在寶石末端的平面各點上少許9010油:

裝回擒縱叉和其橋板,這時用起子上鏈幾圈,再用鑷子輕撥擒縱叉尾,可以靈敏彈向另一側就代表傳動機構可正常動作了:

翻面續組:

給冠輪和立輪的接觸齒間上8300脂:

先放回立輪,然後在放回冠輪前千萬要把停(惡)秒(魔)桿連動齒撥到定位(箭頭處):

確實把停秒桿扣進冠輪的槽中:

龍芯上油裝回:


裝回離合機構:

鎖回離合機構蓋板,放回撥針導輪和日期快調輪:

ETA特有的分針管/連動輪設計,在箭頭處點上少許8300脂以減少調時造成的磨損:

放回分針管和撥針輪:

放回撥日輪、鎖回撥日導輪、放回時輪和時輪簧片:

放回日期圈:

鎖回星期圈暨日期快調輪蓋板,這面也裝完了:

裝回擺輪前先來仔細檢查一下游絲,之前測出的數據不論正反面都快得離譜,而且正反面數據天差地別,這是不可能發生在一顆像2824這種等級的正常機芯上的(即使從來沒有保養過也不太可能)。先前在顯微鏡下確定車芯兩端的軸尖都很完好,因此很可能游絲有問題。
果然仔細一看就發現游絲明顯偏向一側,下圖中從紅色箭頭的方向往中央觀查就可以看到游絲各圈的間隔不均等,而A和B兩個間距理論上是要完全相等的。問題出在游絲曲折的角度跑掉了,要調整藍色箭頭的兩個曲折角度:

調整後間距平均多了:

裝回擺輪總成,馬上就開始運作了:


測試一下所有功能:
最後要來組裝自動上鏈機構,ETA的正反輪上油比較困難,官方的作法是使用專門的潤滑油整顆投入再風乾,但其實用油筆一點一點小心上油的效果應該也不差。我在下圖紅箭頭的縫間上少許8141油,藍箭頭的兩個寶石軸上9010油:

放回自動上鏈所有輪組:


鎖回蓋板,在寶石軸點上9010油:

在裝回自動上鏈機構前先來調整一下走時,因為2824的自動上鏈模組會擋到快慢針造成調整上的麻煩。先上滿鏈靜置一晚讓輪組穩定:

之前面盤向上時數據亂七八糟,這次就先測面盤向上:

這是還沒有做任何調整測出的數據和圖形,雖然還是讀不到擺幅但其它各方面都比保養前好太多了,雜音也非常少,看來主要的問題就在游絲的變形和髒污:

翻面調整,2824能調的地方很多,尤其有微調螺絲讓工作輕鬆不少:

調整後不但擺幅穩定到260度以上,還可以看到擒縱叉敲擊兩側產生的波形清晰許多,可以明確看出三個峰值;偏振0.5ms還是有點高,但已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再來調面盤向下:

這一面也只要稍微調一下就"達標"了:

兩面的誤差在2秒左右,左側線圖也都十分平直,偏振有點高但考量到這顆機芯已超過40歲就不再多做處理。
調整完後便可裝回自動上鏈機構(這裡可以看到快慢針已整個被自動上鏈模組遮住了):

裝回自動盤:

放回面盤間隔環:

把兩側的面盤鎖扣板開:


裝回面盤並推回鎖扣:


安針:

裝回面盤後一定要再測試一下所有功能,確認面盤沒有阻礙到日期和撥針機構:
[全體組裝]
所有零件都處理完成(風防是自英國購入的全新品),準備最後的組裝:

壓回風防:

裝回機芯前要先把缺失的機芯定位片和定位螺絲重建,不然機芯裝入後會在錶殼裡晃動。這個螺絲孔徑理當不難找到代用螺絲,但我居然一時找不到任何一顆可以剛好吻合的:

結果靈機一動,想到之前研究Timex機芯時有買了一堆備品,其中機芯的螺絲好像孔徑和2824的差不多:

果然可以吻合鎖緊! 接下來就是要來土炮一下定位片了:

剪一小片馬口鐵(罐頭):

鑽兩個比螺絲外徑稍大的孔:

再剪成兩小片:

修剪出固定片的外形:

用銼刀把邊緣修順:

留下足夠的長度,待合上機芯再慢慢修短:

先把機芯和固定環放回錶殼:

修短並鎖上自製的固定片:

雖然不美觀但功能不打折:

鎖回背蓋:

大致上完工了,不過裝回錶殼再測試時發現龍芯有磨損,當拉出錶冠時偶爾會整個脫落。這是因為先前沒有機芯定位螺絲時機芯在錶殼內會偏斜,這也導致龍芯始終處在歪斜的狀態,當手上鏈或調時旋轉錶冠時龍芯就會不斷在某個角度下磨擦到龍芯固定片,使得龍芯上的溝槽角度變模糊而無法被龍芯固定片抓緊。

還好2824的零件非常容易買,而手邊也還有一根全新的備品(中),這時剛好就用上了! 首先把舊的龍芯(左)拆下:

接下來要抓長度,一次修短一點點,修過頭的話整根龍芯就報廢了


很接近了:

這個間距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拉出錶冠時不會太吃力:

最後在末端上螺絲固定液(無氧膠):

鎖回錶冠:

錶的本體完工了:
裝回錶鍊前再量一次耳寬,確定是19mm:

換上符合尺寸的全鋼耳針:

耳蓋修復後再配上剛好的耳針,幾乎不用工具就可以輕鬆裝回錶鍊:


錶扣的兩根耳針狀況還不錯,清洗後裝回:

組合完成!

我有先問過史大的腕圍約是16cm~17cm之間,和我的差不多(我左腕是16.5cm),史大父親的腕圍比較粗,要打掉一定的節數才能合腕,所以我就根據我的腕圍來調整錶鍊的長度:

傳統折板錶鍊的調整原則就是不論長度多少,把錶扣打開上下鍊撐緊時,錶扣的兩片折板要呈90度:

經過幾次調試,兩端各拿掉一節後再用錶扣上的微調進兩孔可以剛好合腕(當然每天腕圍都有不同,像我晚上會比較粗一點(這句怪怪的...





最後再微調一下(進兩格),微調時也還是要按照上面的原則盡可能讓折板呈90度:

不好意思試戴一下



打下來的錶節會一併寄還給史大:

寄回給史大前再次測試所有功能:
[完修和尾聲]
由於要照料家中二老加上身體狀況不是太好,修理的過程斷斷續續,從收到錶到完工居然花了兩個多月



我對長輩遺留的錶一直都很有感覺,總覺得一支經歷過人生的錶具有一種能量(或許就是"獵人"裡說的"氣"?




很羡慕有家傳老錶的人,這支老鐵達時反映了80年代前輩們殷實的生活態度,手錶督促著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家父當年正是如此白手起家,想史大的父親也是一步一腳印帶著全家度過種種難關,而這支鐵達時也在背後不斷地鼓勵和指引正確的時機。


忍不住再次把家父給我的老東方石英錶和史大父親的愛錶合照,一面修著這支鐵達時一面照顧著年邁體弱的爸媽讓我有很多反思,雖然我不見得會因此改變我對二老的情感,但肯定多了感恩和報答之心。
明天就是史大人生的第一個父親節,特在此祝史大父親節快樂! 也追思史大的父親,相信在天之靈看到家族注入新血定是十分安慰,也祝版上的每一位父親佳節愉快!!

再次感謝大家看耐心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