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出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購買行動上網的sim卡或租wifi分享器
都是當下解決國外上網問題的工具
就算用所屬電信公司的海外上網
也得事前開通吧?
因此怕用到爆量才限制100M以上
得用wifi還真是奇觀
玩手機圖的就是一個方便
沒類似以下功能的app
Airdrop想跨平台傳資料又不用到網路
可能很難吧?
☆支持Android,IOS,Windows,PC / Mac跨平台傳輸
☆無需USB連接與PC端軟件安裝
☆隨時隨地實現任何文件類型分享
☆零移動數據流量消耗
☆超出藍牙傳輸速度200倍
☆日文件傳輸量超過1億
☆支持播放所有音樂和視頻類型
☆閃電般的傳輸速度
想像一下,在幾秒鐘內將您的舞會視頻發送給朋友!最高速度可以達到10M / S。
☆無格式限制共享各種類型文件
傳輸您想要的任何東西,從文檔,音樂,圖片,錄像到應用程序。
☆ 不消耗您任何流量
無需電纜,無需互聯網,無需數據流量!您可以隨時隨地傳輸文件給朋友。
☆大容量文件無限制發送
分享照片,音樂,視頻,應用程序,文件和任何其他文件類型,文件大小不受限制。
☆支持跨平台傳輸
簡化了手機,平板電腦和PC / Mac之间的連接,支持您在Android,iOS和Windows操作系統之間分享任何文件。
不愛蘋果~~~私訊不回~~~
美國是有吃到飽的,請各位不要相信一堆媒體或是電信公司的說詞
我目前T-mobile月付約25元 (之前是34,最近因為Family plan人又變多了所以大家分的更少了)
10方案(無限通話與簡訊,10 GB流量,而且涵蓋美加墨三國,包含在加墨上網)
幾個月前收到訊息,全面提升至吃到飽(手機熱點上限維持10G,不過樓主不是分享所以不討論)

雖然大家可以Argue說這是一種節省4G用量的措施,但是從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UX)的觀點來看,這並不是一個好作法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非常常見的情境)
今天你65歲的父親出門聚會,他的老友告訴他"有一個好玩的小遊戲要不要玩一玩"
於是他打開了App Store想要下載,卻發現了因為檔案過大無法下載
好了,這下該怎麼辦?
"請朋友開熱點分享就好啦"
試問,長輩們是否會做這麼複雜的操作?是否懂得搜尋熱點?(如果有的話)
如果都是否定的,那麼,就是使用者經驗設計(UX design)上有思考不周的地方
"不爽不要用","你可以去用Android阿","JB就解決的"
這一些說法都是建立在"使用者很熟悉科技產品"的前提下
不要忘記了很大一群的用戶,不要說JB了,說不定連iOS是什麼都不知道。
不信你可以問問看長輩,iOS是什麼?
"XXX就是這樣設計的,這是為了使用者好,用久了就習慣了" 這個前提本身就是錯誤的
是"科技去配合人們的使用習慣",而不是"人們學習如何遷就於科技的限制"
一個東西設計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這和一家公司的的產品理念,策略沒有任何的關係
一切都應該是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為了避開這個限制而要用重開機甚至JB的方法,都是本末倒置
如果今天長輩拿著手機來跟你說"兒子阿,我這個App下載不下來",難道你要回他一句"你去看教學JB一下就好啦"或是"買Android啦,iPhone不適合你"嗎?
Apple設下100MB的限制我相信背後有他的理由,Apple可以因為自己的價值觀、產品或是公司理念而認定這是一個好的限制
但是說真的,我不Care,我只在乎這個限制會不會干擾到我使用
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理由和例子說明這個設計的好處,但是諸如"Apple考慮到了.......","因為很多國家沒有吃到飽......"這一些都不是理由,因為這和實際的使用無關,純粹是"我相信這家公司和政策"的表現
你的理由應該是"你如何透過這個機制得到了利益"才對,比方說"這個機制每個月讓我省下了500塊"這樣子才能讓人覺得這個設計有道理
那些說避免帳單爆掉,避免漫遊時花錢,請問是否有證據說明有人真的因此得利?
不要說那一些在國外上網帳單爆掉的喔,那些開視訊,開照片上傳的人,我不相信Apple會有任何警告,因為那些都不是單一檔案超過100mb的例子。但是反例,也就是有人因此受害或感到不便的例子,光版上就一大堆。
在Apple開放第三方輸入法之前,也發生過很大的論戰,一派人說鍵盤很爛,另一派人說大家應該要去熟悉,習慣了就會超好用
然而我們還是要問,學習這個新鍵盤會讓你的打字變快,錯誤率降低嗎?
如果花費時間去熟悉了這個新鍵盤,結果得到的成效比不上傳統鍵盤,那又為何要花時間去學習呢?
(可以參考心理學名詞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如果新鍵盤真的這麼好,那又為什麼Apple要開放第三方輸入法呢?
01很多人都是科技業或是熟悉科技的人,但是不要忘記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是對科技不熟悉的。
他們所求的只有一個方便,希望科技可以幫助他們達成目標,但不求真的去了解它。我們必須要理性的思考分析利弊,而不是用"不爽不要用""你買之前不會做功課喔"來將之歸咎於樓主
Apple說穿了也是一家公司,也是透過各種產品研發市場研究來追求最大的利益,差別只在於Apple的Net Promoter Score 非常之高,以及Apple的產品有高度的獨佔性(monopoly),所有OSX和iOS產品都只有Apple一家生產,所以Apple可以創新,改變而不用擔心失去客源。
以這一次iPhone 7拿掉耳機孔來說,如果今天是Samsung或是HTC決定這樣做,那一定會導致大量消費者的流失,因為Android有高度的互換性(interchangable)。你不買HTC你可以買Samsung,App照樣可以搬過來使用。
但是今天Apple不給你這個選擇,因為使用iOS系統的手機就只有iPhone,所以如果你今天要從iPhone換到Android,你將會失去你在iOS上投資的一切(經濟學上叫做沉默成本Sunk Cost,理性的決策應該不考慮此成本,但現實是大家不可能忽略它)。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到Mac和Windows電腦。
對我來說Apple是一家創新的公司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但它之所以創新絕不只是"很有創意或是很前衛",死忠客群(確保有人會購買產品)和精簡化的產品線(壓低生產成本),也是支持著這家公司膽敢勇於挑戰,改變市場的理由之一
下面都是閒話,大家可以忽視
我住過美國德國日本,雖然是三四年前的事了,台灣的網路絕對是世界數一數二方便的。不是我想要砲人,但是那些一直說國外網路多先進,台灣多落後的人們,要不是沒有出過國就是只會聽信媒體。
2012
你能想像我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宿舍連"有線"網路都沒有嗎?
大家手機沒有辦網路只好擠在星巴克外或是晚上待在"某幾棟"校舍(沒錯,因為只有某幾棟校舍有無線網路)
2013
你能想像日本的無線網路只開放給"辦同一家公司的吃到飽服務的人"用嗎?
如果你要使用Docomo的網路,你不只是要使用Docomo的手機Docomo的門號、還要有辦Domoco的"吃到飽"方案才可以使用
學校不要說,校內無線網路不但要通過考試才可以用
還全面封鎖幾乎所有APP,只能開瀏覽器(還不能下載檔案)
2016
我現在在美國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無線網路覆蓋率很好,可是連接狀況奇差無比
手機寧可開4G也不要開Wifi,不然光是抓訊號就可以讓我網路卡死
從UW進市區公車會走地下道,在地下道那一段20分鐘的路程(約6站)是完完全全沒有網路的
就算進了市區,Public hotspot也幾乎沒有
現在住的地方網路一個月加稅43元,速度 D25/U5 (當然你可以Argue美國人的收入水平不一樣)
更不要說你如果稍微住離鬧區遠一點,很多公司根本不想幫你裝
不然就是無法保證速度
2017
我現在在Redmond的某科技龍頭上班.和室友分租房間
我們的網路一個月加稅超過70塊(包括每月10塊的HBO和10塊的Moden租用費,沒錯,這裡每個月Moden要跟你收租金的)
網速呢?照樣是D25/U5
另外
那一些嚷著美國日本iPhone多便宜台灣黑心的人們,也是道聽塗說,那些都是簽約價
日本的狀況是要按月攤還(解鎖另外付費),美國則和台灣一樣是綁約價,美國空機大家嚷說好便宜,但卻不知道要加稅
我住Seattle稅金是10%,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官網價還要再多一成才是你要付的錢(當然你可以開三個小時的車去Oregon買免稅)
為何要說這一些?
如果你不是真的有實際經驗,那憑著"好像有人這樣說""大家都這樣覺得""新聞是這樣報導的"來思考或行動是很危險的
理性思考與分析,了解自己主張論點的出處和來源,才可以提出具有建設性的發言與看法。