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續航力誰強?tom's HARDWARE說三星!


cos180o wrote:
拿個風扇吹就會改變...(恕刪)


除了右下角有疑似強制散熱造成的溫度梯度以外, 各位還可以觀察一下手機的右上以及左下角的流場. 如果有對應到溫度梯度方向的強制散熱風源的話, 那手機的右上及下的兩個角邊可以看成是攻角很高的機翼, 如果空氣流動越快, 依照白努力定律, 上下壓差越大, 當翼面結束以後, 就會有越明顯的流場剝離現象. 溫度梯度的範圍, 方向, 以及兩個角邊的流場型態. 我想還是請TH好好的解釋一下

superspell wrote:
除了右下角有疑似強...(恕刪)


應該是很難得到解釋

這年頭為了吸睛,me two報導沒人要看,搞個不一樣的結果,讓某部分爽,就有廣告收入
superspell wrote:
除了右下角有疑似強...(恕刪)


以紅色熱區來看三星比較大,台積比較小

以綠塞的冷區來看,台積比較小,因此可以判斷台積的瘟度長時間擴

散的分佈來看,台基中心熱源應該較低.


而以籃蘋果,及三星上下周邊無同台積一整圈籃色的擴散圈來看

三星上邊沒有,下邊範圍比台積的大,我突然想起我們實驗室的急速冷卻劑

那由下方往上一噴,蘋果藍了,但內部的熱分佈還在.

而且沒同時在一個畫面照像,無說服力.



惡劣!

jason4922 wrote:
以紅色熱區來看三星...(恕刪)

所以除了風扇以外 可能還用了急速冷卻劑??
這棟樓其實蠻有參考價值的,高人不少
還是很多人在電風扇跳針跳不停。
三星風力吹比較強,散熱比較快。
那圖片溫度才差兩度,三星的一定耗能耗更大。
耗能耗更大,測試結果卻維持比較久。
電池容量一樣,耗能大當然早點沒電。
你們要追捧三星神奇的科技也沒必要捧成這樣阿。
來個人來告訴大家一下相同電池容量下怎樣能夠耗能大卻撐比較久的道理出來吧。
到現在也沒一個人有辦法回答這問題,都在一直搞跳針說風扇。
我每次回文都有說明原理的。
相信說嘴有風扇的,來一套高耗能高維持力的原理說明應該完全不是難事。

這不是第一個高負載下兩個晶片沒差多少的測試報告。
別忘了Ars Technica上的GFXbench跟tom's HARDWARE一樣,都是兩者也是相差沒多少。
一堆人說人家收錢的,那Ars Technica也收錢了嗎??
Ars Technica上可是有你們自認為完美的Geekbench 3測試喔。
說到這邊也來的能說原理的解釋一下:
台積電的晶片怎麼能夠在30%負載大勝20%,卻在全負載的GFXbench被追上的原理說明。
想說是其他部位影響的話,記得說明為什麼這些部位在縮短測試時間會有這些差異阿。
來個合理推論跟說明吧,一串文章下來合理說法的沒有幾個。

不過有個人認真的討論LOGO材質的。
老實說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材質,因為我不會拿東西去刮他。
不過導熱能力比鋁高的話,又是良好貼合的話那LOGO的溫度就會跟周圍的鋁一樣。
所以台積電那台看起來有良好貼合的應該會是看不到蘋果LOGO才對。
至於要吹電風扇這部份話,就先認真回答一下第一段的原理吧。

剩下部分是搞笑言論回應時間,基本上不用在原理探討,別人搞笑說法,個人也單純搞笑回應一下。

有個人說測試報告要全程影片來佐證的。
Mobile01大部分的測試報告好像都不符合這種尊貴要求。
連其他測試網站的歷來的測試報告不合格率超過九成以上阿。
搞笑也該有個極限阿,拿個大部分網站都沒有的當你的標準。
自己去開一個測試網站來讓人看看比較快阿。
你開張記得要提醒一下阿,第一天我就開始看影片來看看你測試做得好不好。

另外還有個人說"可能很多人對顯像儀的色溫差別沒概念,對照一下數值就會比較清楚
再怎麼不同材質不導熱到這地步,個人是覺得有點比扯鈴扯了"
建議你拿一塊60度的鐵板上面用不導熱的墊子然後再放在一塊常溫的純銅板。
用顯像儀拍一張表面溫度,讓大家看看是不是藍銅板一塊。
看看你所謂不同材質不導熱的話會不會有差異。

新增說法用強力冷凍劑去噴。
一個溫度才多少華氏的手機用這個降溫來拍照片。
我只有想起一句天才說過的話。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RainbowLion wrote:
還是很多人在電風扇...(恕刪)


你一下子說沒良好貼合

一下子有說有良好貼合

我都被你搞糊塗了

一隻手機空間就這麼大

再怎麼不貼合是要有多少空氣?

你的假設墊子厚度要多厚才能照出板子是藍色

手機內部空間能放多厚的墊子?

我手機放在口袋發熱時lp都能感覺到熱

這個logo不貼合到這麼厲害,熱都穿不過去
兩顆蘋果顏色不同當然貼合情況不一樣阿。
請回去看我說的加工方式。
裡面都寫得很清楚,貼合程度不同導致導熱情況不同,所以產生兩種不同蘋果。
原理不懂可以發問,或是有更好說法也可以提出。

至於需要物質要多厚才能隔熱。
這裡有個給笨蛋的簡單自我檢測方法。
把你桌機的CPU散熱風扇拆下來,拿幾個塑膠袋一層一層慢慢的墊到CPU跟散熱鰭片中央。
看看墊幾層就能達到良好隔熱。
燒過一次以後你就知道原來隔熱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120華氏溫度只有攝氏48.9度。
需要很厚的隔熱層來隔熱嗎??
RainbowLion wrote:
兩顆蘋果顏色不同當...(恕刪)


那藍色蘋果的是28度,那台積金蘋果大概38度,這沒理由同位置相差10度

那是湯姆專業獨門暗器快速冷卻劑,一噴表面瘟度瞬間降-49度,但怕太假,連續

錄影,然後截取相差2度的影像,我一直百思不解那樣接近熱源為何差10度

後來看到實驗桌上的冷卻劑,啊!賓果.就是你了.

不要在跳針在風扇了,真的不是風扇.是這罐專業用的工具.
其實我在之前文章已經回應過冷凍劑的說法了。
不過你很明顯沒有看到,既然你硬要引言回復一次。
那我就把我之前回應的重PO一次。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那麼小的物體噴冷凍劑還要有這種照片表現。
程度不行還硬要找理由。
再次給你這種程度的一個簡單的自我測試方法。
把那罐冷凍劑拿來噴到自己身上來了解一下這東西的冷凍能力再上來回文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